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热议事件中的公共精神研究以丁锦昊到此一游为例
目录
1 引言1
2 丁锦昊事件的缘由及引发的评论与思考1
2.1 丁锦昊事件引发关注1
2.2 丁锦昊事件引发讨论与思考2
3 公共精神的概念与内涵 2
4 由丁锦昊事件透析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现状3
4.1 公共精神的历史与发展4
4.2 公共精神面临的主要问题5
4.3 丁锦昊事件唤起人们对公共精神的探讨7
5 由丁锦昊事件探讨关于培育公共精神的对策7
5.1 积极改善外部条件7
5.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8
5.3 完善社会各项措施9
5.4 落实社会文化教育9
结论11
致谢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4
1 引言
最早追述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人就已经开始关注起公共精神,人人参与的公民精神使得古希腊政治上的平等和自由得以保证。卢梭在他的专著《爱弥尔》一书中,在他的政治理论里也早就体现出了公共精神。在20世纪上半世纪,我国的梁启超也开始关注公共精神,他深刻的指出中国人的四大缺点:“一爱国心之薄弱,一独立性之柔弱,一公共心之缺失,一自制力之欠缺”[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这也使得以经济结构为先导的社会结构进行着一种全面的转型。随着民众参与公共活动的热情不断提升,公共领域的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起公共精神。
随着埃及神庙“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的曝光,国人这种缺失公共精神的行为再次引起了关注,虽然这只是几个再普通不过的汉字,但是当我们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内心不禁感到难过。这次事件引起的广泛关注,包含了民众对于这种不顾及公共利益行为的一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谴责,更是对于文明缺失的一种反思。但是仔细想想,这次刻字事件的确是一个叫丁锦昊的人所为,可我们到各旅游景点刻下“到此一游”的又何止一个丁锦昊!“丁锦昊”三个字虽然只是一个人的名字,但这何尝不是一群人的象征,这一事件唤醒起了人们对于公共精神的反思。
2 丁锦昊事件引发的评论与思考
“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的曝光是由一位叫"空游无依"的网友在新浪上发表的一篇微博开始的,这位网友表示在去埃及卢克索神庙旅游期间,在神庙的的浮雕上看到"丁锦昊到此一游"这几个字刻在上面,他为此感到非常的气愤与心痛,拍下了照片并发至网上,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要出去丢我国人的脸,毁我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颜面。
就在“空游无依”微博发出后的短短几小时内,舆论对于丁锦昊的谴责引起轩然大波。仅仅不到一天的时间,看过该篇微博的网友的评论已达11000多条,转发达到83000多条,网上的相关评论则达数十万条,网友们一致的谴责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谴责这种不顾国家利益的行为。
2.1 丁锦昊事件引发关注
在微博发出24小时内,光评论就有11000多条,转发更是达到83000多条,而网上的相关评论则达数十万条。有网友说:“卢克索神庙是一座具有几千年文化的神庙,他得以保存下来已经是一个奇迹。我们看到这神庙的时候,心中产生的是无尽的崇敬之意,怎么还能去毁坏他呢?这种行为太不应该了,应当把当事人人肉出来,看看他的真面目。”也有网友留言:“这种毁坏文物的行为应当加以法律的制裁,不然这样的事还会不断出现。”还有网友写道:“我们出去时,你就是代表中国的。”这些只是十几万条评论中的几条,我们在谴责的同时,是不是该想想,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时有发生。
2.2 丁锦昊事件引发讨论与思考
中国人在外旅游被人批素质差的事情时有发生,很多国外旅游景点内都会有用中文字写的提示文明行为的标牌。之前有报道称我国将出台“中国护照法”来限制一些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那些素质比较差的国人在国外做出有损中国良好形象的事情。“丁锦昊”虽然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名,但他却是一群人的象征。不要指望这次事件受到全球关注,便会收到什么奇效,便会有无数的中国人为此感到难过从而道德提升,既然我们可以在图书馆里开派对,可以把马路当成自家小院,许多人在谋求私利时根本不顾公共利益,他们的羞耻心已然不存在,而立法是找回民众羞耻心最好的办法。
丁锦昊的这简单的几个字,不仅给埃及的卢克索神庙带来了伤害,同时也是对中国人形象的一种损坏。作为泱泱大国的一员,作为礼仪之邦的一员,只要有点责任心的人都会出来为此事道歉,然而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丁锦昊父母出面的道歉,看到的是其父母对自己子女的隐私的偏袒与保护,我们没有看到我们真正想要看到的道歉,看到其本人对自己道德缺失行为的从内心上的认识与悔改。丁锦昊事件是文化之殇,我们在评论该事件的同时必须意识到,在旅游景点留下自己的大名真的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我们不能在国外丢我们中国人的脸,不能把我们礼仪之邦的形象给毁了,当然在国内同样不能丢。
4.1 公共精神的历史与发展
公共精神的缺失并非是只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才逐渐显露出来的问题,也是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渊源。
11 耿瑞珍.“到此一游”事件唤醒民众公德之心.公关世界,2013,06:54-55.
