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批发零售型中小企业为例
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批发零售型中小企业为例[20200501125007]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在逐渐提高,目前用工荒的出现,最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及国家对劳务派遣的严格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营企业需要规范其用人制度,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但是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说,缺乏雇主社会责任是普遍存在的,故本文将针对民营中小企的雇主社会责任行为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是建立理论框架,其次是通过实地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再次是通过相关数据了解目前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具体现状,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实证研究
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 words 4
一、研究意义 4
(一)问题的提出 5
(二)研究意义 5
二、 相关文献回顾 5
(一)相关概念界定 5
1.企业社会责任 5
2.民营中小企业 6
3.雇主社会责任 6
(二)理论基础 7
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议 7
2.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7
三、 研究设计 8
(一)研究方法 8
(二)问卷设计 8
(三)调研对象选择 8
四、 实证分析 8
(一)数据收集 8
(二)样本描述 8
(三)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10
(四)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各维度的得分 11
(五)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12
1.员工个体的特征 12
2.员工组织的特征 13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图 一:性别与员工数量 9
图 二:户籍与员工数量 9
图 三:企业规模与员工数量 9
图 四:工作年限与员工数量 10
图 五:职位与员工数量 10
图 六:平均收入与员工数量 10
表 一:成就需要责任各维度得分 11
表 二:组织内部关系需要责任各维度得分 11
表 三:家庭需要责任各维度得分 11
表 四:基本保障责任各维度得分 12
表 五:公平公正责任各维度得分 12
表 六:性别与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 12
表 七:年龄与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关系 13
表 八:学历与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 13
表 九:职位与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 13
表 十:工作年限与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 14
表 十一:平均收入与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 14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过去企业的目的只是追逐利润,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与众多利益相关者产生矛盾,特别是中国中小企业的雇主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如雇主拖欠员工工资,不给员工正常的休息时间,不支付加班费,不承担社会保险,对员工的歧视以及不重视工作环境的改善等等。在政府出台《劳动合同法》以及规范劳务派遣之后,企业已经无法回避上述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合理完善的用人机制,雇主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适应中国未来的发展。关于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实证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起来,在市场化竞争背景下,人才竞争激烈,特别是缺乏资金优势的民营中小企业,往往在人才竞争中败下阵来,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雇主社会责任导致的。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员工相对于雇主来说处于劣势,造成不购买法定社会保险;超时加班;就业歧视及劳动环境差等现象出现。但随着用工荒的出现,完善用人机制对中小企业来说迫在眉睫,稳定员工队伍将是今后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企业不仅是为股东生存,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与之相反的是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员工的重要性无法在工作中体现,导致这些企业更重视如何节约人工成本,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忽视员工的利益。
基于上述理解与认识,本文将从员工关系管理入手,通过对民营中小企业员工的调研获取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结论并给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意义
雇主社会责任的具体涵义是企业针对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需求,承担起其应承担的责任,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认同感,最终达到提高员工效率的目的。
民营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9%以上,其总产值占全国企业的60%左右,提供75%的就业机会。[1]从以上可以看出民营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及就业的影响,但是目前民营中小企业出现的现象是不重视员工关系管理,管理层任人唯亲,缺乏合适的上升通道,出于成本考虑压缩员工的薪酬,无视法律随意加班,不支付加班费及法定社会保险等,这些状况使得民营中小企业人员流动性极大,无法形成稳定的员工队伍。
