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培育农民公民意识的贡献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培育农民公民意识的贡献[20200101173104]
公民意识的养成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农村农民公民意识相对薄弱,有待提高。而农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通过公共文化建设,对农民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农民的责任义务观念、民主法治观念和自由平等观念。所以,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培育农民公民意识有重要贡献。调查研究发现,近几年,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基础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已初步形成。同时,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也存在经费不足、人才缺失、体制与机制缺失等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等,以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农民,公民意识,贡献
目 录
1 引言1
2 公民意识与农民公民意识1
2.1 公民意识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1
2.2 公民意识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2
2.3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相对滞后3
3 我国农民公民意识薄弱的原因 4
3.1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的建设4
3.2 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不完善性制约了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5
3.3 中国封建社会和传统政治文化对农民公民意识的深刻影响5
4 公共文化建设对提升农民公民意识的价值6
4.1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公民美德,培育造就新型农民6
4.2 有利于扩大农民的政治参与,培养民主法制观念7
4.3 有利于推动农村的改革发展,促进新农村的建设7
5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举措8
5.1 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快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创新8
5.2 以传统文化为平台,加强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9
5.3 加大农村文化资金投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9
5.4 完善相关的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强化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10
5.5 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制度支持11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公共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 对自己在国家 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既明确自己的权利也深知自己的义务。
公共文化建设对培育公民意识有它一定的意义。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可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同时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因而,放眼农村,文化建设同样十分重要。农村文化建设得好,一方面可以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境界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农民公民意识。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农民的公民意识较薄弱,他们的参与主动性、自觉性和理性化程度都比较低,同时也呈现出无序的状态。基于此,本课题的研究首先阐述公民意识的内容以及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问题与原因。
此外,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中,我们都了解经济是基础,经济起决定性作用,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就对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要参与政治生活就需要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而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我们国家劳动力的重要力量,他们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城市较落后,也就间接佐证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本课题将着重分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对培育农民公民意识的价值,同时寻求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举措。
2 公民意识与农民公民意识
公民是现代化社会最基本的主体,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体成为现代社会主体的重要标志。而我国公民的绝大多数群体是农民,所以农民公民意识的程度、公民意识素养的高低对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1 公民意识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从定义上看,公民是享有从事管理 社会和国家等公共事务 的权利的人。这也是公民身份或者公民资格。公民意识就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身份、地位、作用以及行为方式的自我认识。因而,所谓公民意识是指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主体,享有宪法赋予的基本自由权利,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它是是现代社会成员对其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和理想的认同和追求,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 、价值取向、行为规范 ,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 、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在公民与社会的关系上,公民都应该具有公共责任感,关心公共事务,服务社会。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应该深刻认识到,一方面公民是属于国家的,要与国家荣辱与共;另一方面,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体,要切实把握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利。
目前,关于公民意识内容,一般认为,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主人意识,核心内涵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基础内容是民主与法治,重要内容是道德与文明。其实,概括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民的主体意识,对自己在国家中主人身份的认同和感知,认识到自己是作为国家的主体和主权的保护者而存在的;二是公民的权利意识,“天赋人权”的思想就告诉我们权利先于国家,而权利意识是让人作为国家主人切实落实享受到的权利;三是公民的责任意识,责任与义务是紧密相连的,就要不断培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四是公民的参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公民意识就是公民政治素质的代名词,公民意识的高低也就反映了公民政治素质的高低等等。党的十七大就对此作了权威性的概括,“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以此为基础,我们也可以认为公民意识包括了六方面的内容:社会主义意识、主体平等意识、参与合作意识、权力法定意识、民主监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等等。
2.2 公民意识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我国社会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公民意识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公民意识的功能和作用上。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推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就必须提高公民素质、唤醒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作为现代社会的精神蕴涵与表征,它的强大对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它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引领上。因此,我们可以说,公民意识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公民意识的完备是实现现代社会的前提条件,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经济上,培育公民意识也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仅是契约经济也是法治经济与道德经济,与公民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经济人”与公民有着某些共同的特质,市场经济体制对个体人的要求一方面要深刻了解认识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另一方面要遵守规则的法制意识;这与民主政治制度对公民的要求就是一致的。总之,市场经济要想健康的发展就离不开独立个体的存在,而这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恰恰就是以公民意识作为支撑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4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