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关系分析以为例
大学生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关系分析以为例[20200511191342]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科技不断的创新迭代,大学生热衷网络社交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部分忽视现实社交,沉迷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学生往往存在社交焦虑、社交自我效能感低下的情况。本研究试图去探究社交效能感和网络关系成瘾之间的关系。本次调查选用谢晶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以及周治金和杨文娇编制的“网络成瘾类型问卷”中的“网络关系成瘾分量表”。调查了264名学生,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网络关系成瘾倾向与情绪控制效能感、自我印象效能感、自我价值效能感之间是显著负相关的(p<0.05),而与亲合效能感之间是显著正相关(p<0.05);与利他效能感、沟通效能感、社交自我效能感总分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印象效能感、自我价值效能感对网络关系成瘾倾向有较好的负向预测,亲合效能感对其具有较好的正向预测。在改善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状况的实际应用中,可以将提升社交自我效能感作为切入点,有更好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关键字:大学生;社交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网络关系成瘾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2
(一)社交自我效能感的文献综述 2
1.社交自我效能感的提出和定义 2
2.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3
3.社会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效能感和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4
4.社交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4
5.社交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5
6.社交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6
7.社交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7
(二)网络关系成瘾文献综述 8
1.网络人际关系的界定 8
2.网络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的两大论点 8
3.网络关系成瘾的界定 8
4.网络关系成瘾的测量 9
(三)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关系的研究 9
(四)总的评述 10
(五)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11
(一)研究方法 11
1.文献研究法 11
2.问卷调查法 11
3.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12
(二)研究工具 12
1.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 12
2.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分量表 12
3.问卷的修订 12
(三)施测程序 12
1.被试 12
2.施测程序 13
三、数据分析 13
(一)基本描述性统计 13
1.性别和年级分布 13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年龄和上网时间分布 13
3.社交自我效能感六个维度及总分的描述性统计量 14
4.网络关系成瘾高低分组的分布情况 14
(二)差异性分析 15
1.正态性检验 15
2.性别分类下的差异性分析 15
3.年级分类下的差异性分析 17
4.网络关系成瘾高中低得分分类下的差异性分析 18
(三)相关性分析 19
1.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六个维度得分及总分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相关性分析 19
2.每日上网时间与网络关系成瘾,社交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20
(四)回归分析 21
1.虚拟变量的转换 21
2.逐步回归分析 21
四、结论与展望 23
(一)研究结果 23
1.统计结论 23
2.研究启示与建议 25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26
致谢 26
参考文献 27
附录 28
目录
表 1 社交效能量表可靠性统计量 13
表 2 社交效能量表内容效度检验 13
表 3 网络关系成瘾量表可靠性统计量 14
表 4 性别分布 14
表 5 年级分布 14
表 6 年龄分布 15
表 7 上网时间分布 15
表 8 上网时间描述统计量 15
表 9 社交自我效能感6个维度及总分、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描述性统计量 16
表 10 网络关系成瘾高低分组分布描述统计量 16
表 11 社交效能感的6个维度及总分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正态性检验 17
表 12 社交效能感的6个维度及总分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性别分类下的描述统计量 17
表 13 社交效能感的6个维度及总分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性别分类下的独立样本t检验 18
表 14 社交效能感6个维度和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性别上的M-W检验 18
表 15 社交效能感6个维度和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性别上的K-S检验 19
表 16 社交效能感的6个维度及总分、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年级分类下的描述统计量 19
表 17 社交效能感的6个维度及总分、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年级分类下的K-W检验 20
表 18 社交效能感的6个维度及总分、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网络关系成瘾高中低分分类下的描述统计量 20
表 19 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六个维度及总分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相关分析(未控制变量) 21
表 20 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六个维度及总分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相关分析(已控制变量) 21
表 21 每日上网时间与网络关系成瘾,社交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22
表 22 年级虚拟变量 23
表 23 上网时间虚拟变量 23
表 24 输入/移去的变量b 23
表 25 回归系数 23
表 26 模型汇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24
大学生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关系分析
——以大学为例
引言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科技不断的创新迭代,家用电脑的发展与不断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和功能的大量增加,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甚至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都会受到互联网社会的影响。我们难免会产生一些疑问和怀疑,究竟长期徜徉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大学生有着怎样相似的特征?网络社交又以怎样的方式去吸引它的受众?网络社交成瘾是否会对我们的现实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这其中是否值得进行更深层次的关于个体人格心理方面的探讨?本文中所谈论的网络社交平台的存在有其必要之处,它们的匿名性和非面对面的方式,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加的自由和便捷,同时也减轻了现实社交的一部分压力和顾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存在,很多事情是无法逃避,并且需要锻炼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的。其次社交焦虑如果较为严重时便属于一种精神障碍,必要时需要进行干预治疗。网络关系成瘾从一个方面反应了很多大学生对现实中社交关系的不满意,在社会交往上存在一些问题,类似社交焦虑,因此转而投向网络,沉迷于匿名的,非面对面式的交往,达到交流沟通,表达情绪、想法等目的。本文所试图探讨的,就是更快更近更低廉的网络沟通的出现,给人类的社交方式会产生怎样奇妙的、意料之中或者之外的影响。一系列的疑惑促使了这次调查分析,本文便是从社交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去研究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问题,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数据处理结果,为该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提供借鉴。