1 引言1
2 丁锦昊事件的缘由及引发的评论与思考1
2.1 丁锦昊事件引发关注1
2.2 丁锦昊事件引发讨论与思考2
3 公共精神的概念与内涵 2
4 由丁锦昊事件透析我国公民公共精神的现状3
4.1 公共精神的历史与发展4
4.2 公共精神面临的主要问题5
4.3 丁锦昊事件唤起人们对公共精神的探讨7
5 由丁锦昊事件探讨关于培育公共精神的对策7
5.1 积极改善外部条件7
5.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8
5.3 完善社会各项措施9
5.4 落实社会文化教育9
结论11
致谢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4
1 引言
最早追述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人就已经开始关注起公共精神,人人参与的公民精神使得古希腊政治上的平等和自由得以保证。卢梭在他的专著《爱弥尔》一书中,在他的政治理论里也早就体现出了公共精神。在20世纪上半世纪,我国的梁启超也开始关注公共精神,他深刻的指出中国人的四大缺点:“一爱国心之薄弱,一独立性之柔弱,一公共心之缺失,一自制力之欠缺”[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这也使得以经济结构为先导的社会结构进行着一种全面的转型。随着民众参与公共活动的热情不断提升,公共领域的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起公共精神。
随着埃及神庙“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的曝光,国人这种缺失公共精神的行为再次引起了关注,虽然这只是几个再普通不过的汉字,但是当我们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内心不禁感到难过。这次事件引起的广泛关注,包含了民众对于这种不顾及公共利益行为的一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谴责,更是对于文明缺失的一种反思。但是仔细想想,这次刻字事件的确是一个叫丁锦昊的人所为,可我们到各旅游景点刻下“到此一游”的又何止一个丁锦昊!“丁锦昊”三个字虽然只是一个人的名字,但这何尝不是一群人的象征,这一事件唤醒起了人们对于公共精神的反思。
2 丁锦昊事件引发的评论与思考
“丁锦昊到此一游”事件的曝光是由一位叫"空游无依"的网友在新浪上发表的一篇微博开始的,这位网友表示在去埃及卢克索神庙旅游期间,在神庙的的浮雕上看到"丁锦昊到此一游"这几个字刻在上面,他为此感到非常的气愤与心痛,拍下了照片并发至网上,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要出去丢我国人的脸,毁我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颜面。
就在“空游无依”微博发出后的短短几小时内,舆论对于丁锦昊的谴责引起轩然大波。仅仅不到一天的时间,看过该篇微博的网友的评论已达11000多条,转发达到83000多条,网上的相关评论则达数十万条,网友们一致的谴责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谴责这种不顾国家利益的行为。
2.1 丁锦昊事件引发关注
在微博发出24小时内,光评论就有11000多条,转发更是达到83000多条,而网上的相关评论则达数十万条。有网友说:“卢克索神庙是一座具有几千年文化的神庙,他得以保存下来已经是一个奇迹。我们看到这神庙的时候,心中产生的是无尽的崇敬之意,怎么还能去毁坏他呢?这种行为太不应该了,应当把当事人人肉出来,看看他的真面目。”也有网友留言:“这种毁坏文物的行为应当加以法律的制裁,不然这样的事还会不断出现。”还有网友写道:“我们出去时,你就是代表中国的。”这些只是十几万条评论中的几条,我们在谴责的同时,是不是该想想,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时有发生。
2.2 丁锦昊事件引发讨论与思考
中国人在外旅游被人批素质差的事情时有发生,很多国外旅游景点内都会有用中文字写的提示文明行为的标牌。之前有报道称我国将出台“中国护照法”来限制一些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那些素质比较差的国人在国外做出有损中国良好形象的事情。“丁锦昊”虽然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名,但他却是一群人的象征。不要指望这次事件受到全球关注,便会收到什么奇效,便会有无数的中国人为此感到难过从而道德提升,既然我们可以在图书馆里开派对,可以把马路当成自家小院,许多人在谋求私利时根本不顾公共利益,他们的羞耻心已然不存在,而立法是找回民众羞耻心最好的办法。
丁锦昊的这简单的几个字,不仅给埃及的卢克索神庙带来了伤害,同时也是对中国人形象的一种损坏。作为泱泱大国的一员,作为礼仪之邦的一员,只要有点责任心的人都会出来为此事道歉,然而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丁锦昊父母出面的道歉,看到的是其父母对自己子女的隐私的偏袒与保护,我们没有看到我们真正想要看到的道歉,看到其本人对自己道德缺失行为的从内心上的认识与悔改。丁锦昊事件是文化之殇,我们在评论该事件的同时必须意识到,在旅游景点留下自己的大名真的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我们不能在国外丢我们中国人的脸,不能把我们礼仪之邦的形象给毁了,当然在国内同样不能丢。
4.1 公共精神的历史与发展
公共精神的缺失并非是只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才逐渐显露出来的问题,也是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渊源。
11 耿瑞珍.“到此一游”事件唤醒民众公德之心.公关世界,2013,06:54-5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