一家企业员工流失大意味着离职率居高,员工内部士气低落,效率低下,在不断的招聘过程中增加了招聘、培训等成本,最后对影响企业的生存。只有稳定、和谐的职工队伍才能留住优秀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得员工的绩效增加。
所以通过对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研究,了解员工目前对雇主社会责任的现状,提出相应建议,在中国法律制度逐渐完善的背景下为民营中小企业适应中国未来发展给予一定的帮助。
二、 相关文献回顾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种类繁多,不同机构,不同的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不同的认识,以下将分别介绍国外学者观点、国内学者观点及国际机构观点。
(1)国外学者观点
基恩·戴维斯认为社会责任是决策者要采取一些方式来保护和改善社会福利而不是仅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约瑟夫·麦奎尔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在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时候还有其他责任需要承担;阿尔奇·卡罗尔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社会期望组织能够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同时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慈善责任这四个层次,其中经济责任在最底部,之后依次是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形成一个形象的金字塔图形。(李淑英,2007)[2]
Milton Friedman认为企业有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就是以合法为前提,尽最大努力为企业的股东赚取利润,确保利润最大化。[3]
(2)国内学者观点
屈晓华(2003)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解释是企业采用其制定的制度和相关行为来承担一些对象的责任与义务如员工、客户、商业伙伴以及国家,使得市场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良好的印象,同时给企业提供经营所需的综合指标,具体包括企业在经济、法律、生态,伦理方面的责任。[4]
周祖成(2005)对社会责任的概念总结出三方面:首先企业不能只从其自身的角度解释社会责任,需要从社会的角度去解释社会责任,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其次是综合责任说比独立责任说更能完整的反应社会的期望,在内容上企业需要承担除法律、经济责任外的相关责任;最后是除经济、法律外的责任都是道德责任,与通常人们认为的公益责任有本质的区别,道德责任对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本文认为企业通过承担诸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增加企业绩效水平,使企业形成良性的发展。本文将在利益相关者中着重研究企业为员工承担的相关责任如薪酬福利是否完善,是否缴纳社保,是否遵守法律给予员工相应的休息等,这些都是本文需探讨的问题。
2.民营中小企业
崔明华对民营企业概念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学术界对民营企业的理解有三种:第一种理解认为民营企业的内涵与民营经济是一致的,没有严格的区别,只是在表述方式上有所不同;第二种则认为其既指一种经营方式,同时也指一种经济性质;第三种认为民营企业只是指一种经营方式,类似于“国营”的概念。广义上看,非国家经营的企业,包括国有民营企业在内都属于民营企业;狭义上看,有投资者自己经营,同时满足非公有制企业这一条件的,更属于民营企业范畴。[6]
彭十一对中小企业标准进行了总结,根据我国《中小企业规模暂行规定》中的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按行业区分有严格的标准,主要按员工人数或销售额进行区分,具体为工业需要职工数低于2000人或者销售额要低于30000万元,零售批发要职工数低于1500人或者销售额低于15000万元,建筑业与交通运输业需要职工人数低于3000以下或者销售额低于30000万元以下,住宿餐饮业为职工人数低于800或销售额低于15000万元。[7]
由于本文是针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研究,既有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同时在规模上也有所限制,本文的民营中小企业主要指非国有企业,同时还需满足生产规模较小这一条件,具体数据参照上文中的介绍。
3.雇主社会责任
在国外,雇主社会责任(Employer social Responsibility)这一概念由康奈亚大学的劳动经济学教授弗朗克在1996年提出过,主要的研究结论是员工年收入与其所感受到的责任内涵(主要是职业方面的)以及雇主责任观念之间是负相关的[8]
本文中所述的社会责任在内涵上与卡罗尔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相近,主要指的是员工期望企业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在这些责任中,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属于员工基本保障责任,是企业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伦理责任与慈善责任属于较高的社会责任,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是否承担这些责任。对于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在承担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方面有所缺失,故希望从员工的角度来观察民营中小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员工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缺乏一个简洁的名词,于是提出了雇主社会责任这一说法。关于雇主社会责任的提出,是通过一些对应关系联想到的,如买者与卖者,生产与消费,于是想到员工的对应方是雇主,员工视角下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是由雇主承担的,也就是雇主社会责任。[9]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责任的解释之后,总结出本文雇主社会责任的具体涵义是企业针对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需求,承担起其应承担的责任,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认同感,最终达到提高员工效率的目的。