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哭儿诗探析

中国古代哭儿诗探析[20200107194142]
悼亡诗是最接近、最直接表现死亡的文学形式之一,它将死亡之思蕴积在自然景物、梦境追思、人伦道德、灵肉善美中,使人人都畏惧但又无法逃避的死亡获得了崇高和纯美的地位。哭儿诗是悼亡诗的一种,它选材独特,基调悲婉沉郁,以父母对早夭子女的追思与悼念为主题,表达了为父母者对子女的深切爱意。将哭儿诗与各个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相结合,我们能从其中读出更多的信息。子女早夭对家人的打击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诗人将丧子之痛化作一首首用血泪写下的精妙诗篇,此外,在哭悼早逝子女的同时,诗人也对丧子的原因,以及自身境遇展开了深思。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哭儿诗,早夭,子女,悼念
目 录
1引言1
2由哭儿诗看诗人所处社会的人文环境1
2.1古代社会的亲子观2
2.2受佛教影响的生死观3
2.3古代社会的丧葬习俗5
3哭儿诗的艺术特征6
3.1哭儿诗中意象的选取6
3.2哭儿诗的抒情模式7
3.2.1触景伤情,感物伤怀8
3.2.2追忆旧事,生死对比8
3.2.3由子及己,自我伤悼9
4哭儿诗数量不多的原因分析10
4.1高死亡率导致古人对死亡麻木10
4.2古代社会的主流精神导致哭儿诗难以发展11
结论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美国作家梅洛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死亡让人体验到友谊、忠诚、奉献的可贵后,才懂得什么是真挚的爱。死亡不仅丰富了爱,而且构建了爱。对于生者来说,死亡充满了神秘且令人恐惧,中国人对于生死的探索和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生死,一直保持着敬畏的态度,无论是庄子的击缶而歌还是王羲之“死生亦大矣”的喟叹无一不体现了古人对于死亡的重视。当逝去的是和自己有关联的人时,人们对逝者的感情在重视敬畏的基础上,往往又多出了一层悲伤和怀念。正是因为这些情绪积郁在胸中需要抒发,悼亡文学才应运而生。顾名思义,悼亡文学就是悼念亡者的作品,从悼亡文学诞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它悲伤凄凉的感情基调。最早的悼亡词见于《诗经》,其《绿衣》、《葛生》等皆是悼念亡者的优秀作品。到了晋时,潘岳的《悼亡三首》将悼亡推倒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辞源》:“晋潘岳妻死,赋悼亡诗三首,后因称丧妻为悼亡。”自潘岳之后,提到悼亡一词,人们想到的便是悼念亡妻。其实,悼亡并非悼念亡妻的专称,妻悼夫、夫悼妻、父母悼念子女,甚至民众悼念故国······但凡是对于逝去的人、物、事的悼念,皆可称作悼亡。
哭儿诗是悼亡作品众多题材中的一种,由“哭儿”二字可以看出,哭儿诗是为父母者为了悼念早夭的子女而创作的诗歌,哭儿诗中蕴含了浓厚的亲情和父母对子女的真挚无私的爱。自古以来,爱情一直是文人们咏颂的主题,其实,亲情的动人无私,一点也不逊色于爱情,从哭儿诗便能窥得其中一斑。创作哭儿诗的父母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子女早夭,因此,可以说哭儿诗是饱受丧子之痛的父母们以饱含血泪与真情的笔墨写下的诗歌,哭儿诗的字里行间皆是作者对子女的期盼与爱护以及在失去子女后的悲痛和哀思。哭儿诗作为父母思念的结晶,为后人留下了悼念子女的优秀篇章,不但开拓了以哭悼子女为主题的悼亡范型,而且拓展了悼亡情感的内蕴,是悼亡词中的颇为重要的一种题材。
2 由哭儿诗看诗人所处社会的人文环境
子女早夭无疑会给父母带来十分重大的打击,写作哭儿诗是丧子的父母抒发心中伤痛之情的方式之一。失去子女的父母们将心中悲痛的情绪化为写作的力量,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一首首血泪诗歌。从哭儿诗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信息,如父母对子女早夭的悲痛和无奈;古人对于子女、传承的看重;古人的生死观、亲子观;哭儿诗作者所处社会的民俗风情以及诗人及其亲友的生活经历、遭遇······此外,即便是同一个主题,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人表达其悼亡感情的哭儿诗的创作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2.1 古代社会的亲子观
