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媒体选择影响因素研究以微信为例

大学生新媒体选择影响因素研究以微信为例[20200511190317]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对于影响大学生新媒体选择的因素进行研究。以微信招聘平台作为切入点,对影响大学生新媒体选择的个人因素,群体因素以及微聘平台自身特点三个维度,和其中的六个假设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于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验证假设,得到影响大学生新媒体选择的因素。最终检验了六个假设,得到了求职意愿、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网络外部性、私密性五个确实对大学生新媒体选择有影响的因素,并且根据调查结论,提出建议与展望。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大学生;新媒体;影响因素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一、 大学生新媒体选择的文献述评 3
(一)个体特征 3
(二)群体特征 3
(三)微信招聘平台特征 3
二、 本文研究假设 3
(一)理论基础 3
1.技术接受模型 3
2.创新扩散理论 4
3.网络外部理论 4
(二)提出假设 4
1.个人基本情况 4
2.群体行为 4
3.平台特征 4
三、研究设计 5
(一)研究方法 5
1.文献研究法 5
2.问卷调查法 5
(二)研究样本 5
(三)统计方法 5
四、数据处理与结论 6
(一)描述性统计 6
(二)信度与效度分析 7
1.信度分析 7
2.效度分析 7
(三)假设检验 8
1.个人基本情况假设检验 8
2.大学生对于微信平台特征的感知与使用意愿假设检验 9
3.网络外部性与使用意愿假设检验 10
五、讨论与展望 10
(一)研究结论 10
(二)本文创新之处 11
(三)展望与建议 11
1.丰富内容资源,提高感知有用性 11
2.增强界面人性化设计,提升用户感知易用性 11
3.增强服务特色,以人性化用户体验为向导 11
4.提高平台私密性,保护用户隐私 11
致谢 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 12
附录 A 13
大学生新媒体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这样一些媒体,如手机报纸、网络电视、网络广播、个人博客等,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等“旧媒体”相对应,它们被人们称为"新媒体"。虽然新媒体存在的时间只有短短一二十年,但是发展迅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现在,新媒体的受众群体,是传统媒体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拥有的,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利用新媒体可以在任何地方获取信息并交流,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约翰费斯克提出生产性受众的概念:“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既是受者,又是传者,能主动选择信息并生产自己的意义[1]。”生产受众性理论,是本研究开展的愿因,即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其对于新媒体的选择。那么,大学生作为一个新媒体重要的受众群体,其为什么选择新媒体,选择什么样的新媒体,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值得探究。本文以某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旗下的微信招聘平台为例,探究影响大学生选择新媒体的原因。
一、 大学生新媒体选择的文献述评
(一)个体特征
根据前人的调查研究,我们得知:不同新媒体大学生受众的媒介需求存在着共性和差异。刘振声在关于微博需求和依赖的研究发现中认为,“受众对具有不同媒介特征的社交媒体,有不同的媒介需求,不能粗暴地通过研究一种新媒体的受众来反映受众总体的媒介需求[3](刘振声,2013)。根据刘振声的调查结果表明,微信的媒介需求程度依次是:获取信息>人际交往的维护和拓展>娱乐消遣>自我表达和认同。“美国学者在一项关于大学生Facebook的需求研究发现:信息分享>维系人际关系>娱乐消遣>社会互动[3]”;刘振声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微博需求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获取信息、娱乐消遣、人际关系的维护与扩展、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情绪释放和形成习惯(刘振声,2013)[3]”;张咏华等在一项针对上海市大学生社交网站的动机,其研究结论是,“认知(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联系需求>逃避释放压力需求(张咏华,2013)[4]”。以上的研究对象都是大学生的群体,所以在排除了受众差异的影响因素后,更加凸显了不同型态与特征的新媒体,其受众媒介需求的差异性,所以,本研究在调查时,注重大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从多个维度,多角度来调查大学生新媒体选择的影响因素。
(二)群体特征
与此同时,我们不仅要看到不同社交媒体受众媒介需求的差异,也要看到web2.0时代下新媒体的共性。以刘振声的微博研究和本文的微信研究为例,我们发现,受众的首要需求都是获取信息。虽然微博更显其公共舆论场的特征,而微信更偏向人际传播的功能,但是作为自由、快速的信息集散地和意见交流场,微博和微信都凸显了其“大众媒介的地位”,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并不逊于传统的大众媒介。
(三)微信招聘平台特征
微信招聘平台是基于即使通讯软件微信,建立起来的招聘平台。突破传统的信息发布渠道,通过移动网络及社交化模式将企业内部招聘信息以“病毒式”(大量、及时、有效、精准)的传递到目标候选人,沉淀大量的人才储备。由于微信招聘平台是新兴的一种招聘媒介,普及程度还不高。但是,微信招聘平台有着大量的潜在受众,即微信的用户群。并且,微信招聘平台具有很多优势,例如:全方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展示雇主品牌形象、海量企业粉丝沉淀、难填补的空缺找到候选人降低当前和未来的策划的成本等。所以,微信招聘平台在未来的企业招聘与求职者应聘中,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 本文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
1.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Davis于1989年提出的,旨在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接受情况,最初目的是对计算机广泛接受的决定性因素做解释和说明。该模型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预测和解释终端客户行为和系统使用方面,即构建消费者态度、行为和意向之间的关系。
技术接受模型认为,影响用户使用的最主要两个因素是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即用户是否能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感知易用性是指这个新技术是否容易使用。二者共同影响用户的使用态度,即是否有意愿使用,最终导致其使用行为的产生。本研究主要基于TAM模型进行研究。
2.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是由Rogers 提出,该理论发现受众在接受新事物时,从心理和行为上要经历五个阶段:了解、兴趣、评估、试用、采纳。Rogers采用了大量与感知特征相关的因子来研究消费者接受新事物的情况,发现具有可试性、兼容性、相对先进性等特征的新事物,用户更容易接受,而太过复杂的新事物,较为不易传播。微信招聘平台无疑是一种新事物,其能否被大学生这一群体所接受,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3.网络外部理论
网络外部性理论是由Rohlfs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网络外部性理论解释了用户数量的增加与其他用户效用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所作出的决定乃至行为,除了受到主观意愿的控制,还受到其他人行为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引入网络外部性理论,并将其定义为受众可以感知到微信招聘平台的其他用户,并且受到用户群规模大小,平台知名度高低等因素的影响。
(二)提出假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