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泥塑研究_大阿福研究

无锡泥塑研究_大阿福研究[20200107193722]
女娲造人的传说体现出了人类和泥土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与泥土有关的民俗文化。无锡泥塑作为其中之一,以其题材丰富、雅俗共赏等特点在民间广受欢迎,代表作大阿福更是备受喜爱。泥塑大阿福的产生与变化不仅与当地泥塑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息息相关,还与当地的文化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本文就大阿福的文化起源、发展和流变、民俗意义、发展瓶颈以及传承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让更多人更深刻地认识大阿福,使其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让无锡泥塑文化和某些相关民俗、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起源,发展,流变,民俗文化,发展瓶颈
目 录
1 引言(或绪论) 1
2 大阿福的起源 1
2.1 民间传说1
2.2 历史背景2
3 大阿福的发展与流变 4
3.1 造型变化4
3.2 色彩变化5
4 大阿福的民俗文化研究 7
5 大阿福的发展瓶颈 8
5.1 造型、色彩过于随意 8
5.2 市场运作不规范 9
5.3 新产品创作不完善 9
5.4 城市文化不够强大 10
结语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或绪论)
大阿福是无锡惠山泥塑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名声与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彩塑等并驾齐驱。大阿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带着无锡的微笑,是无锡当地民间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是促使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正是因为蕴含着珍贵的文化基因,大阿福才得以留存到现在。大阿福的起源与经济、地域文化、佛教文化等有着密切联系,而其发展也浓缩了无锡当地的文化发展特色,体现出了珍贵的文化符号价值。因此,研究大阿福的产生与变化如果从地域文化、民俗文化角度切入,可以使研究不仅只停留在表面,更能以小见大,对无锡泥塑的发展情况和文化意蕴进行深度思考,为找出保护大阿福、传承无锡泥塑的这一文化使命,提供良好的参考意见。
2 大阿福的起源
早期的惠山泥人多为粗货,即造型简单、多以儿童与动物形象为原型的作品,大阿福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由此推断大阿福的起源时间和整个惠山泥塑的起源时间大致相同。但由于泥人容易风化,不易保存,几千年前的泥人没有被挖到过,所以其起源时间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关于大阿福的起源,有多种不同说法,和很多推动其出现和发展的综合因素。
2.1 民间传说
关于惠山泥人的起源时间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时间最早的说法是在战国时期。孙膑兵败落难到吴国,流落在惠山附近,捏制了很多泥人泥马来研究对抗魏国的战术。后来到了齐国为将,在一次与魏国的交战中使用了在惠山研究出来的战法而大败敌军,他在惠山捏泥人的技艺也被当地人民传了下来,大阿福就由此技艺而产生。
另有一种说法是与刘伯温有关。相传在明代洪武年间,有一天,刘伯温上朝时跟朱元璋说,他夜观天象发现无锡龙山(即惠山)有龙脉龙气,那一带将会出现很多文官武将,扰乱南方安宁。朱元璋就急忙派遣刘伯温亲自去查看情况。刘伯温来到无锡后登上惠山,抓起一把泥土随意捏了几下竟然粘成了一个泥团,于是计上心来,请来能工巧匠传授人们泥人捏制手艺。于是人们都到山上取泥做泥人,这样,刘伯温既破坏了龙脉风水,完成了使命,又改善了无锡人民的生活,由此无锡人捏泥人的技艺也代代相传下来。由此可以推断,大阿福的产生最晚可能在明代。
关于大阿福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广为流传:古时候,惠山上出现了一只怪兽名唤“青饕”,它祸害庄稼,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于是上天就派了一对叫做“沙孩儿”的娃娃到人间降伏此怪。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以他们为原型塑造出了“大阿福”的形象,意思是他们给百姓带去了平安、福气,并以香火供奉他们。民间传说“大阿福”的命名体现出了无锡当地人民对于自身幸福和平安的追求,而大阿福也成为了人们精神追求、祈福祷告的载体。
