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秘书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目 录
1 引言 1
2 秘书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2
2.1 专业目标定位不明确 2
2.2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2
2.3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3
2.4 师资力量缺乏 4
2.5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 5
2.6 实习实训环节薄弱 5
3 秘书专业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对策 6
3.1 明确专业目标定位 6
3.2 优化、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7
3.3 与时俱进搞好教材建设 8
3.4 解决师资队伍不稳定问题 8
3.5 丰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9
3.6 加强实习实训 10
结 论 12
致 谢 13
注 释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在我国,“秘书”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根据史料记载,其最初不是指人或是职务,而是指具有秘密性质或神秘色彩的文献。纯粹以“秘书”二字来称呼秘书工作人员,是从清末开始的,这些“秘书”同今天的秘书人员在工作性质与具体职能上已无多大区别。而秘书概念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开宗,是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为标志的。当时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下设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秘书若干人。政府各局、部也下设秘书室或秘书科,内有秘书官若干。各省都督府也设立了秘书员一职。从此,所有从事秘书活动的人员,都开始普遍以“秘书”一词来命名或称呼。
秘书专业是随着科学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急剧膨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现代科学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职业,秘书工作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它在辅助各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领导进行综合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沟通内外关系、处理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秘书专业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十大需求专业之一。我国高等教育秘书专业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上海大学文学院率先设置秘书专业为标志,截止2006年底,全国开设秘书专业的院校达800多所,这些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秘书专业人才[1]。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00多所公办院校招收秘书专业本科生,其中包括许多“211”重点大学,如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等。我国秘书专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重点大学秘书学专业为理论前沿,以高职高专秘书学专业为发展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和模式。特别是2012年,秘书学专业作为特设专业正式进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秘书学专业的地位,促使秘书学开始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秘书专业之所以能够不被社会所淘汰,并且呈现勃勃生机,是因为其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并为现代信息社会所需求。我国的秘书专业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与国外秘书教育水平有一定差距,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些是新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一些则是秘书专业特有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秘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以期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纠正不合理的现象,为秘书专业的学生铺平更好的就业道路,培养更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发展需要的秘书人才。
2 秘书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人文学院从2013年设立秘书专业,秘书学不再挂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标志着秘书专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影响秘书人才培养的显著问题。
2.1 专业目标定位不明确
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中国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的秘书学基本理论、方法和实务,具备公共服务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党政机关和非政府组织等领域,从事秘书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缺乏一些细化的标准,这样的专门人才需要具备什么能力?通过什么方式培养这样的能力?如何评价教学质量?这些都没有明确的指标来衡量。而且秘书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秘书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偏离。一是偏中文专业,在培养计划中,过多安排学生文史知识,过分强调学生文学素养,使得秘书专业学生在就业上与中文系学生并无多大区别。二是过于重“论”重“史”,学生掌握的是系统的秘书学理论知识,对秘书的一些基本职业技能并不熟悉,忽略了秘书学应用性学科的本性。现代企业宁可选择一些熟悉业务的毕业生,也不会选择那些只懂得理论的秘书专业学生。例如,一些商业类型的企业,在选择秘书的时候,考虑的是一些市场营销或是会计类的毕业生,而秘书专业的毕业生对具体的行业缺乏了解,在就业市场上也就失去了竞争力。三是偏于党政秘书,从秘书教材到秘书知识传授,大多围绕党政机关秘书活动,很少涉及现代企事业秘书活动。这些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就业面前眼高手低,总认为自己应该是辅助领导决策的高级白领,或是应该坐在政府高堂办公的公务员,而对秘书最基本的接待、整理文件等工作不屑一顾,缺乏一种职业精神。笔者所在班级就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选择尝试公务员考试,对毕业后的择业就业却很茫然。秘书专业的学生大多是经过调剂过来的,在教学过程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秘书职业,学生对秘书专业不了解,对职业规划缺乏清晰的指引,对于以后是否从事秘书工作充满疑惑。
2.2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秘书学是一个新兴学科,不少高校的秘书学专业是在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课程结构并没有较大改动。秘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秘书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主干学科是公共管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核心课程是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秘书学及秘书实务、秘书写作、文书档案学、公共关系学。秘书课程的设置依托公共事业管理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结合秘书学理论知识,未能突出秘书学的专业特点,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杂乱,应用性不强,实践性差,不能适应社会对秘书人才专业性的要求。安排的课程也多是根据师资力量进行设置,而不是根据现代企事业单位对秘书的知识、技能的要求,安排了很多与秘书工作没有直接联系的课程,比如中国近现代纲要(32学时),古代汉语(32学时),现代汉语(64学时),古代文学(64学时),现当代文学(48学时),外国文学(48学时),而秘书核心课程秘书礼仪安排了32学时,秘书学秘书实务安排了48学时,现代办公技术也只有48学时,课程设置多而杂乱,没有主次之分,而且这些课程不够深入,很多内容没有细讲,只是教会了学生表面的理论知识,而对秘书行业缺乏整体了解,这样的课程设置是远远不能满足一个现代秘书人才对专业岗位的知识技能需要的。并且秘书专业的课程多为一些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实践课程,现代秘书是一个实用型越来越强的职业,安排如此之多的中文理论知识和秘书理论知识学习,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秘书人才。
致 谢
伴随着论文的完稿,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即将宣告结束。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敏老师,王老师作为我的论文导师,从选题开始,到论文定稿,一直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对我进行耐心的讲解和指导。其次,我要感谢人文学院的所有老师,是他们的努力付出能有了我们的今天。最后我要对那些给予过我帮助的同学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1 引言 1
