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定位与作用以雷洋事件为例(附件)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作为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映射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最为活跃的社情民意表达方式,逐渐深入到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以及社会事件的发展和变化中,演变为现实的政治和公共管理。中国作为互联网人口大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问题和事务的大量涌现,使得政府在规制网络舆情时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雷洋事件”及2017年的相似案例的分析,主要研究出我国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缺乏合理的定位,没有发挥及时的引导和有效的沟通等作用。关键词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定位与作用
目 录
1 引言1
2 网络舆情的相关定义研究概述1
2.1 网络舆情的概念1
2.2 网络舆情的特征2
3 政府规制网络舆情的具体案例分析3
3.1 “雷洋”事件的具体分析4
3.2 2017年其他相似案例的分析6
3.3 政府规制网络舆情的现状总结10
4 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合理定位和作用11
4.1 政府的合理定位11
4.2 政府规制网络舆情的具体建议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1 引言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人口。伴随着互联网在全国范围的不断普及,我国的“网民”群体不断扩大。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1]而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地球上网络互联,这更加刺激了网络媒体成为信息爆炸年代的“第四媒体”,变成了不同思维进行碰撞的积聚空间和社会舆情扩大的主要媒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也可以参与讨论,与其他人相互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公共空间,成为他们表达观点、参与社会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我国作为“互联网人口大国”,在处理网络舆情时,将面对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的局面。本文以“雷洋案”为主要研究案例,剖析我国政府在治理网络舆情暴露出的问题,以期研究出我国政府的合理定位和作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2 网络舆情的相关定义研究概述
2.1 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即互联网(Internet),以及由互联网衍生的实时通信工具(国外的如Facebook等,国内的如腾讯公司的QQ与微信,新浪公司的微博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公共信息交流平台,逐渐成为公众发表观点想法,反映自身需求的新渠道。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舆论场,日益改变传统社会舆论环境。“网络舆情”是与网络技术相伴而生,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网络舆情一词早已广泛的被使用,但在学术界,不同学者对它有着不同的见解,网络舆情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刘毅提出网络舆情是公众对自己息息相关的公共事务,用网络传达的不同情绪感和想法。[2]曾润喜则认为网络舆情就是人们被各种事件刺激而生成的,以网络这个载体,表现的观点、行为的意向集合。[3]
鉴于以上分析与探讨,提炼定义的共性,可以将网络舆情定义为:网络舆情就是社会(现实)中的舆论情况在网络上的映照,是网民借助网络这个媒介所形成的针对某一特定的组织、事件或个人的具有群体性倾向的观念想法和行动意向的集合。各种要素综合,致使舆情在互联网上诞生、爆发、弥散。
2.2 网络舆情的特征
事实上,网络舆情本身就脱胎于社会舆情,它也发生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只是人们选择把网络作为发表观点以及议论舆情的场合。而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空间,本身就与现实的社会存在明显差异,网络舆情更是拥有与现实舆情不同的特征。 [4]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的网络参与更是十分热情而活跃,其表现出的网络舆情有如下特点。
2.2.1 自由性与可控性
网络除了带来难以估计的信息资源,更重要的是它一改只能由传统媒体推出信息的单一方式,作为受众的普通人也能够发布信息,这既扩充了网络信息的来源,也使得人们不断地在传播者和接收者的两个身份中来回转变,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论自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但与此同时,网络也存在着隐蔽的细腻政治和经济控制,它并非独立于社会之外,其自由与控制相伴而生。
2.2.2 互动性和及时性
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信息传播对比,互联网的创新之处也是它的本质内容,即它可以促使不同空间时间的人们能够在同一平台无条件限制的相互交流和互动。[5]简单来说,网络的核心就在于它是双向传播信息的媒介,人们用网络进行信息互动。同时,信息化时代,数据依靠网络传播速度最快,互联网的全球化致使网民可以轻松跨越时空限制,第一时间内对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评论。
2.2.3 丰富性和多元性
网络舆情的丰富性在于内容上能面面俱到涵盖了社会存在的种种现象,且其表达和扩散方式是多样化的。它的多元性则表现为网络舆情中意识主体的多样化,信息价值的多重化,观念表达的多层次化。
2.2.4 隐匿性和外显性
加里 马克斯曾提出过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地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以及身份识别物。[6]网络的特殊性导致人们可以最大限度隐藏自己各种信息,网络使用者(网民)具有隐匿性,网民传播的舆情也具有了隐匿性。而正因为这种隐匿性,外显性也就随着人们在网络中显露自己现实生活中隐藏的“本我”,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而随之诞生。
