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社会组织创新蒲韩农民社区的调查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为我们考察分析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其核心含义是指基于较高强度的互动产生的人际网络,培育彼此间信任、互助,推动集体行动的目标达成。本文,基于山西蒲韩农民社区这一农村社会组织的分析,考察其成长路径与现存内容,发现社会资本在其中发挥的独特作用。进而,试图引发社会资本视角下对中国社会的思考,作出实践与理论上的努力。目 录
一、前言 1
(一)社会资本的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
(二)社会资本的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
(三)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的研究综述 3
二、农民合作与中国农村新型社会组织 4
三、微观案例分析:蒲韩社区的经验 5
(一)农民的合作 5
(二)互助金融 6
(三)城乡互动 7
(四)文化与公益服务 7
(五)对蒲韩建设的思考 7
四、社会资本与新型农民组织 9
(一)社会资本与公共治理困境 10
(二)新型农民组织的社会资本发育路径 10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1
注 释 12
一、前言
社会资本经布迪厄、科尔曼、布特南、林南等学者的贡献,已经成为政治学与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是指基于较高强度的互动产生的人际网络,形成彼此间信任、互助,推动集体行动的目标达成。
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人口大量外出,由“过密化”向“过疏化”的过渡,特别是在2006全面取消农业税后,进入所谓“后税费”时代,农村基层组织的弱化使农民参与农村的集体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减少,农村基层发展与治理的面临许多问题。同时,综合农协这一存在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社会的农村组织对于当地农村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陆的山西运城存在经过19的农民自发组织发育出来的“蒲韩农民协会”,在完全具备综合农协的内在特征,被称之为大陆最大的综合农协,为当地农村社区治理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基于考察与相关文献,发现社会资本在“蒲韩社区”的成长历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尝试从社会资本的建构与意义这个角度来对其进行探究,以期为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题。同时,综合农协这一存在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社会的农村组织对于当地农村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陆的山西运城存在经过19的农民自发组织发育出来的“蒲韩农民协会”,在完全具备综合农协的内在特征,被称之为大陆最大的综合农协,为当地农村社区治理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基于考察与相关文献,发现社会资本在“蒲韩社区”的成长历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尝试从社会资本的建构与意义这个角度来对其进行探究,以期为农村发展与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一)社会资本的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布迪厄认为 ,“某一主体拥有的社会资本量取决于他能有效动员的关系网络的规模;群体成员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的参与能够被用来提高不同领域中行动者的社会地位。这些不同形态的资本,都是劳动的产物,且可以相互转化。”对布迪厄来说 ,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有一种微妙的关系。即它不可以还原成另两种资本形式,但却又寓于其中。即就来源来说,社会资本是通过经济和文化资本在“无休止的社会交往 ”中的转换而被创造并维持的,但不是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且对其他两种资本形式来说 ,社会资本又起着催化剂的功能。因而,从培育出来起,就有一种不断再生产的循环状态。后来,科尔曼基于理性选择也为社会资本理论作出了特别贡献。他认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根据其功能定义的。它不是一个单一体 ,而是有许多种 ,彼此之间有两个共同之处:它们都包括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 ,而且有利于处于某一结构中的行动者—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行动者— 的行动。和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 ,社会资本也是生产性的 , 使某些目的的实现成为可能 ,而在缺少它的时候 ,这些目的不会实现。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 ,社会资本也不是某些活动的完全替代物 ,而只是与某些活动具体联系在一起。” 这里的社会资本是理性人为了获益而进行互动,信任成为一种资源,因而社会资本是不可以转让的。美国政治学者福山也对信任问题作出有成效的研究,比较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视角下的西方新教伦理下的普遍主义的信任与东方私人间的信任对现代化的影响。
美籍华裔学者林南也从东西方之间对社会资本及其核心信任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并认为经典理论家探讨的信任问题都是局限在一个相对静态范围,而现代社会的网络是开放动态的,狭隘的社会资本对于团体内部是有益的,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不利的,因而重点是扩大社会层面的网络,凝聚社会信任。这一点,由于格兰诺维特对社会中“弱关系”的研究是相 辅相成的,即人际交往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利益,还被嵌套在社会人际关系中。
