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_以古里镇为例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_以古里镇为例[20200415193346]
摘要
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理论在不断充足完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更是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随之受到更多的关注。常熟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从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和绩效考评几个方面分析,存在服务供给失衡,村民文化意识淡薄;服务人才匮乏,后备力量不足;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娱乐化倾向严重;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群众监督四个方面的问题,与之对应的解决对策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文化意识;畅通需求反馈渠道,推动供给平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文化服务形式,提升品牌效应;利用网络平台完善网络建设;加强群众监督,完善文化服务考评体系。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目录
1.绪论 1
1.1选题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
1.3.1国外研究现状 2
1.3.2国内研究现状 2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4
1.4.1研究思路 4
1.4.2研究方法 4
2.相关理论概述 6
2.1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及特点 6
2.2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义 6
2.2.1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6
2.2.2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7
2.2.3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形成 7
3. 常熟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8
3.1常熟市基本状况 8
3.2常熟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状况 8
3.2.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9
3.2.2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9
3.2.3 资金投入情况 10
3.2.4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11
3.2.5文化服务考核情况 11
3.3常熟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12
3.3.1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衡,村民文化意识淡薄 12
3.3.2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匮乏,后备力量不足 13
3.3.3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娱乐化倾向严重 14
3.3.4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群众监督 15
4. 常熟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6
4.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文化意识 16
4.2畅通需求反馈渠道,推动供给平衡 16
4.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意识 17
4.4创新文化服务形式,提升品牌效应 17
4.5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完善网络建设 18
4.6完善文化服务考评体系,加强群众监督 19
5. 结语 20
5.1结论 20
5.2不足与展望 20
参考文献 22
附录 23
致谢 24
1.绪论
1.1选题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对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的重视,不断走进基层,走向群众,特别要强调的是文化的惠民工程开展,文化设施向社会公众的进一步宣传和免费开放,这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要做到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还要特别重视群众对问题的反馈、提高村民的参与热情、进一步进行宣传和教育,力争建立起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现在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在新政策的要求下,各地区也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与理想状态相对比,分析自身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力争构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现代化的文化服务体系。这对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知识素养,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稳定,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都有一定的作用。
1.2研究意义
在理论意义上,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已经不断从城市转向乡村,而针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小,要么是总体研究全国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要么是研究相对不发达地区的乡村,针对南方较为发达的乡镇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比较匮乏。而且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总体上来说学界无论是从深度、广度和前瞻性上都是比较欠缺,特别是用理论指导实践上面,就更加显得不足。本文对位于江苏南部的常熟乡村的公共文化的体系建设的研究,是在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利用已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希望能弥补研究资料的不足,为研究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扩充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资料库。
从现实意义上,本次对常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是笔者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具体分析常熟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状况,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身拥有的知识体系为常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完善常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决策参考,并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扬长避短,以实现共同进步。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国外研究现状
经过我的检索,西方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完善的,而对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基本没有,但是相关经验还是可以学习的。
20世纪50年代之后,世界趋于和平,经济加快发展,在福利国家的快速兴起,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自此,政府不断通过财政补贴鼓励文化事业的发展,贴近群众的民主需求。文化事业迅猛发展,逐步达到顶峰。特别是上个世纪后期,随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政府改革兴起,提倡政府职能的转变,重视人而不是重视生产率,提倡追求公共利益,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繁荣[2]。现在西方国家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时,不仅关注图书馆、博物馆和社区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作用,还更多地关注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建设[3],提倡多种社会力量的加入,特别关注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的建设,以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4],加强自身管理,满足多元化的民众文化需求。
1.3.2国内研究现状
(1)概念及主要内容方面的研究。李少惠和王苗结合国内外的观点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界定为“目标界定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 [5]。徐培进认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以政府组织及其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为乡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系”[6]。付春在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分为8大模块,他认为“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需要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机制、服务方式、服务机构、队伍建设以及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数量、布局和种类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建设”[7]。
这样一个概述基本明确界定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全面涵盖其主要内容,对具体研究建设方案提供了理论了支撑。而现行地方政府的规定大多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制定,学者们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的研究方面主要也是从文化设施的建立、文化活动的开展、运行机制的创新、人才建设、资金供给几个方面着手。
(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活动开展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以地区的某项活动为例,着重研究该种文化活动存在的意义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姚秀敏(2013)探讨了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在阐明了农家书屋的发展史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农家书屋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长效运行的保障,因此需不断加强资金的投入,充分挖掘潜力,保证其可持续的发展。另外,在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方面,主要以徐培进的诸城乡村“两公里文化服务圈”为代表,这种新型的文化活动形式的开展,大大便利了村民日常生活,改善了居民生活的环境,为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国内的研究偏向于把重点放在“创新”和“建立长效机制”上。不仅要新颖,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的形式与内容,还要重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长效运行的有力保障[8]。
