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桥村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研究
摘要:南京漆桥村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江南孔子后裔最大的聚集区,同时因其在古宁驿道的特殊位置,出现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宗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并由此产生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资源,极具研究价值。然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产生与传承必定依托于文化生态空间。本文将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概括出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空间的概念并发掘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总结出漆桥村现存的三类非物质文化资源及其文化生态空间,从中发现出漆桥村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的主要问题,并从政府和村民两个角度提出对策。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 言 1
一、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空间 2
(一)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概况 2
(二)文化生态空间研究概况 2
(三)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空间的关系 2
二、漆桥村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空间 3
(一)与孔氏家族相关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及其文化生态空间 3
1.家谱家训类 3
2.祭典仪式类 3
(二)与商业驿道相关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及其文化生态空间 3
(三)与历史民俗相关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及其文化生态空间 3
1.故事传说类 3
2.曲艺民俗类 4
3.建筑文化类 4
三、漆桥村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空间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一)部分非物质文化资源难以传承 4
(二)文化生态空间修缮及兴建进度缓慢 5
(三)非物质文化资源发掘不到位 5
(四)村民产权意识薄弱,法律关于产权界定不明确 5
四、漆桥村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的对策 5
(一)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及文化生态空间的保护策略 5
1.加大政府资金在非物质文化资源及其文化生态空间保护方面的投入 5
2.设立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长短期保护规划 6
3.积极发掘与整理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 6
4.加强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才队伍建设 6
5.加大漆桥村的对外宣传力度 6
(二)群众和非政府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及文化生态空间的保护行为 6
1.提升群众和非政府组织对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参与度 6
2.提升村民的产权意识,加快产权保护工作的开展 6
结 语 7
致 谢 7
参考文献 7
南京漆桥村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研究
引言
我国的传统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始于明清,有些村落可以追溯至南宋。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包含着人类所生活的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等物质文化,并且还包括村落记忆、宗族氏族、方言俚语、村落规定、生产方式等精神文化。同时,传统村落兼具着多种价值,除了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还有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教育价值、研究价值、经济价值,是维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漆桥村位于南京市南部高淳区漆桥镇,已有2000多年历史,具有丰富的民俗非物质文化资源。不仅是南京地区保存完整的“金陵第一古村落”,而且还是孔氏家族繁衍生息的江南第一聚居区,同时,由于古宁驿道在此经过,给漆桥村营造出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漆桥村中有一条老街,东、南、西三面环水,主街弧形延伸,巷道对称。漆桥村在2013年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今,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南京漆桥村出现了被破坏或片面保护等现象,忽视了当地部分非物质文化资源及其文化生态空间的保护,威胁到了传统村落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以文化生态空间的角度分析其在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中的主要问题,并为其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提出建议。
一、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空间
(一)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概况
学者关于非物质文化资源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几个观点:有些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资源是人类所创造的、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并以非物质和抽象形态的文化形式,其所包含的范围较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更为广泛。同时还认为非物质文化资源应当以时间为基础,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当代非物质文化资源。学术意义上所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筛选之后,质量较高的资源。[1]还有学者提出了非物质文化资源应该具有人造的、依托物质的、抽象的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不仅局限于文化形式,还增加了文化空间,[2]使非物质文化资源定义更加丰富。在农村文化资源价值方面,村落中的文化资源既是财产,也是义务,应当根据村落的发展水平和村民的愿望,对发展规划及政策进行修改。[3]部分学者提出文化资源的价值应该进行外延研究,例如文化的象征性和如何通过媒介使用的,根据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加强爱国和民族教育,提升其社会价值。[4]该观点赋予了文化资源一定的社会价值,值得人们去挖掘,使非物质文化资源更具有人性的特点。由上述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资源归结为依托于文化生态空间的由人类所创造的非物质的文化形式。
(二)文化生态空间研究概况
学者们关于文化生态空间的定义研究大致相同,但在是否涉及产生背景和条件方面略有差别。部分学者认为文化生态空间是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或是以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5]同时,认为文化生态空间还是非物质文化资源以活态形式存在的空间,与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相关,具有空间的物质性和限定性以及时间的历史性和文化性。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将文化生态空间看做文化生态的空间,即文化生存并维持的空间。有学者提出文化生态应为“文化在一定的环境下存在和发展的状态”[6],那么文化生态空间就是维持文化在特定环境下存在和发展状态的空间形式。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文化生态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借以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7]这个定义更关注非物质文化形成的背景和条件等萌发因素,因此文化生态空间可以看做是非物质文化形成所必须的背景和条件而依托的空间形式。两者将文化生态理解为一种文化活动发展时产生的条件或状态,但是,这两种定义中都缺少了时间因素。总之,我们可以将文化生态空间简单地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内文化发展所需要的空间。
(三)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空间的关系