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育有二女一子,可惜长女金銮子和独子阿崔都因病夭折。在金銮子夭折一年后,白居易因“因逢旧乳母”而“一伤心”写下《念金銮子二首》,诗中有句:“衰病四十身,娇痴三岁女。非男犹胜无,慰情时一抚。”在白居易看来,长女虽然乖巧可爱,但到底因为“非男”所以只能是“尤胜无”的存在。其实,白居易对于这个女儿并非不疼爱。早在金銮子降生时,白居易就为女儿写下《金銮子》一诗,诗中写到:“若无夭折患,则有婚嫁牵。使我归山计,应迟十五年。”金銮子出生不到一年,白居易就已经开始为金銮子考虑婚事,打算为爱女延迟“归山”退休的时间了。可是和独子阿崔一相比较,金銮子和阿崔在诗人心中的差别立现。对于独子阿崔,白居易是“何时能反哺,供养白头乌?”的倚重和期待,在阿崔夭亡后,白居易写下的哭儿诗比悼念女儿的诗作要悲切得多:
掌珠一颗儿三岁, 发雪千茎父六旬。
岂料汝先为异物, 常忧吾不见成人。
悲肠自断非因剑, 啼眼加昏不是尘。
怀抱又空天默默, 依前重作邓攸身。
《哭崔儿》
在白居易看来,失去长女金銮子,还勉强可以用缘分不够,“缘合暂为亲”这样的想法来安慰自己,可是独子崔儿夭折,白居易近乎肝肠寸断,连故作达观的诗句也写不出。并非白居易偏爱独子崔儿,而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制度造成了当时社会男子地位高于女子的状况。中国社会传统的农耕型经济是以家族为单位、依靠祖辈经验积累而得以延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这便产生了宗法制度,“以血缘为纽带、以家族为本位”,宣扬三纲五常的人伦秩序的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嫡长子继承制又是宗法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原则,这就造成了男尊女卑思想的形成以及被认可。《易经·系辞》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列子 ·天瑞》中也明确写出:“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组织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正因为深受“家本位”制度的影响,子孙对于一个家族的传承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子孙的成长、教育自然也备受家族的重视。《孟子·离娄上》中说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孙的兴旺与否对家族的发展有着一定影响。一旦子女夭亡,给父母和家族所带来的打击和伤痛也是巨大而沉重的,尤其是如白居易这般失去唯一的爱子。
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是“以子为重”的观点,清朝的一位学者名叫钱泳,他的好友顾南雅在赴云南考察期间得知爱子夭亡的消息,痛哭不止。钱泳知道后,便做了一首诗劝慰他,诗中写道:“不见东家翁, 有子俱碌碌。不见西家子,虽多何足齿。”诗人打破“有子万事足”的观点,认为子女的问题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即便多子的家族,也不一定能有很好的发展,与其为早夭的儿子难过,不如重视尚存的子女的教育问题。虽然在诗中,钱泳否定了“多子多福”的观点,但是究其根本,注重子孙质量的想法仍是扎根于“家本位”思想之上,以家族传承为重。
2.2 受佛教影响的生死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千百年以来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国古代人民对死亡的看法也受到了它们的影响,其中佛家思想对中国古代人民生死观的影响尤为突出。古语有云:“哀莫大于死别,悲莫甚于生吊。”中国古代人民历来有“重生轻死”的人间情节,对于死亡,古人一直保持着恐惧、否定的态度,甚至在言语中诸多避讳,死亡对中国古代人民来说是恐惧和不幸的象征,然而,在恐惧的同时,人们又怀着对逝者能够回归的美好祈愿。一想到幼小的生命尚未感知到这个世界就过早地凋零,诗人积压在内心深处最温软、沉痛、复杂的情绪被释放了出来,不得不求助于文字的力量,希望通过写作来缓解自己悲哀的情绪。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09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