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志愿服务现状及优化策略(附件)
摘 要新媒体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之路,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志愿服务水平。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高校志愿服务,这也是高校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途径。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志愿服务教师水平不高、没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体系、宣传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在高校中的广泛使用为志愿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使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宣传志愿服务、借助新媒体的及时性让志愿者接受到更先进更新鲜的培训、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以此来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
Key word: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目 录
一、导论 1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一) 研究现状及述评 1
(二)研究设计及过程 3
1. 相关概念界定 3
2. 资料收集方法 4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5
(一)志愿者自身的内部问题 5
(二) 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5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9
(一) 新媒体给大学生志愿服务带来的机遇 9
(二) 新媒体给大学生志愿服务带来的挑战 9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改进的策略 11
(一)针对志愿者自身的改进策略 11
(二) 针对志愿服务的改进策略 11
结论与反思 13
参考文献 14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习近平秘书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鼓励和批准高校志愿者队伍的发展,把高校志愿服务作为服务社会发展的有效形式,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和思想品德。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达7.1亿,学生和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已达22.7%。这表明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显著。在新媒体环境下,积极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期路径,是高校培养人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充分整合新媒体,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新模式,成为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趋势。
在电视,广播和传统媒体之后,新媒体成为媒体的一种新形式。她冷静地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根据传输路线和接收终端,新媒体可分为三类:新的互联网运营商,用于手机的新型多媒体材料和用于电视的新型媒体材料。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人群中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中,方便,多样,速度和性能受到欢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这也是高校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媒体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2.研究意义
研究新媒体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影响,分析新媒体背景下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建议和对策的现状和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在新媒体背景下,加强高校志愿服务对策的研究迫在眉睫。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构建的虚拟空间己经成为大学生必须可少的学习生活组成部分。因此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志愿服务,才能指导和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与时俱进,切实提高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新媒体背景下探索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对策,是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必然结合的结果。只有积极应对问题和挑战,才能不断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二)研究现状及评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高校志愿服务教育的相关研究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日本,其次就是欧美。日本,丹麦,法国和香港等国家都非常重视大学志愿服务。一些发达国家已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教育项目。这也给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
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的研究相对而言就晚了一些,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开始重视高校志愿服务工作。
周秉臻,鲁伟,顾旭明认为,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自主空间,二是缺乏稳定队伍,三是缺乏长期项目,四是缺乏持久资源,五是缺乏能力建设,六是缺乏法制环境。建立长效志愿服务机制需要促进志愿者活动转型,创新和引导管理体系,建立高校志愿服务专项资金、志愿者服务品牌、志愿者服务资源、志愿者激励措施和志愿者研究成果。王媛指出,2005年中国西部计划生的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包括宣传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政策不完善,志愿者就业潜在风险。
蔡建怀和李荣志以南京N学院为例进行案例研究和实证调查。对政府层面管理、学校层面管理、志愿者层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实证调查的形式对每一项指标进行分析与探讨。王红,李晓军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尚未建立起全面的培训机制,高校志愿服务教师水平不高,没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体系。
范仲钰,李哲,吴文骥,吴长虹,何晓春指出,当志愿者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运作模式中被问及使用新媒体的满意度时,18.30%表示不满意。主要原因是财政支持和技术支持不够,平台建设和内容明显不足,教师和组织力量严重不足。戴迅南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运作模式应包括标准化运作模式,大学生志愿者选拔,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工作、志愿者的考评机制、网络化运行模式、项目化运行模式、基地化运行模式7个方面。
王芳在管理模式、经费来源从国内、国外两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国外志愿服务运作机制是自下而上的,体现明间性与自主性,大都为民间创办。中国自上而下,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志愿者动机,角色,功能,心理等方面。研究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培训和管理问题;大多数文章以理论论述为主,较少研究者使用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宏观角度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文章较多,但是研究者均有各自的观点,并没有形成统一、系统的和全面的认识;一些研究者对中国大陆学生和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不足。如何借鉴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综上所述,国内外新媒体和大学志愿者服务的研究成果丰硕,一是深入研究了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其次,从国内外不同角度对志愿服务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越来越深入地研究了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国内学者根据国情对中国高校志愿服务体系进行了深入探索。三是系统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这些成果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研究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无可否认,新媒体和大学志愿者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很多研究成果都只针对新媒体或高校志愿服务,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很少。因此,两者结合讨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志愿服务仍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二是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运行机制方面,而且提出的一些对策脱离实际,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三是鲜有学者利用多个学科理论跨领域交叉研究。在笔者查阅的文献中,研究者主要利用思政教育理论进行研究,较少从管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
