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超时劳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农民工劳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超时劳动现象,这对农民工的身心健康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促进我国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以及城市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对南京市农民工的调查数据的相关关系统计和描述性分析,得出性别和年龄结构、受教育水平以及相关就业特征对农民工超时劳动现象具有显著影响的结论,并且以研究结果为,提出了相对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对策,对相关执法部门、农民工自身、用人单位以及社会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2
(一)数据来源2
(二)总体描述性分析2
二、超时劳动影响因素分析3
(一)性别和年龄结构3
(二)受教育水平3
(三)就业特征4
三、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5
(一)主要结论5
(二)对策建议5
1.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力度5
2.提升农民工自身素质和法律认知度6
3.呼吁企业加强其社会责任感6
四、总结6
致谢6
参考文献6
表1 被调查农民工劳动时间的分布状况3
表2 非超时劳动农民工和超时劳动农民工的年龄及性别结构3
表3 超时劳动农民工的就业行业分布4
农民工的超时劳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引言:我国目前的经济总体呈高速发展的趋势,同时社会也正处于急剧变革中,劳动力主力军之一的农民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相比于2014年,我国2015年农民工群体增加了352万人,总量高达27747万人,增长率为1.3%[1]。已有的调查和研究表明,自2011年以来农民工总体的增速呈持续回落的趋势,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群体的总量仍然很庞大,且增速回落这一形式并不能使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状态得到改变,其中加班加点、超时劳动现象严重是其劳动权益问题重要表现之一。《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我国劳动者的工时制度做出了相关规定,其中第三十六条和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要控制在四十四小时之内,然而,“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外出农民工每个月需要工作的时间平均为25.2天,平均每天工作时间为8.7个小时。同时,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的农民工占了39.1%,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4小时的农民工占比高达85%。虽然均月工作天数和日工作时间较2014年略有下降,但是仍然不符合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存在着超时劳动现象。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无论是学者的研究成果或是时事新闻都普遍承认农民工超时劳动这一现象的存在。通过对广州、天津、昆明、沈阳、上海、威海和宜宾等不同地区的农民工的劳动状况相关调查,顾金士等学者表明日劳动时间超过八小时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占了66.7%[4],并且指出零售行业和宾馆餐饮娱乐行业的农民工超时劳动问题严重,根据对北京市外来农民工的调查研究,王静等(2013)指出89.5%的农民工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了8小时[5]。马秀颖等对长春市外来农民工的劳动状况进行了研究,表明广大进入城市寻找工作的农民工日均工作时间普遍超过了法定标准的8小时,其中数据显示仅有7.3%的农民工每天的劳动时间被控制在8小时以内[3]。在谢勇等(2013)对江苏省农民工劳动时间的调查研究当中,明显得到的结论为被调查的农民工日劳动时间超过8小时的占53.88%[2],劳动时间偏长。
在已有的对农民工劳动状况的调查研究中,有少数文献已经对农民工的劳动时间问题进行了相关影响因素的讨论和研究,其中也包括直接性针对超时劳动问题的研究。总结前者的研究结论,已有一些影响因素被学者普遍分析并且作为结论提出:农民工的性别差异、家庭状况、他们工作所在的行业等个人因素以及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理规范的劳动合同、工会是否存在和发挥作用等客观因素 [6] 是影响农民工超时劳动的主要因素,其中王静、王欣学者在对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家庭压力、求职就业、工作收入、自我发展等因素是促使农民工产生超时劳动行为的重要原因[5]。学者朱玲在其研究论文中指出产生超时劳动的农民工主要是受到小时工资低、需要汇款回乡、未签订劳动合同这三点因素的影响[7]。
可见,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于社会民众,农民工超时劳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问题已经成为被广泛关注的对象,但是目前现有的调查研究大都从农民工劳动时间或总体劳动权益出发,对其劳动时间问题和劳动权益维护进行了相关分析以及描述性的说明,直接切入到超时劳动的研究还不多。为了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到更有力的保障,本文基于“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及2015年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专题调研》所得农民工调查数据,进一步探究了农民工超时劳动的现状,并且运用相关的统计分析,对其超时劳动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的描述性分析说明,并提出相对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
总体描述性分析
通过分析回收的有效问卷所得的数据可得:353份样本中,61.8%的农民工为男性,女性占比38.2%,平均年龄为33.16岁。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八十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占了73.1%。教育水平方面,收到过高中(包括中专、技校等)教育的农民工占了32.3%,而大专及以上的占比为19.5%,相对于以前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主要因为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工内部结构也在发生着改变,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更为明显。虽然总体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拥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农民工只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而且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占比不到一半。以上反映的情况基本对应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此数据显示,“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36.2%的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相比于2014年降低了1.8%,劳动关系稳定性有所下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28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