初级中学校园欺凌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附件)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逐步渗透到校园当中。校园欺凌问题就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问题之一。国际上有关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而我国的研究则始于2002年。校园欺凌问题不是因研究而出现,它一直存在于校园生活中,只是其隐蔽性让其难于浮出水面。研究表明,校园欺凌对于个体的影响甚至会持续到个体成年期!笔者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对于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调查,深入分析了校园欺凌问题产生的原因,校园欺凌行为参与者的心身状况,并依照调查结果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有针对性地对校园欺凌行为参与者进行个案访谈、小组活动以及社区社会工作,探索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问题的有效方法。
目录
一、绪论 1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1. 选题背景 1
2. 理论意义 1
3. 实践意义 1
4.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社会预防矫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二) 校园欺凌问题的界定 3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评述 4
1.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基本现状 4
2.各国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矫治框架 6
(四)研究方法 7
二、校园欺凌问题产生的原因评析 8
(一)校园欺凌中的实施者 8
1.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校园欺凌实施者的影响 8
2. 校园环境对于校园欺凌实施者的影响 9
3. 朋辈群体对于校园欺凌实施者的影响 10
4. 社会文化对于校园欺凌实施者的影响 11
(二) 校园欺凌中的受害者 13
1.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校园欺凌受害者的影响 13
2.校园环境对于校园欺凌受害者的影响 14
3.朋辈群体对于校园欺凌受害者的影响 15
4.社会文化对于校园欺凌受害者的影响 16
(三) 校园欺凌问题参与者(含欺凌者与受害者)的心身状况分析 16
三、 应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18
(一) 小组工作介入校园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凌问题 18
1. 小组工作介入校园欺凌实施者的方法 18
2. 小组工作介入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方法 20
(二) 个案工作介入校园欺凌问题 23
1.个案工作介入校园欺凌实施者的方法 23
2.个案工作介入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方法 26
(三) 社区工作介入校园欺凌问题 28
1.社区工作介入校园欺凌实施者的方法 28
2. 社区工作介入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方法 30
四、 社会工作介入中出现的问题、反思与建议 33
(一) 社会工作介入中出现的问题与应对方法 33
(二) 反思 34
五、总结 36
参考文献 38
致 谢 42
一、绪论
选题背景和意义
选题背景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屡现报端,越来越成为一个受社会各方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初级中学青少年中有超过50%的比例曾经遭遇过校园欺凌,而没有受到过任何形式的校园欺凌侵害的初中生只有42.6%![32]这是何等恐怖的一个数字!校园欺凌问题日益受到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法学家等专家的关注,也牵动着每一个家长和孩子的心。
校园是每个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处所,如何让孩子在健康自由的环境成长是每一个国民需要思考的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综融性很强的专业在防治和介入校园欺凌问题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笔者期望通过在对前人经验、研究梳理和借鉴的基础之上,尝试以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行之有效的介入校园欺凌问题的方法策略。
理论意义
一是对有关校园欺凌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丰富教育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笔者对当前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在当前校园欺凌问题中运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介入的理念,并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人四方面进行系统化构建分析,提出机制性建议。
二是统合整体的欺凌干预体系和机制,有助于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更好地指导实践。通过分析校园欺凌问题的特性、主客观成因,对比现实社会工作介入当中“各自为政”的差距,提出建立校园欺凌问题社会工作介入方法统一整合的体系,建立一个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实践意义
一是可以为当前较为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视角。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尽管在近年来的媒体披露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注下校园欺凌现象有所回落,但整体来说校园欺凌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依然存在,针对校园欺凌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依然不能松懈。
二是有助于引起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视,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当前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青少年自身特点、家庭结构、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校园欺凌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与特点,亟需要有针对性地寻求应对解决的策略,才能从根本 上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是可以为初级中学提供或以借鉴的方法建议,形成校园欺凌干预切实可行的预防与干预机制,对现有的关于治理校园欺凌问题的方法提出切合实际的改革、改进意见和建议。
4.校园欺凌问题预防矫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共有在校初中生4329.4万人,这一数据随着二胎开放政策将不断攀升,而目前初级中学学生曾经或正在遭受校园欺凌的比例则从28%到70%不等[1]!校园欺凌问题中的欺凌实施者无视法纪,对于其成年以后暴力行为的增长有很大的隐患,而校园欺凌受害者的在遭受欺凌后其身心受到的损害是无法衡量的,更有甚者在遭受校园欺凌后转而成为校园欺凌的实施者。我国的反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2016年11月11日,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后,中央层面对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的又一举措。2017年12月27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由教育部、中央综治办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连续几年的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办法的文件凸显出我国目前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也展现了我国治理此类问题的决心。
社会工作在介入校园欺凌问题中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一是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具有综融性。社会工作可以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对校园欺凌受害者进行心理干预,助他们早日走出心理危机,对于校园欺凌实施者则可以使其转换攻击动机为学习或其他动机,减轻或减少其暴力行为。社会工作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恢复校园欺凌实施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友善的校园环境。社会工作可以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链接社会资源,恢复校园欺凌实施者与受害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二是社会工作的理论具有接纳性。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理论通过发现校园欺凌实施者与受害者身上的优点,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优势达到减少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目的。三是社会工作的目标具有具体性。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问题的目标在于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通过运用一系列具体的工作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相较于其他学科只单纯的追求某一方面的改善更易取得良好的成果。