Key word: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service.目 录
一、导论 1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
(一) 研究现状及述评 1
(二)研究设计及过程 3
1. 相关概念界定 3
2. 资料收集方法 4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5
(一)志愿者自身的内部问题 5
(二) 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5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9
(一) 新媒体给大学生志愿服务带来的机遇 9
(二) 新媒体给大学生志愿服务带来的挑战 9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改进的策略 11
(一)针对志愿者自身的改进策略 11
(二) 针对志愿服务的改进策略 11
结论与反思 13
参考文献 14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习近平秘书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鼓励和批准高校志愿者队伍的发展,把高校志愿服务作为服务社会发展的有效形式,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和思想品德。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达7.1亿,学生和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已达22.7%。这表明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显著。在新媒体环境下,积极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期路径,是高校培养人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充分整合新媒体,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新模式,成为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趋势。
在电视,广播和传统媒体之后,新媒体成为媒体的一种新形式。她冷静地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根据传输路线和接收终端,新媒体可分为三类:新的互联网运营商,用于手机的新型多媒体材料和用于电视的新型媒体材料。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人群中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中,方便,多样,速度和性能受到欢迎。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这也是高校实现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媒体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2.研究意义
研究新媒体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影响,分析新媒体背景下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建议和对策的现状和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在新媒体背景下,加强高校志愿服务对策的研究迫在眉睫。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构建的虚拟空间己经成为大学生必须可少的学习生活组成部分。因此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志愿服务,才能指导和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与时俱进,切实提高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新媒体背景下探索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对策,是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必然结合的结果。只有积极应对问题和挑战,才能不断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二)研究现状及评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高校志愿服务教育的相关研究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日本,其次就是欧美。日本,丹麦,法国和香港等国家都非常重视大学志愿服务。一些发达国家已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教育项目。这也给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
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的研究相对而言就晚了一些,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开始重视高校志愿服务工作。
周秉臻,鲁伟,顾旭明认为,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自主空间,二是缺乏稳定队伍,三是缺乏长期项目,四是缺乏持久资源,五是缺乏能力建设,六是缺乏法制环境。建立长效志愿服务机制需要促进志愿者活动转型,创新和引导管理体系,建立高校志愿服务专项资金、志愿者服务品牌、志愿者服务资源、志愿者激励措施和志愿者研究成果。王媛指出,2005年中国西部计划生的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包括宣传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政策不完善,志愿者就业潜在风险。
蔡建怀和李荣志以南京N学院为例进行案例研究和实证调查。对政府层面管理、学校层面管理、志愿者层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实证调查的形式对每一项指标进行分析与探讨。王红,李晓军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尚未建立起全面的培训机制,高校志愿服务教师水平不高,没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体系。
范仲钰,李哲,吴文骥,吴长虹,何晓春指出,当志愿者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运作模式中被问及使用新媒体的满意度时,18.30%表示不满意。主要原因是财政支持和技术支持不够,平台建设和内容明显不足,教师和组织力量严重不足。戴迅南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运作模式应包括标准化运作模式,大学生志愿者选拔,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工作、志愿者的考评机制、网络化运行模式、项目化运行模式、基地化运行模式7个方面。
王芳在管理模式、经费来源从国内、国外两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国外志愿服务运作机制是自下而上的,体现明间性与自主性,大都为民间创办。中国自上而下,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主要集中在志愿者动机,角色,功能,心理等方面。研究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培训和管理问题;大多数文章以理论论述为主,较少研究者使用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宏观角度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文章较多,但是研究者均有各自的观点,并没有形成统一、系统的和全面的认识;一些研究者对中国大陆学生和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不足。如何借鉴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综上所述,国内外新媒体和大学志愿者服务的研究成果丰硕,一是深入研究了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其次,从国内外不同角度对志愿服务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越来越深入地研究了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国内学者根据国情对中国高校志愿服务体系进行了深入探索。三是系统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这些成果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研究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无可否认,新媒体和大学志愿者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很多研究成果都只针对新媒体或高校志愿服务,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很少。因此,两者结合讨论新媒体背景下的志愿服务仍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二是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运行机制方面,而且提出的一些对策脱离实际,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三是鲜有学者利用多个学科理论跨领域交叉研究。在笔者查阅的文献中,研究者主要利用思政教育理论进行研究,较少从管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