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博参政的现状研究以为例
大学生微博参政的现状研究以为例[20200501124441]
摘要:由于网络“短、平、快”的特点让微博问政成为现代官民互动的模式。自2012年十八大召开以来,微博已经成为我国公民参与反腐整风活动、表达诉求的主要平台,微博在现代问政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本研究选取大学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微博参政情况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利用微博进行网路政治参与现状;二是大学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包括参政意识、参政积极性等;三是相关政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大学生;微博问政;政治参与;大学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大学生利用微博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2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
(二)微博使用情况 2
1、使用频率高 2
2、微博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3
3、多数学生通过微博关注热点政治问题 3
(三)微博参政特点 4
1、微博参政目的性不强,感性与理性共同存在 4
2、微博参政效果不明显 5
二、大学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6
(一)整体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6
1、政治参与意识强但行动不足 6
2、涉及腐败和民生的问题更受关注 6
3、党内活动、文化活动重视程度不高 7
(二)男女生政治参与存在的差异及成因 8
1、男生参政热情高于女生 8
2、女生参与行为且参与持续性都要高 8
(三)党员学生与非党员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差异及成因 9
1、党员同学参政行为比非党员学生高但持续性低 9
2、非党员学生多关心基础建设性新闻 9
3、党员学生突出关心新事物和宏观建设新闻 10
4、党员学生微博参政时的目的性更强、也更理性 11
三、对微博问政的建议 12
(一)国家应优化微博政治环境,用法律提供保障 12
(二)要建立学校微博问政机制,激发学生参政热情 12
(三)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微博参政意识,增强道德自律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我国大学生微博政参政的现状研究
——以大学为例
引言
对于网络问政的研究国外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存在四种假说:一是无差异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网络尽管拓宽了人们政治参与的渠道,但随着网络的普及,使用网络政治参与和使用传统手段及资源进行政治参与的人群、网上和网下政治参与的人群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1][2]二是增强效应假说,此种假说认为,网络只增强那些原本在网下就热衷于政治参与的人群的政治参与热情,并不能激起网下政治冷漠的人群的政治参与热情。[3]三是转化效应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网络的出现可以将那些原本在网下不积极参与政治的人转化为积极的政治参与者,这种现象对于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高者更加明显。[4]四是极端效应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网络公共舆论很容易促使网络政治参与者的态度极端化。[5][6]“微博问政”从网络问政演变而来,是一种新型的基于微博这个便捷平台的参政形式。主要是指公民可以通过微博向政府等管理机构及其部门的工作者表达个人利益诉求、发表个人对于政治问题的见解。[7][8]用微博进行政府形象的宣传、表达政府的立场,从微博中倾听民众的呼声,已成为越来越多公共管理机构以及政府官员的选择。在众多微博参政群体中,大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更具特别意义:一方面,由于文化水平和思想深度比较高,大学生具备参政议政的必要能力,另外大学生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的人才库,所以这一群体在微博参政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可替代;另一方面,通过微博平台了解社会信息、交流个人情感已经成为多数大学生每日必做的事情。
博客问政、网络问政平台等问政方式2006年都曾红极一时,对于这两方面的研究课题在相关学术网站搜索也有很多,而对于微博这个新兴的问政方式则较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调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课题选择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意在了解大学生利用微博问政的现实情况以及微博问政的兴起对其政治观产生的影响,拓展研究的领域和宽度。加之近些年来,学校一直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对大学生微博参政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了解。此外,大学生作为微博参政以及未来国家治理的主体,了解其参政意图、参政积极性和政治态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对于什么是微博参政,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微博问政是指公民利用微博参与公共事务,针对公共问题向政府和官员表达意见,试图以公众的意愿去影响行政立法、决策和政府治理,并发挥监督作用。[9]如赵雪芬和王洪顺在2007年对大学生网络参政下的定义,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把网络作为媒介, 通过网上发布政治信息、网上利益表达、网上评论、等多种运用网络而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并且试图对政治过程产生影响的行为和意识。[10]
一、大学生利用微博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微博使用情况
1、使用频率高
