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社团建设

社会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社团建设[20200101172814]
大学生社团的存在历史已有百年之久,高校社团在高校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校园文化等建设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就前人的研究及我们平时的观察可以发现,大学生社团建设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发展规模和活动方式受限,经费来源少且方式单一等等,而我校社团建设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研究该课题时,就我本人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大学生社团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对前人各种资料的研读,就大学生社团的概况、存在的不足,存在不足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以及中外大学生社团的对比中有了深刻了解。并且将目光的聚集点放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视野下,就我校的社团建设做出合理化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大学生社团,社团建设,治理
目 录
1 引言1
2 社会治理理念的概述1
2.1 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1
2.2 中国对社会治理理论的引进 3
2.3 社会治理理论的意义4
3 我国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5
3.1 中国大学生社团发展历程极具时代特色6
3.2 社团数量增长,学生参与社团率高6
3.3 学生社团建设的途径进一步拓展8
4 当前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困境——从治理角度来看8
4.1 大学生社团治理理念缺失8
4.2 大学生社团管理路径呈单一的“自上而下”型9
4.3 大学生社团竞争意识缺乏12
5 运用社会治理理论完善大学生社团建设的建议14
5.1 提升大学生社团治理理念,完善管理14
5.2 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加强沟通交流15
5.3 增强竞争意识,保持动态和谐16
结论18
致谢19
参考文献20
附件11 引言
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发现前辈学者对于大学生社团建设的研究比较深入,总结出中国大学生社团发展历程极具时代特色、水平不高但平稳上升的现状。从总体而言,都只是单纯的探讨了大学生社团建设,没有将“治理”理念同大学生社团建设联系起来,研究思路大同小异,未能推陈出新。
基于这个现实背景,产生了“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以为例”这个课题。该课题主要将大学生社团的建设与治理理念相结合,结合本校实际调查情况,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加强上下沟通、提高内外竞争能力为目标,逐步改善以本校为缩影的我国大学生社团现状。
西方国家对治理这一理念很早就着手研究,我国学者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治理理论。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治理理念更成为一种主流。而大学作为一个育人教人的基地,是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奠定基石的地方,同时社团也是大学生课余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将治理理念同大学生社团建设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处事,更是响应“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主题,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准备。为体现本次研究的专业性和创新性,本文将运用独特的分析理论,从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来研究课题,为寻找解决困境的出路提供专业的理论依据。
2 社会治理理念概述
2.1 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
Governance一词,最早在拉丁文和古希腊语中的本意是控制、引导和支配。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来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一起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给治理做出了新的定义,其包含范围远远超越传统意义,并被普遍运用于各领域。1989年世界银行在描述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此后在政治发展研究中“治理”一词便广泛地使用,后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状况也多用“治理”该词描述。
但是,人们对治理的解释仍存在着分歧,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普遍使用的确切定义。经济学界、政治学界、管理学界等都从自身的学科视角对治理做出了不同的概念界定。
治理理论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N·罗西瑙(James N.Rosenau)在其成名作《没有政府的治理》中,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治理与统治不同之处体现在: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不一定是政府,也不必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换句话说,与政府统治相比,治理的内涵更加丰富。它既囊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括非正式的、非政府的机制。因此没有政府的治理是可能的。
罗伯特·罗茨(R.Rhodes)认为,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有序统治的条件己经不同于以前,或是以新的方法来统治社会。他提出关于治理至少有六种不同定义:(1)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2)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列入政府的公共服务。(4)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5)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互动。(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研究治理理论的另一位权威格里·斯托克(Gerry.Stock)对目前流行的各种治理概念作了总结后指出,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们对作为一种理论的治理已经提出了五种主要的观点。这五种观点分别是:(1)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2)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3)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4)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5)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纵观上述诸种治理定义,可以发现,治理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治理的主体上,存在着一个由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公共行为体,如个人、组织,公私机构,权力机关、非权力机构,社会、市场、国家等,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并共同构成复杂的治理网络结构。(2)在治理的基础上,政府已不再享有惟一的、独占性的统治权威,而且,在某些领域,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甚至比政府拥有更大的优势。(3)在治理的方式上,既实行正式的强制管理,又有行为体之间的民主协商谈判妥协;既采取正统的法规制度,有时所有行为体都自愿接受并享有共同利益的非正式的措施、约束也同样发挥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治理中的作用就要改革政治和行政制度,建立公开、透明、 公正、合法、有效的“良好”治理结构。同时,政府要实行分权化改革,将权力充分授予下级、非政府组织乃至企业、个人,政府在治理中的主要责任,不再是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而是制定与其他社会单元合作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规则并执行规则。(4)在治理的目的上,各行为体在互信、互利、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进行持续不断的协调谈判,参与合作,求同存异,化解冲突与矛盾,维持社会秩序,在满足各参与行为体利益的同时,最终实现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2 中国对社会治理理论的引进
国内学者对治理理论的关注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早一篇关于“治理”的文章是出现在《公共论丛: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中。智贤先生在他的书中《Governance:现代“治道”新概念》中将Governance翻译成“治道”,并且他认为“治道”是关于公共事务治理的道理、方法和逻辑,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管理经济职能提出的基本要求,主要涉及运用公共权力的方式,旨在提高发展中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效能,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毛寿龙先生在《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将Governance翻译成治道,他认为“治道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政府如何界定自己的角色,治道变革是指西方政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来界定自己的角色,进行市场化改革,并把市场制度的基本观念引进公共领域,建设开放而有效的公共领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2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