2.2 历史背景
2.2.1 经济的繁荣
历史证明,人们的生活需求与经济条件有关,经济条件越发达,生活质量的要求越高。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繁华,百姓们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在这样的太平盛世里,民俗文化日益兴盛,当地人民祈福求祥的精神需求也就更加强烈。于是便产生了很多有着吉祥寓意的民间艺术品,大阿福就是其中之一。大阿福造型的团块感及其手感,使其实用性价值很高,既能作为儿童的玩具,又能供成人把玩或者作为房间摆件都是很好的物件,而且便于携带、不易破碎。它基于世代传承的泥人制作手艺和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产生,既能够作为玩具,满足百姓的日常需要,又能够寄寓消灾祈福的内涵,兼具了美观与实用性,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超越和取代的。
2.2.2 佛教文化的影响
对于“大阿福”名唤“沙孩儿”,有人提出这样的理解:“沙孩儿”其实是佛教的沙弥僧,大阿福是惠山寺里的小和尚,而早期大阿福在唐朝的制作工艺也是效仿了小型佛像的制作工艺。〔1〕唐代,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十分繁荣,同时也被大幅度地世俗化和社会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木东画过一幅大阿福造型演变图,指出大阿福与宋代惠山寺金莲桥之浅浮雕牡丹童子的造型和头部造型十分相像,〔2〕日本学者原哉也曾在自己的作品《玄奘发愿“十俱胝像”考——关于“善业泥”造像的研究》中把善业佛和大阿福做过比较,发现两者在工艺和造型上都有相似之处,〔3〕这些论点更证明了大阿福的造型与佛教文化有关,最早的大阿福很可能就是用来供奉的,并且最迟出现在唐代。相关文献记载,由于佛教的盛行,最初的泥人是寺庙为了回馈香客而制作出来的小佛像,所以惠山泥人吸收了佛教文化,逐渐演变出圆乎乎的大阿福,因此大阿福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阿福的形象逐渐变化,但明清时代的大阿福仍然保留着一些佛像特征,其他泥人也有此特征。这说明惠山泥人的造型糅合了佛教文化,并和民间文化的进步有关。
而由佛教文化衍生而出的庙会活动,更是为大阿福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旧时,惠山古镇每年阴历三月都要举行庙会活动,比如清明踏青要祭祖扫墓、桃花雨季要观看黄公涧瀑布、重阳登高等习俗。庙会活动是由寺庙祭祀活动转变过来的,一般设在寺庙附近,所以称为“庙会”。惠山古镇毗邻惠山古寺,一般在阴历三月初三举行庙会活动。人们在庙会活动期间,顺道可以在惠山古镇游览一番,期间购物消费必不可少,而作为惠山古镇特色纪念品的泥塑也就成了人们消费的对象。庙会活动体现了无锡当地的民间风俗,或多或少地带有一点宗教迷信色彩,使其更具吸引力,从侧面反映出了无锡的民俗文化特质。
据上一代的无锡人回忆,无锡的庙会基本有两种:一是把神像从庙中抬出来巡游,人们称之为迎神赛会;二是以集市方式交易商品。其中,供奉的神像已具有了无锡的地方特色,比如大阿福。大阿福可以说是从庙会文化中发展而来的一个形象,体现了民间信仰。
2.2.3 “祠丁”的营生进一步发展了“大阿福”的造型
惠山古镇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坐落在惠山周围,很久之前就被公认为是块风水宝地,是个建造祠堂的好地方,并且在明朝时期,朝廷允许民间建立祠堂,于是惠山周围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祠堂群。其中,无锡市泥人博物馆和泥人研究所都坐落在王恩绶祠中。惠山祠堂群之所以特别,还因为它为惠山泥塑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惠山周围有着一百多座由族外人看守的祠堂,看守人被称为“祠丁”,〔4〕很多祠丁原本就是泥塑艺人。据老一辈祠丁的口述,祠丁们的收入微薄,生活清苦,很多祠丁在闲暇时都兼做泥人。这时,制作泥塑的重要原料黑泥,正巧因为修建宝善桥而被挖掘出来。于是祠丁们便慢慢开始了泥塑的制作和售卖,由此开始,无锡泥塑开始慢慢发展。由于无锡人民大多推崇佛教文化,有祭拜、祈福、供奉神佛的需要,因此,祠丁们便结合了寺庙中佛像的造型制作出了能供人上香祈福的大阿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06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