政治学家帕特南在前人基础上,将社会资本实证地运用于对意大利的民主政治研究。这样定义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某种特征 ,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可以通过促进合作行动而提高社会效率,克服“独自打保龄球”的困境。可以说,社会资本作为使民主得以运转起来的核心要素,为解决集体行动困境提供了一种思考。当代,安东尼吉登斯对晚期现代性的信任问题做了极为深刻的探究,信任是依赖于抽象系统是脆弱的又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资本的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也被较早地引入到国内学界了,相关研究层出不穷,通过文献综述,笔者发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资料。李惠斌、杨雪冬2000主编的《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论文集是国内较早介绍社会资本的专著,由包括13位外众多社会科学家的代表论文组成,不仅是当时是关于西方社会资本概念和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力作,现在也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2001,田凯专注于对科尔曼的社会资本进行研究,并认为从思想渊源、概念界定、性质特征三个方面来看, 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存在着局限性:一是对社会资本承载主体的论述不明;二是对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关注不够;三是对社会资本的有关特性的说明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2003,周红云在辨析了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三人对社会资本思想,为社会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一整体性的评述作出了努力。2004,顾慈阳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详细地辨析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探讨了信任,合作、网络等核心要素,并对社会资本在微观组织、政府管理、社会民主等社会实际层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马长山认为民间社会组织不仅能够抑制社会资本的异型发展,也是促进社会资本重建的重要力量。2008,姚福喜通过文献回顾与分析,对国外社会资本的研究从概念范畴、测量工具、作用机制以及实证检验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介,并对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2013洪名勇的信任问题进行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指出了社会资本这一理论具有的较广泛的应用性与解释力。
(三)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的研究综述
中国历来是以农为本,在现代化遭遇与转向时,“三农问题”尤为突出。为此,三农研究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显学,相关研究成果丰硕。费孝通前辈的乡土中国这一理想类型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现代中国学者对农村研究的一个渊源。黄宗智对华北与长江中下游汲取的农业经济史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农业具有“过密化”的特征,即人地压力的情况下对土地的高人力投入,农业社会长期处于没有发展的增长。这与费老的关于乡土社会的分析是相契合的,在行行重行行的学术生命中“志在富民”。对传统乡土社会具有“人口过密”这一学术共识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社会资本相对发达的原因了,即过密的人口必然使人们之间在生产生活必然导致高频繁的互动互助,这一涂尔干对社会分工的原因“人口容量”与“社会密度”分析有内在的契合。但是,我们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双重转型,“空心村”大量出现。农民作为社会资本的主体缺位,必然会对上官酒瑞(2009)对费老关于东西两个的“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基于农民合作进行了政治学视野的解释,引申出对乡土社会与乡土组织变迁的思考。田毅鹏, 也论述了乡土中国由之前的“过密化”向“过疏化”的过渡与困境。陆益龙的 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 ,从“后乡土中国”这一特征与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2013)进行了商榷。在这样的一种劳动力外流状态下,农村必然面临社会资本匮乏的情况。同时,将社会资本理论运用于农民组织的研究并不是太多。叶敬忠(2004)认为社会网络需要经历不断的塑形与被塑形的双向动态过程,网络内建立起的信任、社会规范及认同的价值体系维系整合了其存在。在农村发展实践中应考虑有助于农民社会网络建立与扩展的干预内容。程昆、潘朝顺(2006)等人的探讨了农村社会资本的变化及其对农村非正规金融运行的影响。2012,王永龙的从经济学的学科领域分析了农民合作组织有助于社会资本的建构。张伟明、刘艳君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结构性资源进行考察和认识 并将隐含于乡村社会有机体中的诸种非正式组织和规则纳入社会资本的分析范畴 指出在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过程中 必须注重将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的运行实现有效衔接。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2经济学——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农村公共服务)收录了不少国内外关于农村社会资本与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并出版了由党国英、克里斯蒂娜萨弗拉尼克(波兰)等编著的 农村治理、社会资本与公共服务 一书。其中Rural Social Capital versus European and Global Challenges》是波兰学者对其农村社会资本的研究成果,Factors Shaping the Quality of Local Governance in Poland-the Pubic Services Sector Perspective 》从波兰地方政府这一因素对当地农村社会资本发育的影响,及其对社会治理的分析。杨团对综合农协这一新型农村组织的研究,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与实践者。2013翟学伟的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第二版)》,尝试对西方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本土性的辨析,探析了社会资本在乡土中国是以独特的家庭模式伦理来建构起来的。2015杨团、孙炳耀等人编撰的论文集综合农协:中国“三农”改革突破口》收入了许多一线学者与实践者的成果,其中就涉及对山西蒲韩农民社区的介绍。这本书以探索中国“三农”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制度方向和实施路径为目标,认为政策支持下的社区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综