2 秘书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2
2.1 专业目标定位不明确 2
2.2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2
2.3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3
2.4 师资力量缺乏 4
2.5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 5
2.6 实习实训环节薄弱 5
3 秘书专业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对策 6
3.1 明确专业目标定位 6
3.2 优化、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7
3.3 与时俱进搞好教材建设 8
3.4 解决师资队伍不稳定问题 8
3.5 丰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9
3.6 加强实习实训 10
结 论 12
致 谢 13
注 释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在我国,“秘书”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根据史料记载,其最初不是指人或是职务,而是指具有秘密性质或神秘色彩的文献。纯粹以“秘书”二字来称呼秘书工作人员,是从清末开始的,这些“秘书”同今天的秘书人员在工作性质与具体职能上已无多大区别。而秘书概念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开宗,是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为标志的。当时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下设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秘书若干人。政府各局、部也下设秘书室或秘书科,内有秘书官若干。各省都督府也设立了秘书员一职。从此,所有从事秘书活动的人员,都开始普遍以“秘书”一词来命名或称呼。
秘书专业是随着科学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急剧膨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现代科学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职业,秘书工作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它在辅助各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领导进行综合管理、树立企业形象、沟通内外关系、处理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秘书专业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十大需求专业之一。我国高等教育秘书专业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上海大学文学院率先设置秘书专业为标志,截止2006年底,全国开设秘书专业的院校达800多所,这些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秘书专业人才[1]。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00多所公办院校招收秘书专业本科生,其中包括许多“211”重点大学,如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等。我国秘书专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重点大学秘书学专业为理论前沿,以高职高专秘书学专业为发展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和模式。特别是2012年,秘书学专业作为特设专业正式进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秘书学专业的地位,促使秘书学开始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秘书专业之所以能够不被社会所淘汰,并且呈现勃勃生机,是因为其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并为现代信息社会所需求。我国的秘书专业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与国外秘书教育水平有一定差距,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些是新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一些则是秘书专业特有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秘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以期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纠正不合理的现象,为秘书专业的学生铺平更好的就业道路,培养更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发展需要的秘书人才。
2 秘书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人文学院从2013年设立秘书专业,秘书学不再挂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标志着秘书专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影响秘书人才培养的显著问题。
2.1 专业目标定位不明确
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中国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的秘书学基本理论、方法和实务,具备公共服务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党政机关和非政府组织等领域,从事秘书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缺乏一些细化的标准,这样的专门人才需要具备什么能力?通过什么方式培养这样的能力?如何评价教学质量?这些都没有明确的指标来衡量。而且秘书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秘书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偏离。一是偏中文专业,在培养计划中,过多安排学生文史知识,过分强调学生文学素养,使得秘书专业学生在就业上与中文系学生并无多大区别。二是过于重“论”重“史”,学生掌握的是系统的秘书学理论知识,对秘书的一些基本职业技能并不熟悉,忽略了秘书学应用性学科的本性。现代企业宁可选择一些熟悉业务的毕业生,也不会选择那些只懂得理论的秘书专业学生。例如,一些商业类型的企业,在选择秘书的时候,考虑的是一些市场营销或是会计类的毕业生,而秘书专业的毕业生对具体的行业缺乏了解,在就业市场上也就失去了竞争力。三是偏于党政秘书,从秘书教材到秘书知识传授,大多围绕党政机关秘书活动,很少涉及现代企事业秘书活动。这些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就业面前眼高手低,总认为自己应该是辅助领导决策的高级白领,或是应该坐在政府高堂办公的公务员,而对秘书最基本的接待、整理文件等工作不屑一顾,缺乏一种职业精神。笔者所在班级就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选择尝试公务员考试,对毕业后的择业就业却很茫然。秘书专业的学生大多是经过调剂过来的,在教学过程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秘书职业,学生对秘书专业不了解,对职业规划缺乏清晰的指引,对于以后是否从事秘书工作充满疑惑。
2.2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秘书学是一个新兴学科,不少高校的秘书学专业是在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课程结构并没有较大改动。秘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秘书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主干学科是公共管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核心课程是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秘书学及秘书实务、秘书写作、文书档案学、公共关系学。秘书课程的设置依托公共事业管理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结合秘书学理论知识,未能突出秘书学的专业特点,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杂乱,应用性不强,实践性差,不能适应社会对秘书人才专业性的要求。安排的课程也多是根据师资力量进行设置,而不是根据现代企事业单位对秘书的知识、技能的要求,安排了很多与秘书工作没有直接联系的课程,比如中国近现代纲要(32学时),古代汉语(32学时),现代汉语(64学时),古代文学(64学时),现当代文学(48学时),外国文学(48学时),而秘书核心课程秘书礼仪安排了32学时,秘书学秘书实务安排了48学时,现代办公技术也只有48学时,课程设置多而杂乱,没有主次之分,而且这些课程不够深入,很多内容没有细讲,只是教会了学生表面的理论知识,而对秘书行业缺乏整体了解,这样的课程设置是远远不能满足一个现代秘书人才对专业岗位的知识技能需要的。并且秘书专业的课程多为一些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实践课程,现代秘书是一个实用型越来越强的职业,安排如此之多的中文理论知识和秘书理论知识学习,很难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秘书人才。
致 谢
伴随着论文的完稿,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即将宣告结束。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敏老师,王老师作为我的论文导师,从选题开始,到论文定稿,一直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对我进行耐心的讲解和指导。其次,我要感谢人文学院的所有老师,是他们的努力付出能有了我们的今天。最后我要对那些给予过我帮助的同学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