调查结果显示,接近75%的人刷微博的频率比较高(我们把一天刷好几次,一天刷一次和几乎三天刷一次规定为频率较高者)。手机已经成为人手必备的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广泛推广和使用让上网变成更简单的事情,于是我们拿着手机就可以随时刷微博,了解自己想要清楚的事情,这也是微博使用频率高的主要原因。(具体见图一)
2、微博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16.25%的被调查者认为微博是他们可以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73.75%的人认为微博是他们了解社会的窗口。两者加一起则表明有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微博对他们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获取重要信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社会及公共空间有更深入的了解,是培养政治观念以及提升参政能力的前提,而获取政治新闻和消息则是这个前提的重要基础之一。微博所表现出的用户量大、信息丰富的特点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我们了解大量的咨询,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我们也能发出信息,这样的一种形式逐渐形成便当代的“快餐文化”。(具体见图2)
3、多数学生通过微博关注热点政治问题
根据问卷结果,看出在同学们微博关注群体的排行榜中排在前一半的分别是同学或朋友、名人或明星、学校教育机构、社会公益组织,政府机构仅仅排在第七位。最关心的微博话题中,时事政治关注度最高。虽然大家对于政府的微博关注度低,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于国家政治、政府行为的关注度。同时同学们对于民生热点比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仅仅低1.25个百分点,也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学生也在积极关心着政府所做出的各项民生工程问题。(具体见图3、图4)
(三)微博参政特点
1、微博参政目的性不强,感性与理性共同存在
在图6中,有四成人认为参与到微博问政当中去,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事情是和自己利益有关,有必要参与于其中,他们的参与是理性的,合理的。而有1.25%的是非理性的,他们进行微博问政是发泄情绪。剩余人则是无目的的进行微博参政,只是凑热闹。正因为如此有超过一半人在微博问政过程中比较容易受或经常受到他人的影响。这组调查数据则更是从侧面印证很多人参加微博问政是缺少目的性与务实性的。然而,在微博问政过程中存在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导致一部分同学语言过激,微博政治参与弥补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政治表达的“贫困”和“缺位”。[11]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了解一下大学学生平时在网络中是否有辨别消息真伪的意识。有七成的同学在转发或者评论之前是会去证实一下消息的可靠性,充分说明我校同学在网络上有积极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且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传播真实的信息,这也是正印证大家理性参政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综合各种现象可以看出,我们学校学生的微博参政过程中感性与理性并存。(具体见图6、图7)
摘要:由于网络“短、平、快”的特点让微博问政成为现代官民互动的模式。自2012年十八大召开以来,微博已经成为我国公民参与反腐整风活动、表达诉求的主要平台,微博在现代问政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本研究选取大学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微博参政情况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利用微博进行网路政治参与现状;二是大学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包括参政意识、参政积极性等;三是相关政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大学生;微博问政;政治参与;大学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大学生利用微博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2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
(二)微博使用情况 2
1、使用频率高 2
2、微博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3
3、多数学生通过微博关注热点政治问题 3
(三)微博参政特点 4
1、微博参政目的性不强,感性与理性共同存在 4
2、微博参政效果不明显 5
二、大学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6
(一)整体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6
1、政治参与意识强但行动不足 6
2、涉及腐败和民生的问题更受关注 6
3、党内活动、文化活动重视程度不高 7
(二)男女生政治参与存在的差异及成因 8
1、男生参政热情高于女生 8
2、女生参与行为且参与持续性都要高 8
(三)党员学生与非党员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差异及成因 9
1、党员同学参政行为比非党员学生高但持续性低 9
2、非党员学生多关心基础建设性新闻 9
3、党员学生突出关心新事物和宏观建设新闻 10
4、党员学生微博参政时的目的性更强、也更理性 11
三、对微博问政的建议 12
(一)国家应优化微博政治环境,用法律提供保障 12
(二)要建立学校微博问政机制,激发学生参政热情 12
(三)学校要培养学生良好微博参政意识,增强道德自律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我国大学生微博政参政的现状研究
——以大学为例
引言