摘要
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理论在不断充足完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更是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随之受到更多的关注。常熟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从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和绩效考评几个方面分析,存在服务供给失衡,村民文化意识淡薄;服务人才匮乏,后备力量不足;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娱乐化倾向严重;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群众监督四个方面的问题,与之对应的解决对策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文化意识;畅通需求反馈渠道,推动供给平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文化服务形式,提升品牌效应;利用网络平台完善网络建设;加强群众监督,完善文化服务考评体系。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目录
1.绪论 1
1.1选题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
1.3.1国外研究现状 2
1.3.2国内研究现状 2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4
1.4.1研究思路 4
1.4.2研究方法 4
2.相关理论概述 6
2.1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及特点 6
2.2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义 6
2.2.1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6
2.2.2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7
2.2.3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形成 7
3. 常熟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8
3.1常熟市基本状况 8
3.2常熟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状况 8
3.2.1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9
3.2.2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9
3.2.3 资金投入情况 10
3.2.4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11
3.2.5文化服务考核情况 11
3.3常熟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12
3.3.1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失衡,村民文化意识淡薄 12
3.3.2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匮乏,后备力量不足 13
3.3.3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娱乐化倾向严重 14
3.3.4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群众监督 15
4. 常熟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6
4.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文化意识 16
4.2畅通需求反馈渠道,推动供给平衡 16
4.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意识 17
4.4创新文化服务形式,提升品牌效应 17
4.5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完善网络建设 18
4.6完善文化服务考评体系,加强群众监督 19
5. 结语 20
5.1结论 20
5.2不足与展望 20
参考文献 22
附录 23
致谢 24
1.绪论
1.1选题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对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的重视,不断走进基层,走向群众,特别要强调的是文化的惠民工程开展,文化设施向社会公众的进一步宣传和免费开放,这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要做到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还要特别重视群众对问题的反馈、提高村民的参与热情、进一步进行宣传和教育,力争建立起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现在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在新政策的要求下,各地区也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与理想状态相对比,分析自身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力争构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现代化的文化服务体系。这对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知识素养,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稳定,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都有一定的作用。
1.2研究意义
在理论意义上,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已经不断从城市转向乡村,而针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涉及的范围较小,要么是总体研究全国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要么是研究相对不发达地区的乡村,针对南方较为发达的乡镇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比较匮乏。而且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总体上来说学界无论是从深度、广度和前瞻性上都是比较欠缺,特别是用理论指导实践上面,就更加显得不足。本文对位于江苏南部的常熟乡村的公共文化的体系建设的研究,是在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利用已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希望能弥补研究资料的不足,为研究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扩充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资料库。
从现实意义上,本次对常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是笔者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具体分析常熟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状况,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身拥有的知识体系为常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完善常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决策参考,并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扬长避短,以实现共同进步。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国外研究现状
经过我的检索,西方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完善的,而对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基本没有,但是相关经验还是可以学习的。
20世纪50年代之后,世界趋于和平,经济加快发展,在福利国家的快速兴起,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自此,政府不断通过财政补贴鼓励文化事业的发展,贴近群众的民主需求。文化事业迅猛发展,逐步达到顶峰。特别是上个世纪后期,随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提出,政府改革兴起,提倡政府职能的转变,重视人而不是重视生产率,提倡追求公共利益,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繁荣[2]。现在西方国家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时,不仅关注图书馆、博物馆和社区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作用,还更多地关注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建设[3],提倡多种社会力量的加入,特别关注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的建设,以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4],加强自身管理,满足多元化的民众文化需求。
1.3.2国内研究现状
(1)概念及主要内容方面的研究。李少惠和王苗结合国内外的观点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界定为“目标界定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 [5]。徐培进认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以政府组织及其投入为主导,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以服务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为乡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系”[6]。付春在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分为8大模块,他认为“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需要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机制、服务方式、服务机构、队伍建设以及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数量、布局和种类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建设”[7]。
这样一个概述基本明确界定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全面涵盖其主要内容,对具体研究建设方案提供了理论了支撑。而现行地方政府的规定大多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制定,学者们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的研究方面主要也是从文化设施的建立、文化活动的开展、运行机制的创新、人才建设、资金供给几个方面着手。
(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活动开展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以地区的某项活动为例,着重研究该种文化活动存在的意义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姚秀敏(2013)探讨了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在阐明了农家书屋的发展史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农家书屋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为长效运行的保障,因此需不断加强资金的投入,充分挖掘潜力,保证其可持续的发展。另外,在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方面,主要以徐培进的诸城乡村“两公里文化服务圈”为代表,这种新型的文化活动形式的开展,大大便利了村民日常生活,改善了居民生活的环境,为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国内的研究偏向于把重点放在“创新”和“建立长效机制”上。不仅要新颖,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的形式与内容,还要重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长效运行的有力保障[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