目录
一、绪论 1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1. 选题背景 1
2. 理论意义 1
3. 实践意义 1
4.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社会预防矫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二) 校园欺凌问题的界定 3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评述 4
1.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基本现状 4
2.各国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矫治框架 6
(四)研究方法 7
二、校园欺凌问题产生的原因评析 8
(一)校园欺凌中的实施者 8
1.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校园欺凌实施者的影响 8
2. 校园环境对于校园欺凌实施者的影响 9
3. 朋辈群体对于校园欺凌实施者的影响 10
4. 社会文化对于校园欺凌实施者的影响 11
(二) 校园欺凌中的受害者 13
1.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校园欺凌受害者的影响 13
2.校园环境对于校园欺凌受害者的影响 14
3.朋辈群体对于校园欺凌受害者的影响 15
4.社会文化对于校园欺凌受害者的影响 16
(三) 校园欺凌问题参与者(含欺凌者与受害者)的心身状况分析 16
三、 应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18
(一) 小组工作介入校园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凌问题 18
1. 小组工作介入校园欺凌实施者的方法 18
2. 小组工作介入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方法 20
(二) 个案工作介入校园欺凌问题 23
1.个案工作介入校园欺凌实施者的方法 23
2.个案工作介入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方法 26
(三) 社区工作介入校园欺凌问题 28
1.社区工作介入校园欺凌实施者的方法 28
2. 社区工作介入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方法 30
四、 社会工作介入中出现的问题、反思与建议 33
(一) 社会工作介入中出现的问题与应对方法 33
(二) 反思 34
五、总结 36
参考文献 38
致 谢 42
一、绪论
选题背景和意义
选题背景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屡现报端,越来越成为一个受社会各方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初级中学青少年中有超过50%的比例曾经遭遇过校园欺凌,而没有受到过任何形式的校园欺凌侵害的初中生只有42.6%![32]这是何等恐怖的一个数字!校园欺凌问题日益受到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法学家等专家的关注,也牵动着每一个家长和孩子的心。
校园是每个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处所,如何让孩子在健康自由的环境成长是每一个国民需要思考的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综融性很强的专业在防治和介入校园欺凌问题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笔者期望通过在对前人经验、研究梳理和借鉴的基础之上,尝试以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行之有效的介入校园欺凌问题的方法策略。
理论意义
一是对有关校园欺凌问题的探讨,有利于丰富教育理论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笔者对当前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在当前校园欺凌问题中运用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介入的理念,并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人四方面进行系统化构建分析,提出机制性建议。
二是统合整体的欺凌干预体系和机制,有助于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更好地指导实践。通过分析校园欺凌问题的特性、主客观成因,对比现实社会工作介入当中“各自为政”的差距,提出建立校园欺凌问题社会工作介入方法统一整合的体系,建立一个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实践意义
一是可以为当前较为严重的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视角。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校园欺凌问题的解决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尽管在近年来的媒体披露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注下校园欺凌现象有所回落,但整体来说校园欺凌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依然存在,针对校园欺凌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依然不能松懈。
二是有助于引起对校园欺凌问题的重视,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当前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青少年自身特点、家庭结构、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校园欺凌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与特点,亟需要有针对性地寻求应对解决的策略,才能从根本 上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是可以为初级中学提供或以借鉴的方法建议,形成校园欺凌干预切实可行的预防与干预机制,对现有的关于治理校园欺凌问题的方法提出切合实际的改革、改进意见和建议。
4.校园欺凌问题预防矫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共有在校初中生4329.4万人,这一数据随着二胎开放政策将不断攀升,而目前初级中学学生曾经或正在遭受校园欺凌的比例则从28%到70%不等[1]!校园欺凌问题中的欺凌实施者无视法纪,对于其成年以后暴力行为的增长有很大的隐患,而校园欺凌受害者的在遭受欺凌后其身心受到的损害是无法衡量的,更有甚者在遭受校园欺凌后转而成为校园欺凌的实施者。我国的反校园欺凌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2016年11月11日,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后,中央层面对校园欺凌和暴力问题的又一举措。2017年12月27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由教育部、中央综治办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连续几年的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办法的文件凸显出我国目前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也展现了我国治理此类问题的决心。
社会工作在介入校园欺凌问题中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有的优势。一是社会工作的方式方法具有综融性。社会工作可以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对校园欺凌受害者进行心理干预,助他们早日走出心理危机,对于校园欺凌实施者则可以使其转换攻击动机为学习或其他动机,减轻或减少其暴力行为。社会工作可以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恢复校园欺凌实施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友善的校园环境。社会工作可以运用社区工作的方法链接社会资源,恢复校园欺凌实施者与受害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二是社会工作的理论具有接纳性。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理论通过发现校园欺凌实施者与受害者身上的优点,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优势达到减少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目的。三是社会工作的目标具有具体性。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问题的目标在于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通过运用一系列具体的工作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相较于其他学科只单纯的追求某一方面的改善更易取得良好的成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