一、前言 1
(一)社会资本的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
(二)社会资本的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
(三)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的研究综述 3
二、农民合作与中国农村新型社会组织 4
三、微观案例分析:蒲韩社区的经验 5
(一)农民的合作 5
(二)互助金融 6
(三)城乡互动 7
(四)文化与公益服务 7
(五)对蒲韩建设的思考 7
四、社会资本与新型农民组织 9
(一)社会资本与公共治理困境 10
(二)新型农民组织的社会资本发育路径 10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1
注 释 12
一、前言
社会资本经布迪厄、科尔曼、布特南、林南等学者的贡献,已经成为政治学与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是指基于较高强度的互动产生的人际网络,形成彼此间信任、互助,推动集体行动的目标达成。
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人口大量外出,由“过密化”向“过疏化”的过渡,特别是在2006全面取消农业税后,进入所谓“后税费”时代,农村基层组织的弱化使农民参与农村的集体社会生活方面逐渐减少,农村基层发展与治理的面临许多问题。同时,综合农协这一存在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社会的农村组织对于当地农村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陆的山西运城存在经过19的农民自发组织发育出来的“蒲韩农民协会”,在完全具备综合农协的内在特征,被称之为大陆最大的综合农协,为当地农村社区治理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基于考察与相关文献,发现社会资本在“蒲韩社区”的成长历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尝试从社会资本的建构与意义这个角度来对其进行探究,以期为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题。同时,综合农协这一存在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东亚社会的农村组织对于当地农村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陆的山西运城存在经过19的农民自发组织发育出来的“蒲韩农民协会”,在完全具备综合农协的内在特征,被称之为大陆最大的综合农协,为当地农村社区治理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基于考察与相关文献,发现社会资本在“蒲韩社区”的成长历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尝试从社会资本的建构与意义这个角度来对其进行探究,以期为农村发展与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一)社会资本的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布迪厄认为 ,“某一主体拥有的社会资本量取决于他能有效动员的关系网络的规模;群体成员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的参与能够被用来提高不同领域中行动者的社会地位。这些不同形态的资本,都是劳动的产物,且可以相互转化。”对布迪厄来说 ,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有一种微妙的关系。即它不可以还原成另两种资本形式,但却又寓于其中。即就来源来说,社会资本是通过经济和文化资本在“无休止的社会交往 ”中的转换而被创造并维持的,但不是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且对其他两种资本形式来说 ,社会资本又起着催化剂的功能。因而,从培育出来起,就有一种不断再生产的循环状态。后来,科尔曼基于理性选择也为社会资本理论作出了特别贡献。他认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根据其功能定义的。它不是一个单一体 ,而是有许多种 ,彼此之间有两个共同之处:它们都包括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 ,而且有利于处于某一结构中的行动者—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行动者— 的行动。和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 ,社会资本也是生产性的 , 使某些目的的实现成为可能 ,而在缺少它的时候 ,这些目的不会实现。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 ,社会资本也不是某些活动的完全替代物 ,而只是与某些活动具体联系在一起。” 这里的社会资本是理性人为了获益而进行互动,信任成为一种资源,因而社会资本是不可以转让的。美国政治学者福山也对信任问题作出有成效的研究,比较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视角下的西方新教伦理下的普遍主义的信任与东方私人间的信任对现代化的影响。
美籍华裔学者林南也从东西方之间对社会资本及其核心信任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并认为经典理论家探讨的信任问题都是局限在一个相对静态范围,而现代社会的网络是开放动态的,狭隘的社会资本对于团体内部是有益的,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不利的,因而重点是扩大社会层面的网络,凝聚社会信任。这一点,由于格兰诺维特对社会中“弱关系”的研究是相 辅相成的,即人际交往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利益,还被嵌套在社会人际关系中。
