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灵性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路径及选择(附件)
社会工作专注于对服务对象个人潜力的发挥, 力求帮助案主达成身、心、社、灵整合和协调发展的状态。然而一直以来,灵性的提出与“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性质相悖,使灵性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不畅,也使得灵性社会工作领域的定义和实务体系缺乏统一的界定和梳理。本文基于灵性社会工作发展不畅,对灵性的研究对中国本土灵性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经验进行梳理,探索在中国本土文化和基本现实中灵性资本的发展路径和扎根领域,分析灵性与社会工作相适应的部分,从而阐释灵性视角下社会工作在临终关怀、偏差行为青少年社区矫正、堕胎后的心理慰藉等领域开展实践的可能性基础上,对灵性视角下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宗教化”和过度价值灌输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旨在探索灵性视角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合理途径,探索更适合中国社会工作实践土壤的服务思路。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缘起 1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三)研究方法 1
二、灵性的梳理和界定 2
(一)对宗教灵性的讨论 2
(二)对个人主义灵性的讨论 2
(三)社会工作语境中的灵性 2
三、灵性社会工作在西方发展路径与我国发展现状 4
(一)灵性社会工作西方发展的路径 4
(二)我国灵性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4
四、我国灵性社会工作实务的路径选择与建议 7
(一)社区矫正中对青少年的灵性教育 7
(二)临终关怀中宗教灵性的运用 8
(三)流产妇女的心理慰藉 9
五、我国开展灵性社会工作实务的伦理反思 12
(一)服务过程宗教化的问题 12
(二)过度的价值灌输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近几年,随着社会工作在中国迅速发展,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的探索也逐步向精神领域扩展。此外,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工作要想更好地在中国扎根发展,就要在开展实务的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程中不仅要借鉴西方实证主义的心理学开展服务,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中国文化,对文化中追求个人自我超越的价值和信仰做出必要回应,以达到社会工作在实操过程中与中国的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契合,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
灵性作为一种具有精神引导的力量,近几年愈发得到了中国社会工作界的关注,灵性作为发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拥有优势,在结合中国本土的同时,灵性作为从宗教中脱胎出的一部分,其中的精神内涵需要整合和遴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寻找其中能为社会工作所用的部分,是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和专业能力建设的关键策略,而要在社工领域运用好灵性这一资源,需要对灵性的内涵及目前在中国本土化的现状有基本了解。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结合其他学者对灵性的研究对中国本土灵性社会工作的定义和框架进行梳理,一方面,本研究旨在对已有的灵性研究对中国本土灵性社会工作的定义和框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索出在中国本土文化和基本现实中灵性资本的发展路径和扎根领域,探讨在实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灵性社会工作宗教化和过度价值灌输的问题,分析出灵性与社会工作相适应的部分。另一方面,通过本研究以期丰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加快灵性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完备,促进灵性资源可以通过社会服务的方式为更多人所共享,使“案主自助”的理念为更多社会工作者所认同。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来展开研究,即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学术期刊、电子图书等文献资料,对我国灵性社会工作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了解目前学术界关于灵性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研究成果,为本论文提供参考。
灵性的梳理和界定
(一)对宗教灵性的讨论
在对灵性这个概念理解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目前几种对于灵性的定义,作为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性被解释为作为信仰上帝的人,可以与上帝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的直观感受。在这个界定中灵性被强调为基督教的修习体验是基于西方的文化体系。
众所周知,对宗教的认知和信仰的基础来源于对神秘事物神圣性的体悟与感知,上帝作为基督教的一种超自然的统摄权威,这种权威在其他主流宗教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理解灵性的这个定义时,可以把宗教这部分定义内涵的外延扩大,根据其特质我们可以定义为是与宗教中的超自然主体建立联系的一种修行体验,核心内涵侧重于阐释教徒对宗教的神圣性的感知。
(二)对个人主义灵性的讨论