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在逐渐提高,目前用工荒的出现,最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及国家对劳务派遣的严格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民营企业需要规范其用人制度,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但是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说,缺乏雇主社会责任是普遍存在的,故本文将针对民营中小企的雇主社会责任行为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是建立理论框架,其次是通过实地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再次是通过相关数据了解目前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具体现状,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实证研究
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 words 4
一、研究意义 4
(一)问题的提出 5
(二)研究意义 5
二、 相关文献回顾 5
(一)相关概念界定 5
1.企业社会责任 5
2.民营中小企业 6
3.雇主社会责任 6
(二)理论基础 7
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议 7
2.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7
三、 研究设计 8
(一)研究方法 8
(二)问卷设计 8
(三)调研对象选择 8
四、 实证分析 8
(一)数据收集 8
(二)样本描述 8
(三)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10
(四)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各维度的得分 11
(五)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12
1.员工个体的特征 12
2.员工组织的特征 13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图 一:性别与员工数量 9
图 二:户籍与员工数量 9
图 三:企业规模与员工数量 9
图 四:工作年限与员工数量 10
图 五:职位与员工数量 10
图 六:平均收入与员工数量 10
表 一:成就需要责任各维度得分 11
表 二:组织内部关系需要责任各维度得分 11
表 三:家庭需要责任各维度得分 11
表 四:基本保障责任各维度得分 12
表 五:公平公正责任各维度得分 12
表 六:性别与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 12
表 七:年龄与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关系 13
表 八:学历与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 13
表 九:职位与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 13
表 十:工作年限与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 14
表 十一:平均收入与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关系 14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过去企业的目的只是追逐利润,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与众多利益相关者产生矛盾,特别是中国中小企业的雇主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如雇主拖欠员工工资,不给员工正常的休息时间,不支付加班费,不承担社会保险,对员工的歧视以及不重视工作环境的改善等等。在政府出台《劳动合同法》以及规范劳务派遣之后,企业已经无法回避上述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合理完善的用人机制,雇主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适应中国未来的发展。关于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实证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起来,在市场化竞争背景下,人才竞争激烈,特别是缺乏资金优势的民营中小企业,往往在人才竞争中败下阵来,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雇主社会责任导致的。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员工相对于雇主来说处于劣势,造成不购买法定社会保险;超时加班;就业歧视及劳动环境差等现象出现。但随着用工荒的出现,完善用人机制对中小企业来说迫在眉睫,稳定员工队伍将是今后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企业不仅是为股东生存,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与之相反的是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员工的重要性无法在工作中体现,导致这些企业更重视如何节约人工成本,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忽视员工的利益。
基于上述理解与认识,本文将从员工关系管理入手,通过对民营中小企业员工的调研获取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结论并给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意义
雇主社会责任的具体涵义是企业针对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需求,承担起其应承担的责任,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认同感,最终达到提高员工效率的目的。
民营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9%以上,其总产值占全国企业的60%左右,提供75%的就业机会。[1]从以上可以看出民营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及就业的影响,但是目前民营中小企业出现的现象是不重视员工关系管理,管理层任人唯亲,缺乏合适的上升通道,出于成本考虑压缩员工的薪酬,无视法律随意加班,不支付加班费及法定社会保险等,这些状况使得民营中小企业人员流动性极大,无法形成稳定的员工队伍。