在上文中,经过对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空间定义的简单总结,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非物质文化资源是需要依托于文化生态空间而存在和传承的,文化生态空间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得以活态传承的基础。[8]非物质文化资源由人创造,因其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特征及人文条件下,才产生了各种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所有产生过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都得以传承至今,人们现在所能接触到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都是历史选择的结果。然而,文化生态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资源传承的基础,只有其所依托的文化生态空间没有被破坏,那么非物质文化资源才有机会得以长久传承。因此,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必须要在文化生态空间完整的状态下才可以传承。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 言 1
一、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空间 2
(一)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概况 2
(二)文化生态空间研究概况 2
(三)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空间的关系 2
二、漆桥村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空间 3
(一)与孔氏家族相关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及其文化生态空间 3
1.家谱家训类 3
2.祭典仪式类 3
(二)与商业驿道相关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及其文化生态空间 3
(三)与历史民俗相关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及其文化生态空间 3
1.故事传说类 3
2.曲艺民俗类 4
3.建筑文化类 4
三、漆桥村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空间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一)部分非物质文化资源难以传承 4
(二)文化生态空间修缮及兴建进度缓慢 5
(三)非物质文化资源发掘不到位 5
(四)村民产权意识薄弱,法律关于产权界定不明确 5
四、漆桥村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的对策 5
(一)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及文化生态空间的保护策略 5
1.加大政府资金在非物质文化资源及其文化生态空间保护方面的投入 5
2.设立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长短期保护规划 6
3.积极发掘与整理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 6
4.加强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才队伍建设 6
5.加大漆桥村的对外宣传力度 6
(二)群众和非政府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及文化生态空间的保护行为 6
1.提升群众和非政府组织对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参与度 6
2.提升村民的产权意识,加快产权保护工作的开展 6
结 语 7
致 谢 7
参考文献 7
南京漆桥村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研究
引言
我国的传统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始于明清,有些村落可以追溯至南宋。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包含着人类所生活的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等物质文化,并且还包括村落记忆、宗族氏族、方言俚语、村落规定、生产方式等精神文化。同时,传统村落兼具着多种价值,除了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还有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教育价值、研究价值、经济价值,是维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漆桥村位于南京市南部高淳区漆桥镇,已有2000多年历史,具有丰富的民俗非物质文化资源。不仅是南京地区保存完整的“金陵第一古村落”,而且还是孔氏家族繁衍生息的江南第一聚居区,同时,由于古宁驿道在此经过,给漆桥村营造出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漆桥村中有一条老街,东、南、西三面环水,主街弧形延伸,巷道对称。漆桥村在2013年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今,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南京漆桥村出现了被破坏或片面保护等现象,忽视了当地部分非物质文化资源及其文化生态空间的保护,威胁到了传统村落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以文化生态空间的角度分析其在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中的主要问题,并为其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提出建议。
一、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空间
(一)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概况
学者关于非物质文化资源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几个观点:有些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资源是人类所创造的、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并以非物质和抽象形态的文化形式,其所包含的范围较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更为广泛。同时还认为非物质文化资源应当以时间为基础,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当代非物质文化资源。学术意义上所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筛选之后,质量较高的资源。[1]还有学者提出了非物质文化资源应该具有人造的、依托物质的、抽象的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不仅局限于文化形式,还增加了文化空间,[2]使非物质文化资源定义更加丰富。在农村文化资源价值方面,村落中的文化资源既是财产,也是义务,应当根据村落的发展水平和村民的愿望,对发展规划及政策进行修改。[3]部分学者提出文化资源的价值应该进行外延研究,例如文化的象征性和如何通过媒介使用的,根据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加强爱国和民族教育,提升其社会价值。[4]该观点赋予了文化资源一定的社会价值,值得人们去挖掘,使非物质文化资源更具有人性的特点。由上述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资源归结为依托于文化生态空间的由人类所创造的非物质的文化形式。
(二)文化生态空间研究概况
学者们关于文化生态空间的定义研究大致相同,但在是否涉及产生背景和条件方面略有差别。部分学者认为文化生态空间是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或是以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5]同时,认为文化生态空间还是非物质文化资源以活态形式存在的空间,与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相关,具有空间的物质性和限定性以及时间的历史性和文化性。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将文化生态空间看做文化生态的空间,即文化生存并维持的空间。有学者提出文化生态应为“文化在一定的环境下存在和发展的状态”[6],那么文化生态空间就是维持文化在特定环境下存在和发展状态的空间形式。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文化生态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借以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7]这个定义更关注非物质文化形成的背景和条件等萌发因素,因此文化生态空间可以看做是非物质文化形成所必须的背景和条件而依托的空间形式。两者将文化生态理解为一种文化活动发展时产生的条件或状态,但是,这两种定义中都缺少了时间因素。总之,我们可以将文化生态空间简单地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内文化发展所需要的空间。
(三)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空间的关系
在上文中,经过对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空间定义的简单总结,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非物质文化资源是需要依托于文化生态空间而存在和传承的,文化生态空间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得以活态传承的基础。[8]非物质文化资源由人创造,因其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特征及人文条件下,才产生了各种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并非所有产生过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都得以传承至今,人们现在所能接触到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都是历史选择的结果。然而,文化生态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资源传承的基础,只有其所依托的文化生态空间没有被破坏,那么非物质文化资源才有机会得以长久传承。因此,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必须要在文化生态空间完整的状态下才可以传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