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精神生成的理论研究
目 录
1 引言 5
2 公共精神的界定 5
2.1 国内研究现状 5
2.2 国外研究现状 6
2.3 笔者观点 7
3 我国公共精神的发展历程 7
3.1 解放前(1949年以前) 7
3.2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 8
3.3 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8
4 我国公共精神生成的困境 9
5 我国公共精神生成困境的原因分析 10
5.1 社会原因 10
5.2 政治原因 11
5.3 经济原因 11
5.4 历史文化原因 12
6 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生成路径 13
6.1 两种路径的不同 13
6.2 生成路径所需要的历史环境 14
6.3 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生成措施 14
结论 17
致谢 18
注释 19
参考文献20
1 引言
“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倘难以移动,能够完全的即不很多。” [1]这段话出自鲁迅先生,它从中国人生活的一个小侧面写出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表现。遗憾的是时值今日——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年这样的现象在中国仍然比比皆是。例如:在中国大多数城市都有的“窨井盖丢失”事件,2013年中国游客埃及景点刻字事件,以及往小处说,我在图书馆借书时,虽没有插图被撕去,但偶尔会出现书上被乱写乱画的现象。从政治方面来看,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相较以前有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提升,但是如果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人民参与政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有待提高,一些传统文化,例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也在限制着人民对政治的自主参与度。总之,目前,中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缺失现象在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网络空间也随之发展,和世界也逐渐连为一个整体,这种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问题造成的后果也会越来越严重。李曼学者就有提到:“公共精神在市场化的洪流中也受到冲击,很多方面存在公共精神缺失的现象。如果这种缺失状态持续发展下去,必将导致人心冷漠,人们之间缺乏信任;社会风气恶劣,社会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改革措施难以推进,已取得的改革成果也难以巩固,和谐社会的建构更是无法顺利进行。” [2]因此,当前解决公民公共精神缺失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对公民公共精神生成的理论研究十分重要。我们都知道意识对物质有一定的反作用,相关成熟的理论也能更科学地指导实践的进行。对公民公共精神生成的理论研究能够为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生成进行指导,这也能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问题,避免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2 公共精神的界定
笔者认为,进行公共精神生成的理论研究首先要对公共精神的界定进行研究。
2.1 国外对公共精神的界定
公共精神的概念来源于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公共精神”的观念受到注目则是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学者大多从公共领域及公共性这两点开始着手研究公共精神,直接对“公共精神”这个概念进行研究的比较少,因此他们的界定也多是从公共领域或公共性这两点入手。
犹太裔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是公共领域研究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最早提出“公共领域”这个词汇。她从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入手研究,从而得出公共领域是人存在的条件之一的结论,但是她并没有明确的提出公共领域的一个概念。
德国学者哈马贝斯也是从公共领域这一点入手进行相关研究。他认为公共领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类似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这个领域内形成,在这个领域内,公民可以参与到公共生活中,而这对国家民主政治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澳大利亚学者欧文E休斯针对公共行政的公共性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体现为他所提出的新公共管理。他认为新公共管理是根据传统行政模式孕育而生,新公共管理和传统行政模式有所不同,它并不会高度集权,但同时它也不是不加辨别的采用私营部门的做法。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研究时选定了一个国家——美国,他在分析“美国的公共精神”时区分了人们本身具有的爱国心和自己所理解学习到的爱国心,而且他认为人本身具有的爱国心比较难求,因此需要让每位公民参与到公共事务以及公共管理之中,从而让他们了解学习到爱国之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托克维尔看来,公共精神和公民的政治权利有着密切的联系。
除了笔者所列举的这四名学者之外,国外对公共精神的界定还有许多,笔者在此就不再一一叙述。
2.2 国内对公共精神的界定
我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引入“公共精神”的相关概念,比较早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有鲁迅先生,林语堂先生等等。他们的研究都是以当时中国的国情以及中国的传统,中国人的性格,本质入手,他们对公共精神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
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我国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术界对此的研究趋于成熟,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共精神”进行了界定,各种不同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例如:刘鑫淼的界定“所谓公共精神,就是社会成员对公共生活及公共事务的积极关怀、体认和参与。它包括人们的独立人格、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政治参与、普世关怀等。”[3]再如,岳珂、姜峰的界定“所谓公共精神,就是存在于公民社会当中的一种关心公共事务,并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和公共秩序的建构,以营造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伦理道德规范、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的思想和行为品格。它是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个人直接功利目的,关怀公共事务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态度。”[4]等等。
2.3 笔者观点
笔者将阅读过的文献进行概括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所谓的公共精神是指存在于公民社会之中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价值,是社会成员对公共生活或公共事务应具有的品性、能力与资质,它是‘超越个人’的以他人,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的价值取向。这个观点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它比较明确的提出公共精神的主体是社会成员,客体是公共生活或公共事务,本质是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价值。相较我国其他学者的观点而言,这个界定“新”在首次将公共精神的主客体及本质描述在一个界定之中。
3 我国公共精神的发展历程
3.1 解放前(1949年以前)
3.1.1 潜伏期(1840年以前)
我国在鸦片战争前处于封建社会,当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处于小农社会的古代中国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而林语堂先生也说过:“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心系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 [5]由此可见自古中国就是一个看重“私”的国家。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政治也是以“家长制”为主,看重血缘关系,表现比较明显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和古希腊的城邦民主政治完全不同。公共精神在古代中国并没有产生。
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一点点与公共精神相符合的内容,例如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舍己为人的无畏精神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和天下为公的思想等等。但是当时我国并没有公共精神的概念也没有延伸出相关的概念,而且这些观点之所以能够人尽皆知是因为它适用于统治者的统治,能够保证统治者统治的稳定。