政治学家帕特南在前人基础上,将社会资本实证地运用于对意大利的民主政治研究。这样定义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某种特征 ,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可以通过促进合作行动而提高社会效率,克服“独自打保龄球”的困境。可以说,社会资本作为使民主得以运转起来的核心要素,为解决集体行动困境提供了一种思考。当代,安东尼吉登斯对晚期现代性的信任问题做了极为深刻的探究,信任是依赖于抽象系统是脆弱的又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资本的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也被较早地引入到国内学界了,相关研究层出不穷,通过文献综述,笔者发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资料。李惠斌、杨雪冬2000主编的《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论文集是国内较早介绍社会资本的专著,由包括13位外众多社会科学家的代表论文组成,不仅是当时是关于西方社会资本概念和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力作,现在也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2001,田凯专注于对科尔曼的社会资本进行研究,并认为从思想渊源、概念界定、性质特征三个方面来看, 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存在着局限性:一是对社会资本承载主体的论述不明;二是对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关注不够;三是对社会资本的有关特性的说明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2003,周红云在辨析了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三人对社会资本思想,为社会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一整体性的评述作出了努力。2004,顾慈阳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详细地辨析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探讨了信任,合作、网络等核心要素,并对社会资本在微观组织、政府管理、社会民主等社会实际层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马长山认为民间社会组织不仅能够抑制社会资本的异型发展,也是促进社会资本重建的重要力量。2008,姚福喜通过文献回顾与分析,对国外社会资本的研究从概念范畴、测量工具、作用机制以及实证检验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介,并对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2013洪名勇的信任问题进行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指出了社会资本这一理论具有的较广泛的应用性与解释力。
(三)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村的研究综述
中国历来是以农为本,在现代化遭遇与转向时,“三农问题”尤为突出。为此,三农研究成为中国学术研究的显学,相关研究成果丰硕。费孝通前辈的乡土中国这一理想类型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现代中国学者对农村研究的一个渊源。黄宗智对华北与长江中下游汲取的农业经济史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农业具有“过密化”的特征,即人地压力的情况下对土地的高人力投入,农业社会长期处于没有发展的增长。这与费老的关于乡土社会的分析是相契合的,在行行重行行的学术生命中“志在富民”。对传统乡土社会具有“人口过密”这一学术共识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社会资本相对发达的原因了,即过密的人口必然使人们之间在生产生活必然导致高频繁的互动互助,这一涂尔干对社会分工的原因“人口容量”与“社会密度”分析有内在的契合。但是,我们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双重转型,“空心村”大量出现。农民作为社会资本的主体缺位,必然会对上官酒瑞(2009)对费老关于东西两个的“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基于农民合作进行了政治学视野的解释,引申出对乡土社会与乡土组织变迁的思考。田毅鹏, 也论述了乡土中国由之前的“过密化”向“过疏化”的过渡与困境。陆益龙的 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 ,从“后乡土中国”这一特征与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2013)进行了商榷。在这样的一种劳动力外流状态下,农村必然面临社会资本匮乏的情况。同时,将社会资本理论运用于农民组织的研究并不是太多。叶敬忠(2004)认为社会网络需要经历不断的塑形与被塑形的双向动态过程,网络内建立起的信任、社会规范及认同的价值体系维系整合了其存在。在农村发展实践中应考虑有助于农民社会网络建立与扩展的干预内容。程昆、潘朝顺(2006)等人的探讨了农村社会资本的变化及其对农村非正规金融运行的影响。2012,王永龙的从经济学的学科领域分析了农民合作组织有助于社会资本的建构。张伟明、刘艳君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结构性资源进行考察和认识 并将隐含于乡村社会有机体中的诸种非正式组织和规则纳入社会资本的分析范畴 指出在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过程中 必须注重将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的运行实现有效衔接。2012,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2经济学——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农村公共服务)收录了不少国内外关于农村社会资本与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并出版了由党国英、克里斯蒂娜萨弗拉尼克(波兰)等编著的 农村治理、社会资本与公共服务 一书。其中Rural Social Capital versus European and Global Challenges》是波兰学者对其农村社会资本的研究成果,Factors Shaping the Quality of Local Governance in Poland-the Pubic Services Sector Perspective 》从波兰地方政府这一因素对当地农村社会资本发育的影响,及其对社会治理的分析。杨团对综合农协这一新型农村组织的研究,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与实践者。2013翟学伟的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第二版)》,尝试对西方社会学理论进行了本土性的辨析,探析了社会资本在乡土中国是以独特的家庭模式伦理来建构起来的。2015杨团、孙炳耀等人编撰的论文集综合农协:中国“三农”改革突破口》收入了许多一线学者与实践者的成果,其中就涉及对山西蒲韩农民社区的介绍。这本书以探索中国“三农”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制度方向和实施路径为目标,认为政策支持下的社区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