2.2.5 情绪化和非理性
网络舆情的产生与舆论本身相关,舆论是否真实且理性很容易影响舆情受众。[7]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剧变促使许多人产生了情绪化和非理性倾向,心里的预期太高,现实却又格外残酷,这种巨大的落差,使得很多人利用网络的隐匿性,让互联网变成了情绪收容所,其相伴而生的网络舆情也会有所改变。
目 录
1 引言1
2 网络舆情的相关定义研究概述1
2.1 网络舆情的概念1
2.2 网络舆情的特征2
3 政府规制网络舆情的具体案例分析3
3.1 “雷洋”事件的具体分析4
3.2 2017年其他相似案例的分析6
3.3 政府规制网络舆情的现状总结10
4 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合理定位和作用11
4.1 政府的合理定位11
4.2 政府规制网络舆情的具体建议13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17
1 引言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人口。伴随着互联网在全国范围的不断普及,我国的“网民”群体不断扩大。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1]而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地球上网络互联,这更加刺激了网络媒体成为信息爆炸年代的“第四媒体”,变成了不同思维进行碰撞的积聚空间和社会舆情扩大的主要媒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信息,也可以参与讨论,与其他人相互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公共空间,成为他们表达观点、参与社会的重要渠道和方式。我国作为“互联网人口大国”,在处理网络舆情时,将面对更加复杂、更加困难的局面。本文以“雷洋案”为主要研究案例,剖析我国政府在治理网络舆情暴露出的问题,以期研究出我国政府的合理定位和作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2 网络舆情的相关定义研究概述
2.1 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即互联网(Internet),以及由互联网衍生的实时通信工具(国外的如Facebook等,国内的如腾讯公司的QQ与微信,新浪公司的微博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公共信息交流平台,逐渐成为公众发表观点想法,反映自身需求的新渠道。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舆论场,日益改变传统社会舆论环境。“网络舆情”是与网络技术相伴而生,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网络舆情一词早已广泛的被使用,但在学术界,不同学者对它有着不同的见解,网络舆情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刘毅提出网络舆情是公众对自己息息相关的公共事务,用网络传达的不同情绪感和想法。[2]曾润喜则认为网络舆情就是人们被各种事件刺激而生成的,以网络这个载体,表现的观点、行为的意向集合。[3]
鉴于以上分析与探讨,提炼定义的共性,可以将网络舆情定义为:网络舆情就是社会(现实)中的舆论情况在网络上的映照,是网民借助网络这个媒介所形成的针对某一特定的组织、事件或个人的具有群体性倾向的观念想法和行动意向的集合。各种要素综合,致使舆情在互联网上诞生、爆发、弥散。
2.2 网络舆情的特征
事实上,网络舆情本身就脱胎于社会舆情,它也发生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只是人们选择把网络作为发表观点以及议论舆情的场合。而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空间,本身就与现实的社会存在明显差异,网络舆情更是拥有与现实舆情不同的特征。 [4]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的网络参与更是十分热情而活跃,其表现出的网络舆情有如下特点。
2.2.1 自由性与可控性
网络除了带来难以估计的信息资源,更重要的是它一改只能由传统媒体推出信息的单一方式,作为受众的普通人也能够发布信息,这既扩充了网络信息的来源,也使得人们不断地在传播者和接收者的两个身份中来回转变,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论自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但与此同时,网络也存在着隐蔽的细腻政治和经济控制,它并非独立于社会之外,其自由与控制相伴而生。
2.2.2 互动性和及时性
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信息传播对比,互联网的创新之处也是它的本质内容,即它可以促使不同空间时间的人们能够在同一平台无条件限制的相互交流和互动。[5]简单来说,网络的核心就在于它是双向传播信息的媒介,人们用网络进行信息互动。同时,信息化时代,数据依靠网络传播速度最快,互联网的全球化致使网民可以轻松跨越时空限制,第一时间内对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评论。
2.2.3 丰富性和多元性
网络舆情的丰富性在于内容上能面面俱到涵盖了社会存在的种种现象,且其表达和扩散方式是多样化的。它的多元性则表现为网络舆情中意识主体的多样化,信息价值的多重化,观念表达的多层次化。
2.2.4 隐匿性和外显性
加里 马克斯曾提出过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地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以及身份识别物。[6]网络的特殊性导致人们可以最大限度隐藏自己各种信息,网络使用者(网民)具有隐匿性,网民传播的舆情也具有了隐匿性。而正因为这种隐匿性,外显性也就随着人们在网络中显露自己现实生活中隐藏的“本我”,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而随之诞生。
2.2.5 情绪化和非理性
网络舆情的产生与舆论本身相关,舆论是否真实且理性很容易影响舆情受众。[7]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剧变促使许多人产生了情绪化和非理性倾向,心里的预期太高,现实却又格外残酷,这种巨大的落差,使得很多人利用网络的隐匿性,让互联网变成了情绪收容所,其相伴而生的网络舆情也会有所改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