一家企业员工流失大意味着离职率居高,员工内部士气低落,效率低下,在不断的招聘过程中增加了招聘、培训等成本,最后对影响企业的生存。只有稳定、和谐的职工队伍才能留住优秀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得员工的绩效增加。
所以通过对民营中小企业雇主社会责任行为的研究,了解员工目前对雇主社会责任的现状,提出相应建议,在中国法律制度逐渐完善的背景下为民营中小企业适应中国未来发展给予一定的帮助。
二、 相关文献回顾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种类繁多,不同机构,不同的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不同的认识,以下将分别介绍国外学者观点、国内学者观点及国际机构观点。
(1)国外学者观点
基恩·戴维斯认为社会责任是决策者要采取一些方式来保护和改善社会福利而不是仅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约瑟夫·麦奎尔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在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时候还有其他责任需要承担;阿尔奇·卡罗尔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社会期望组织能够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同时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慈善责任这四个层次,其中经济责任在最底部,之后依次是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形成一个形象的金字塔图形。(李淑英,2007)[2]
Milton Friedman认为企业有且只有一种社会责任,就是以合法为前提,尽最大努力为企业的股东赚取利润,确保利润最大化。[3]
(2)国内学者观点
屈晓华(2003)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解释是企业采用其制定的制度和相关行为来承担一些对象的责任与义务如员工、客户、商业伙伴以及国家,使得市场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良好的印象,同时给企业提供经营所需的综合指标,具体包括企业在经济、法律、生态,伦理方面的责任。[4]
周祖成(2005)对社会责任的概念总结出三方面:首先企业不能只从其自身的角度解释社会责任,需要从社会的角度去解释社会责任,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其次是综合责任说比独立责任说更能完整的反应社会的期望,在内容上企业需要承担除法律、经济责任外的相关责任;最后是除经济、法律外的责任都是道德责任,与通常人们认为的公益责任有本质的区别,道德责任对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本文认为企业通过承担诸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增加企业绩效水平,使企业形成良性的发展。本文将在利益相关者中着重研究企业为员工承担的相关责任如薪酬福利是否完善,是否缴纳社保,是否遵守法律给予员工相应的休息等,这些都是本文需探讨的问题。
2.民营中小企业
崔明华对民营企业概念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学术界对民营企业的理解有三种:第一种理解认为民营企业的内涵与民营经济是一致的,没有严格的区别,只是在表述方式上有所不同;第二种则认为其既指一种经营方式,同时也指一种经济性质;第三种认为民营企业只是指一种经营方式,类似于“国营”的概念。广义上看,非国家经营的企业,包括国有民营企业在内都属于民营企业;狭义上看,有投资者自己经营,同时满足非公有制企业这一条件的,更属于民营企业范畴。[6]
彭十一对中小企业标准进行了总结,根据我国《中小企业规模暂行规定》中的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按行业区分有严格的标准,主要按员工人数或销售额进行区分,具体为工业需要职工数低于2000人或者销售额要低于30000万元,零售批发要职工数低于1500人或者销售额低于15000万元,建筑业与交通运输业需要职工人数低于3000以下或者销售额低于30000万元以下,住宿餐饮业为职工人数低于800或销售额低于15000万元。[7]
由于本文是针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研究,既有所有制方面的限制,同时在规模上也有所限制,本文的民营中小企业主要指非国有企业,同时还需满足生产规模较小这一条件,具体数据参照上文中的介绍。
3.雇主社会责任
在国外,雇主社会责任(Employer social Responsibility)这一概念由康奈亚大学的劳动经济学教授弗朗克在1996年提出过,主要的研究结论是员工年收入与其所感受到的责任内涵(主要是职业方面的)以及雇主责任观念之间是负相关的[8]
本文中所述的社会责任在内涵上与卡罗尔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相近,主要指的是员工期望企业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在这些责任中,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属于员工基本保障责任,是企业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伦理责任与慈善责任属于较高的社会责任,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是否承担这些责任。对于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在承担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方面有所缺失,故希望从员工的角度来观察民营中小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员工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缺乏一个简洁的名词,于是提出了雇主社会责任这一说法。关于雇主社会责任的提出,是通过一些对应关系联想到的,如买者与卖者,生产与消费,于是想到员工的对应方是雇主,员工视角下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是由雇主承担的,也就是雇主社会责任。[9]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社会责任的解释之后,总结出本文雇主社会责任的具体涵义是企业针对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需求,承担起其应承担的责任,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认同感,最终达到提高员工效率的目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