一、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3.社会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效能感和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属于特定人际关系范畴的自我效能。对人际自我效能概念的定义随着研究角度的变化而有所区别。从人格角度上讲,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际自我效能感是处在不同人际交往情境时个体主观体验到的自信心,它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格特征;从行为评估上来讲,是个体对自己人际交往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对在人际交往中能达到的水平的一种主观评估(张春兴,1991)[4]。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科技不断的创新迭代,大学生热衷网络社交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部分忽视现实社交,沉迷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学生往往存在社交焦虑、社交自我效能感低下的情况。本研究试图去探究社交效能感和网络关系成瘾之间的关系。本次调查选用谢晶编制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以及周治金和杨文娇编制的“网络成瘾类型问卷”中的“网络关系成瘾分量表”。调查了264名学生,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网络关系成瘾倾向与情绪控制效能感、自我印象效能感、自我价值效能感之间是显著负相关的(p<0.05),而与亲合效能感之间是显著正相关(p<0.05);与利他效能感、沟通效能感、社交自我效能感总分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印象效能感、自我价值效能感对网络关系成瘾倾向有较好的负向预测,亲合效能感对其具有较好的正向预测。在改善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状况的实际应用中,可以将提升社交自我效能感作为切入点,有更好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关键字:大学生;社交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网络关系成瘾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2
(一)社交自我效能感的文献综述 2
1.社交自我效能感的提出和定义 2
2.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3
3.社会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效能感和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4
4.社交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4
5.社交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5
6.社交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6
7.社交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7
(二)网络关系成瘾文献综述 8
1.网络人际关系的界定 8
2.网络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的两大论点 8
3.网络关系成瘾的界定 8
4.网络关系成瘾的测量 9
(三)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关系的研究 9
(四)总的评述 10
(五)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11
(一)研究方法 11
1.文献研究法 11
2.问卷调查法 11
3.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12
(二)研究工具 12
1.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 12
2.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分量表 12
3.问卷的修订 12
(三)施测程序 12
1.被试 12
2.施测程序 13
三、数据分析 13
(一)基本描述性统计 13
1.性别和年级分布 13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年龄和上网时间分布 13
3.社交自我效能感六个维度及总分的描述性统计量 14
4.网络关系成瘾高低分组的分布情况 14
(二)差异性分析 15
1.正态性检验 15
2.性别分类下的差异性分析 15
3.年级分类下的差异性分析 17
4.网络关系成瘾高中低得分分类下的差异性分析 18
(三)相关性分析 19
1.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六个维度得分及总分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相关性分析 19
2.每日上网时间与网络关系成瘾,社交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20
(四)回归分析 21
1.虚拟变量的转换 21
2.逐步回归分析 21
四、结论与展望 23
(一)研究结果 23
1.统计结论 23
2.研究启示与建议 25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26
致谢 26
参考文献 27
附录 28
目录
表 1 社交效能量表可靠性统计量 13
表 2 社交效能量表内容效度检验 13
表 3 网络关系成瘾量表可靠性统计量 14
表 4 性别分布 14
表 5 年级分布 14
表 6 年龄分布 15
表 7 上网时间分布 15
表 8 上网时间描述统计量 15
表 9 社交自我效能感6个维度及总分、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描述性统计量 16
表 10 网络关系成瘾高低分组分布描述统计量 16
表 11 社交效能感的6个维度及总分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正态性检验 17
表 12 社交效能感的6个维度及总分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性别分类下的描述统计量 17
表 13 社交效能感的6个维度及总分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性别分类下的独立样本t检验 18
表 14 社交效能感6个维度和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性别上的M-W检验 18
表 15 社交效能感6个维度和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性别上的K-S检验 19
表 16 社交效能感的6个维度及总分、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年级分类下的描述统计量 19
表 17 社交效能感的6个维度及总分、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年级分类下的K-W检验 20
表 18 社交效能感的6个维度及总分、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网络关系成瘾高中低分分类下的描述统计量 20
表 19 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六个维度及总分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相关分析(未控制变量) 21
表 20 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六个维度及总分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相关分析(已控制变量) 21
表 21 每日上网时间与网络关系成瘾,社交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 22
表 22 年级虚拟变量 23
表 23 上网时间虚拟变量 23
表 24 输入/移去的变量b 23
表 25 回归系数 23
表 26 模型汇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24
大学生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关系分析
——以大学为例
引言
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科技不断的创新迭代,家用电脑的发展与不断普及,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和功能的大量增加,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甚至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都会受到互联网社会的影响。我们难免会产生一些疑问和怀疑,究竟长期徜徉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大学生有着怎样相似的特征?网络社交又以怎样的方式去吸引它的受众?网络社交成瘾是否会对我们的现实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这其中是否值得进行更深层次的关于个体人格心理方面的探讨?本文中所谈论的网络社交平台的存在有其必要之处,它们的匿名性和非面对面的方式,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加的自由和便捷,同时也减轻了现实社交的一部分压力和顾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存在,很多事情是无法逃避,并且需要锻炼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去适应的。其次社交焦虑如果较为严重时便属于一种精神障碍,必要时需要进行干预治疗。网络关系成瘾从一个方面反应了很多大学生对现实中社交关系的不满意,在社会交往上存在一些问题,类似社交焦虑,因此转而投向网络,沉迷于匿名的,非面对面式的交往,达到交流沟通,表达情绪、想法等目的。本文所试图探讨的,就是更快更近更低廉的网络沟通的出现,给人类的社交方式会产生怎样奇妙的、意料之中或者之外的影响。一系列的疑惑促使了这次调查分析,本文便是从社交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去研究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问题,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数据处理结果,为该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提供借鉴。
一、社交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3.社会自我效能感、人际交往效能感和社交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属于特定人际关系范畴的自我效能。对人际自我效能概念的定义随着研究角度的变化而有所区别。从人格角度上讲,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人际自我效能感是处在不同人际交往情境时个体主观体验到的自信心,它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格特征;从行为评估上来讲,是个体对自己人际交往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对在人际交往中能达到的水平的一种主观评估(张春兴,1991)[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