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攀比背景下的农村青年价值观研究

本文研究了当代农村青年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攀比现象的认知与态度,并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找出针对该现象的对策。借助农村青年这一实证研究对象,来深刻剖析农村攀比风的表现和实质,对当下中国部分农村地区愈演愈烈的不良攀比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谈论其价值观导向以及对策。本文采用问卷研究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借过年的机会,在湖北省天门市卢市镇同兴村进行两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发现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攀比现象十分严重,农村群众的攀比思想十分恶劣,且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方各面。通过实地调研,经过分析总结,我得出结论如下其一,要使农村的攀比现象得到改善,就必须正视目前愈演愈烈的变相攀比现状;其二,应当严格控制对攀比现象的宣传;其三,重视农村青年群体在攀比现象中扮演的角色,正确积极引导。
目 录
一、引 言 1
(一)选题依据 1
(二)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四)研究内容和思路 3
二、农村攀比现象概况 4
(一)农村攀比现象的由来 4
(二)农村攀比现象的现状 4
(三)农村攀比现象的发展趋势 5
三、数据收集过程与初步整理 6
(一)调研对象与目标 6
(二)调研的内容设定 6
(三)调研的样本选取 7
四、农村青年价值观调查分析 8
(一)人口统计特征与收入及人情支出 8
(二)农村攀比现象认知与态度 9
(三)农村人情支出的方式与负担 10
(四)攀比现象认知与价值观之间关系 10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 14
致 谢 17
一、引 言
(一)选题依据
在当今中国社会,婚丧嫁娶、子女升学、乔迁搬新房、盖新楼、添丁进口、店铺开业......这些都是百姓生活中的大事,我国的传统文化素来宣扬亲朋好友之间“礼尚往来”,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原本承载着情感交流的“礼尚往来”,却在泛滥的奢靡浪费之风下变了味。
在农村,人情负担不断加重,生产资金却持续减少,从而使得正常的农业生产投入遭受了一定的影响。奢靡浪费之不良风气,不良生活习俗之滋长,加快了部分农民由富转穷的进度。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受到不小影响,逐渐拉大了与城市文明的差距;人际关系再也不似从前,变得扭曲,农村攀比风,也是看得见的在朝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论文主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当代农村青年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攀比现象的认知与态度,并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找出针对该现象的对策。借助农村青年这一实证研究对象,来深刻剖析农村攀比风的表现和实质,借由其找出并发现攀比风问题的本质,从而对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青年乃至社会的价值观都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为响应国家“反四风”、培育“四有青年”,以及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其中实证研究将对如下主要问题做出提问和解答: (1)农村青年对当下盛行于农村地区的攀比之风的认知现状是怎样的?(2)农村青年对当下盛行于农村地区的攀比之风的认知对该现象的影响程度有多大? (3)农村青年对当下盛行于农村地区的攀比之风的认知是如何进一步影响该现象的?
(二)理论和现实意义
对当下中国部分农村地区愈演愈烈的畸形攀比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谈论其价值观导向及对策,对我国部分农村地区风土人情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对当下中国部分农村地区愈演愈烈的不良攀比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谈论其价值观导向以及对策,使饱受“人情债”束缚的人们,能够尽快走出“无情”的人情误区,让人情世界里的“真挚”、“纯洁”、“仁义”这些因子都恢复生机,给人情世界注入暖意,让漂泊在外的游子不再背负莫须有的负担,不再害怕返乡。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侯婧璇(2016)以为,攀比——作为一种社会比较行为,尤其是在日常生活消费、红白喜事等诸方面的盲目攀比, 在文化、综合素质相对而言更低的农村地区,情况是更加严重的。该现象,对我们一直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她通过分析河南农村攀比之风的现状和成因,提出了一条建议——即应当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共同遏制攀比现象的发展,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进一步形成良性、向上的比较氛围,我们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向往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刘永生(2009)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市场广阔,潜在消费群众多,相关政策的出台,也鼓励人们进行消费。对于生产者而言, 相对饱和的城市消费不能满足其发展,他们迫切寻找下一个消费点,而农村市场,再合适不过。然而农村市场与城市有很多的不同,不仅在农村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方面有所不同,在消费心理等方面亦有区别,故而,我们有必要从农村消费者的攀比心理出发,去了解、分析我国部分农村当下的畸形攀比之风。
张志龙(2017)亦提出如此疑惑,其发现在一些农村地区,婚丧嫁娶存在不少"穷讲究"现象,彩礼动不动就是十几万元,并且不少人家直接提出,需要男方在城市地区买房,而这些支出,是远远超过普通农村家庭可承受范围的。为扭正"天价彩礼"这阵不良的社会之风, 多地在统筹考量了乡风习俗、大部分农户的经济能力后,出台了较为规范的"彩礼指导标准"。我国不少农村地区举办宴请的高峰期则是在春节期间。?
张燕东(2015)认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民的物质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居民的精神思想层面却依旧停留在传统牢笼中,尤其是在长三角经济带沿岸,这种观念尤为突出。
卢宪英(2014)基于在山东省三个城市、十多个乡村进行的调研,对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攀比现象做了分析。从他的研究中得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攀比现象逐渐加重,且比较点主要局限于个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阶层方面。攀比对象主要限制于亲戚朋友、同村的村民。而过度攀比、盲目攀比以及虚假攀比等行为,给新农村建设、给农村社会的发展,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刘殿起(2006)研究发现,农村自开展“整风活动”以来,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不正之风得到了一定的抑制, 由此,农民也减少也一定范围的支出,进而将这部分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建设中。然而,在一些更为偏僻的期房,婚嫁的“彩礼之风”仍十分激烈。到婚龄的女孩们,往往将自己得到的彩礼金额与自身价值挂钩,在她们的思想里,彩礼钱越多,自己更值钱,才会更被同村的人瞧得起,这一生才抬得起头,从而,他们之间的相互攀比愈发热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3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