1 引言 5
2 公共精神的界定 5
2.1 国内研究现状 5
2.2 国外研究现状 6
2.3 笔者观点 7
3 我国公共精神的发展历程 7
3.1 解放前(1949年以前) 7
3.2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 8
3.3 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8
4 我国公共精神生成的困境 9
5 我国公共精神生成困境的原因分析 10
5.1 社会原因 10
5.2 政治原因 11
5.3 经济原因 11
5.4 历史文化原因 12
6 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生成路径 13
6.1 两种路径的不同 13
6.2 生成路径所需要的历史环境 14
6.3 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生成措施 14
结论 17
致谢 18
注释 19
参考文献20
1 引言
“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倘难以移动,能够完全的即不很多。” [1]这段话出自鲁迅先生,它从中国人生活的一个小侧面写出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表现。遗憾的是时值今日——鲁迅先生逝世八十年这样的现象在中国仍然比比皆是。例如:在中国大多数城市都有的“窨井盖丢失”事件,2013年中国游客埃及景点刻字事件,以及往小处说,我在图书馆借书时,虽没有插图被撕去,但偶尔会出现书上被乱写乱画的现象。从政治方面来看,新中国建立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相较以前有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提升,但是如果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人民参与政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有待提高,一些传统文化,例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等,也在限制着人民对政治的自主参与度。总之,目前,中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缺失现象在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网络空间也随之发展,和世界也逐渐连为一个整体,这种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问题造成的后果也会越来越严重。李曼学者就有提到:“公共精神在市场化的洪流中也受到冲击,很多方面存在公共精神缺失的现象。如果这种缺失状态持续发展下去,必将导致人心冷漠,人们之间缺乏信任;社会风气恶劣,社会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改革措施难以推进,已取得的改革成果也难以巩固,和谐社会的建构更是无法顺利进行。” [2]因此,当前解决公民公共精神缺失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对公民公共精神生成的理论研究十分重要。我们都知道意识对物质有一定的反作用,相关成熟的理论也能更科学地指导实践的进行。对公民公共精神生成的理论研究能够为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生成进行指导,这也能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缺失的问题,避免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2 公共精神的界定
笔者认为,进行公共精神生成的理论研究首先要对公共精神的界定进行研究。
2.1 国外对公共精神的界定
公共精神的概念来源于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公共精神”的观念受到注目则是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学者大多从公共领域及公共性这两点开始着手研究公共精神,直接对“公共精神”这个概念进行研究的比较少,因此他们的界定也多是从公共领域或公共性这两点入手。
犹太裔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是公共领域研究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最早提出“公共领域”这个词汇。她从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入手研究,从而得出公共领域是人存在的条件之一的结论,但是她并没有明确的提出公共领域的一个概念。
德国学者哈马贝斯也是从公共领域这一点入手进行相关研究。他认为公共领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类似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这个领域内形成,在这个领域内,公民可以参与到公共生活中,而这对国家民主政治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澳大利亚学者欧文E休斯针对公共行政的公共性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体现为他所提出的新公共管理。他认为新公共管理是根据传统行政模式孕育而生,新公共管理和传统行政模式有所不同,它并不会高度集权,但同时它也不是不加辨别的采用私营部门的做法。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研究时选定了一个国家——美国,他在分析“美国的公共精神”时区分了人们本身具有的爱国心和自己所理解学习到的爱国心,而且他认为人本身具有的爱国心比较难求,因此需要让每位公民参与到公共事务以及公共管理之中,从而让他们了解学习到爱国之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托克维尔看来,公共精神和公民的政治权利有着密切的联系。
除了笔者所列举的这四名学者之外,国外对公共精神的界定还有许多,笔者在此就不再一一叙述。
2.2 国内对公共精神的界定
我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引入“公共精神”的相关概念,比较早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有鲁迅先生,林语堂先生等等。他们的研究都是以当时中国的国情以及中国的传统,中国人的性格,本质入手,他们对公共精神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概念。
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我国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术界对此的研究趋于成熟,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共精神”进行了界定,各种不同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例如:刘鑫淼的界定“所谓公共精神,就是社会成员对公共生活及公共事务的积极关怀、体认和参与。它包括人们的独立人格、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政治参与、普世关怀等。”[3]再如,岳珂、姜峰的界定“所谓公共精神,就是存在于公民社会当中的一种关心公共事务,并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和公共秩序的建构,以营造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伦理道德规范、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的思想和行为品格。它是超越个人狭隘眼界和个人直接功利目的,关怀公共事务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态度。”[4]等等。
2.3 笔者观点
笔者将阅读过的文献进行概括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所谓的公共精神是指存在于公民社会之中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价值,是社会成员对公共生活或公共事务应具有的品性、能力与资质,它是‘超越个人’的以他人,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的价值取向。这个观点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它比较明确的提出公共精神的主体是社会成员,客体是公共生活或公共事务,本质是最基本的道德和政治价值。相较我国其他学者的观点而言,这个界定“新”在首次将公共精神的主客体及本质描述在一个界定之中。
3 我国公共精神的发展历程
3.1 解放前(1949年以前)
3.1.1 潜伏期(1840年以前)
我国在鸦片战争前处于封建社会,当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处于小农社会的古代中国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而林语堂先生也说过:“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心系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 [5]由此可见自古中国就是一个看重“私”的国家。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政治也是以“家长制”为主,看重血缘关系,表现比较明显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和古希腊的城邦民主政治完全不同。公共精神在古代中国并没有产生。
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一点点与公共精神相符合的内容,例如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舍己为人的无畏精神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和天下为公的思想等等。但是当时我国并没有公共精神的概念也没有延伸出相关的概念,而且这些观点之所以能够人尽皆知是因为它适用于统治者的统治,能够保证统治者统治的稳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