对于网络问政的研究国外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存在四种假说:一是无差异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网络尽管拓宽了人们政治参与的渠道,但随着网络的普及,使用网络政治参与和使用传统手段及资源进行政治参与的人群、网上和网下政治参与的人群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1][2]二是增强效应假说,此种假说认为,网络只增强那些原本在网下就热衷于政治参与的人群的政治参与热情,并不能激起网下政治冷漠的人群的政治参与热情。[3]三是转化效应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网络的出现可以将那些原本在网下不积极参与政治的人转化为积极的政治参与者,这种现象对于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较高者更加明显。[4]四是极端效应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网络公共舆论很容易促使网络政治参与者的态度极端化。[5][6]“微博问政”从网络问政演变而来,是一种新型的基于微博这个便捷平台的参政形式。主要是指公民可以通过微博向政府等管理机构及其部门的工作者表达个人利益诉求、发表个人对于政治问题的见解。[7][8]用微博进行政府形象的宣传、表达政府的立场,从微博中倾听民众的呼声,已成为越来越多公共管理机构以及政府官员的选择。在众多微博参政群体中,大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更具特别意义:一方面,由于文化水平和思想深度比较高,大学生具备参政议政的必要能力,另外大学生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的人才库,所以这一群体在微博参政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可替代;另一方面,通过微博平台了解社会信息、交流个人情感已经成为多数大学生每日必做的事情。
博客问政、网络问政平台等问政方式2006年都曾红极一时,对于这两方面的研究课题在相关学术网站搜索也有很多,而对于微博这个新兴的问政方式则较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调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课题选择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意在了解大学生利用微博问政的现实情况以及微博问政的兴起对其政治观产生的影响,拓展研究的领域和宽度。加之近些年来,学校一直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对大学生微博参政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了解。此外,大学生作为微博参政以及未来国家治理的主体,了解其参政意图、参政积极性和政治态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对于什么是微博参政,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微博问政是指公民利用微博参与公共事务,针对公共问题向政府和官员表达意见,试图以公众的意愿去影响行政立法、决策和政府治理,并发挥监督作用。[9]如赵雪芬和王洪顺在2007年对大学生网络参政下的定义,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把网络作为媒介, 通过网上发布政治信息、网上利益表达、网上评论、等多种运用网络而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并且试图对政治过程产生影响的行为和意识。[10]
一、大学生利用微博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微博使用情况
1、使用频率高
调查结果显示,接近75%的人刷微博的频率比较高(我们把一天刷好几次,一天刷一次和几乎三天刷一次规定为频率较高者)。手机已经成为人手必备的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广泛推广和使用让上网变成更简单的事情,于是我们拿着手机就可以随时刷微博,了解自己想要清楚的事情,这也是微博使用频率高的主要原因。(具体见图一)
2、微博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16.25%的被调查者认为微博是他们可以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73.75%的人认为微博是他们了解社会的窗口。两者加一起则表明有九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微博对他们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获取重要信息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社会及公共空间有更深入的了解,是培养政治观念以及提升参政能力的前提,而获取政治新闻和消息则是这个前提的重要基础之一。微博所表现出的用户量大、信息丰富的特点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我们了解大量的咨询,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我们也能发出信息,这样的一种形式逐渐形成便当代的“快餐文化”。(具体见图2)
3、多数学生通过微博关注热点政治问题
根据问卷结果,看出在同学们微博关注群体的排行榜中排在前一半的分别是同学或朋友、名人或明星、学校教育机构、社会公益组织,政府机构仅仅排在第七位。最关心的微博话题中,时事政治关注度最高。虽然大家对于政府的微博关注度低,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于国家政治、政府行为的关注度。同时同学们对于民生热点比时事政治的关注度仅仅低1.25个百分点,也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学生也在积极关心着政府所做出的各项民生工程问题。(具体见图3、图4)
(三)微博参政特点
1、微博参政目的性不强,感性与理性共同存在
在图6中,有四成人认为参与到微博问政当中去,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事情是和自己利益有关,有必要参与于其中,他们的参与是理性的,合理的。而有1.25%的是非理性的,他们进行微博问政是发泄情绪。剩余人则是无目的的进行微博参政,只是凑热闹。正因为如此有超过一半人在微博问政过程中比较容易受或经常受到他人的影响。这组调查数据则更是从侧面印证很多人参加微博问政是缺少目的性与务实性的。然而,在微博问政过程中存在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导致一部分同学语言过激,微博政治参与弥补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政治表达的“贫困”和“缺位”。[11]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了解一下大学学生平时在网络中是否有辨别消息真伪的意识。有七成的同学在转发或者评论之前是会去证实一下消息的可靠性,充分说明我校同学在网络上有积极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且也能严格要求自己传播真实的信息,这也是正印证大家理性参政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综合各种现象可以看出,我们学校学生的微博参政过程中感性与理性并存。(具体见图6、图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