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牦牛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随着经济成长和住民收入的提高,居民的伙食布局已开始由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牦牛是青藏高原唯一能够充分利用青藏高原草地资源进行动物性生产的优势牛种和特有的遗传资源。因对高寒草原严寒、缺氧、缺草等恶劣条件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成为高寒牧区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料,可提供奶、肉、毛、绒、皮革、役力、燃料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在高寒牧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社会、经济地位。作为富裕区域经济的指标和象征,西藏牦牛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机遇,加速牦牛产业的发展,对其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西藏牦牛产业的发展现状、经营模式分析以及存在的问题,为西藏牦牛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参考。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研究综述 2
1.国外研究现状 2
2.国内研究现状 2
二、西藏牦牛产业发展现状 3
(一)西藏牦牛养殖现状 3
1.出、存栏情况 3
2.牦牛生态类群和种群布局近况 3
3.牦牛生产性能现状 4
(二)西藏牦牛肉生产现状 4
(三)西藏牦牛产业的发展机遇 5
1.国家畜牧业产业政策调整和西部大开发策略 5
2.国内外对牛肉的需求空间较大 5
三、西藏牦牛产业经营模式分析 5
(一)公司+牧户 5
(二)公司+基地+家庭 5
四、牦牛产业经营的环境分析 6
(一)牛肉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6
1.国内对牛肉的消费需求状况 6
2.国外对牛肉的消费需求状况 7
(二)外部环境分析 7
1.政策 7
2.人口、经济 7
五、影响西藏地区牦牛产业发展的因素 8
(一)牦牛饲养生产环境条件 8
(二)牦牛饲养生产方式 8
(三)牦牛产品价值因素 8
(四)牦牛产业因素 8
六、保障西藏地区牦牛产业发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对策及建议 8
(一)引进牦牛饲养管理技术,提升牦牛养殖效益 8
(二)加强对牦牛产业发展的科技指导 9
(三)强化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9
(四)建立完善的畜群繁育体系,加强牦牛的选育和改良 9
(五)鼓励龙头企业,促进牦牛产业的发展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西藏牦牛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引言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作为富裕区域经济的指标和象征,西藏牦牛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机遇。西藏的牦牛资源丰富,占有区域优势,是重要的肉牛生产基地之一。加速西藏牦牛业的发展,对其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大力支援以及相关畜牧业补贴政策的实施,西藏的畜牧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也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牧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产业规模小、初级性、粗放型特征明显,为了加强人们对西藏畜牧业的认识,促进西藏地区畜牧业产业的发展,本文就西藏自治区畜牧业主导产业-牦牛产业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推动西藏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蒋森 (R. G.JOHNSON)提出利用杂交优势,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可提高肉牛的产肉性能,扩大肉牛来源[1]。近年在国外肉牛业中,广泛采用轮回杂交、“终端”公牛杂交、轮回杂交与“终端”公牛杂交相结合三种杂交方法。据报道,两品种的轮回杂交可使犊牛的出生重平均提高15%,三品种轮回杂交可提高19%,两品种轮回与“终端”杂交公牛杂交相结合可使犊牛出生重提高 21%,三品种轮回与“终端”公牛杂交相结合可使犊牛出生重提高24%。
费里普(R.W. PHILLIPS)提出:(1)利用奶牛群发展牛肉生产[2]。欧盟国家生产的牛肉有45%来自奶牛。美国是牛肉业最发达的国家,仍有30%的牛肉来自奶牛。日本肉牛饲养量比奶牛多,但所产牛肉55%来自奶牛群。利用奶牛群生产牛肉,一方面是利用奶牛群生产的奶公犊进行育肥。过去奶公犊多用来生产小牛肉,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小牛肉生产有所下降,大部分奶公犊被用来育肥生产牛肉。另一方面是发展奶肉兼品种来生产牛肉,欧洲国家多采用此种方法进行牛肉生产。利用奶牛群及奶肉兼用牛群生产牛肉,经济效益较高。在能量和蛋白质的转化效率上,奶牛是最高的,奶肉兼用品种也是比较高的。例如,肉牛的热能和蛋白质转化效率分别为3%和9%,而奶肉兼用牛分别为14%和20%,奶牛分别为17%和37%。在发达国家奶牛的数量较多,其中可繁殖母牛的比例高达70%,欧洲最高达90%。(2)利用青贮饲料和农副产品进行育肥肉牛。肉牛在利用粗饲料的比例上仅次于绵羊和山羊,占82.8%。国外在肉牛饲料中,精料主要用在育肥期和繁殖母牛的分娩前后,架子牛主要靠放牧或喂粗饲料,但其粗饲料大部分是优质人工牧草。为了生产优质粗饲料,英国用59%的耕地栽培苜蓿、黑麦草和三叶草,美国用20%的耕地、法国用9.5%的耕地种植人工牧草。耕地十分紧缺的日本,1983年用于栽培饲料作物的面积仍然达到了18.6%。国外对秸秆做了大量研究,利用氨化、碱化秸秆饲养的肉牛在英国、挪威等国家也有一定的规模。
2.国内研究现状
钟光辉等提出加强牦牛的本品种选育和保种工作来提高牦牛生产性能[3]。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和基本途径;蔡立在杂交优势利用方面提出“一代奶用,二代肉用”的终端杂交方式,很受牦牛产区的欢迎;鹿钟麟对野、家牦牛的种源关系首次提出野、家牦牛属同种内野生亚种和驯化亚种的观点[4],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野牦牛在培育牦牛新品种中的种用价值;胡令浩,牦牛营养专家,他领导的课题组,首次对牦牛的基础代谢、能量、氮代谢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牦牛营养方面的一些特点,并提出了冷季补氮的配套技术。综上所述,在实施我省牦牛业的发展战略中,应针对牦牛业面临的问题,实实在在地从多个方面努力,以克服牦牛业中的矛盾,探索高寒牧区牦牛生产的优化生产模式.同时应不断提高牦牛业的科技水平,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行牦牛的本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相结合,扩大牦牛间杂种优势的利用,同时坚持牦牛地方品种的选种和选取育工作,开展牦牛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加强牦牛群体的选种选配以促进牦牛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加强高寒草地生态的环境的保护改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4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