从灵性发展历史的研究看,19世纪灵性在西方的文化系统中主要应用于基督教为主的宗教体系中,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则开始通过新宗教运动等一系列运动使灵性逐渐摆脱了其宗教属性,成为个人看重多元化现实意义,从而追求个人价值提升的一种精神追求,将高高在上的宗教的精神体验下放成为面向普世的个人精神体验,也被普遍理解为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追求对传统宗教价值认可的一种替代。从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灵性被界定为个体在与其他人或自然环境产生联系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超越体验,追求的是自我实现,同一圆满的体验与幸福感。在这个定义中,灵性强调突破个体物质性,追求更高层面的意识状态,进而接近人生的终极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局限。这一定义脱离了宗教为中心的虔诚性,或者可以说宗教可以成为个体与周围情境联结的一部分,引导个体将各种灵性资源进行互利性采纳,从个体的主观意愿出发去解决自身的问题。个人主义的灵性较宗教灵性内涵更为丰富,对愈发重视个人价值与个人追求的当下,个人主义的灵性对于追求个人价值完满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三)社会工作语境中的灵性
目前社会工作的研究中缺乏对灵性定义的梳理,因此,我们在理解灵性的定义时,既要关注宗教灵性与个人主义灵性两种灵性定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也要用一种社会工作的眼光去看待和整合两种定义共性的部分,在前面两种界定提供的概念框架中将个人信仰和生命意义广泛的联结起来,也将个人的行为及选择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某种程度上这种理解与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有共通之处,社会工作的服务的社会群体是哪些处在实际和潜在的冲突中的,社会工作构建的案主与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互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相信案主个体有充分的潜能适应所处的环境,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好心理调适成为建立社会工作者角色的专业导向和与案主建立合作关系的前提。也正因为灵性与社会工作这种契合的价值取向,也为透过灵性视角探索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提供了适合的土壤。
结合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发展,笔者认为在社会工作的专业语境中,不应把宗教同灵性完全割裂开,可以作为一种二维的话语结构结合当时情景对案主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本土宗教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宗教作为传统认知话语系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引领信众人生方向,价值判断等方面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其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崇拜或民族信仰,尊重宗教信仰的互异性,并结合各种宗教信仰的特点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想与之结合,发展成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特点的实务模式,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的一种专业觉知和对文化的专业敏感,也是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建设拓宽的出发点。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缘起 1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三)研究方法 1
二、灵性的梳理和界定 2
(一)对宗教灵性的讨论 2
(二)对个人主义灵性的讨论 2
(三)社会工作语境中的灵性 2
三、灵性社会工作在西方发展路径与我国发展现状 4
(一)灵性社会工作西方发展的路径 4
(二)我国灵性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 4
四、我国灵性社会工作实务的路径选择与建议 7
(一)社区矫正中对青少年的灵性教育 7
(二)临终关怀中宗教灵性的运用 8
(三)流产妇女的心理慰藉 9
五、我国开展灵性社会工作实务的伦理反思 12
(一)服务过程宗教化的问题 12
(二)过度的价值灌输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近几年,随着社会工作在中国迅速发展,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的探索也逐步向精神领域扩展。此外,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工作要想更好地在中国扎根发展,就要在开展实务的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程中不仅要借鉴西方实证主义的心理学开展服务,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中国文化,对文化中追求个人自我超越的价值和信仰做出必要回应,以达到社会工作在实操过程中与中国的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契合,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
灵性作为一种具有精神引导的力量,近几年愈发得到了中国社会工作界的关注,灵性作为发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拥有优势,在结合中国本土的同时,灵性作为从宗教中脱胎出的一部分,其中的精神内涵需要整合和遴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寻找其中能为社会工作所用的部分,是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和专业能力建设的关键策略,而要在社工领域运用好灵性这一资源,需要对灵性的内涵及目前在中国本土化的现状有基本了解。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结合其他学者对灵性的研究对中国本土灵性社会工作的定义和框架进行梳理,一方面,本研究旨在对已有的灵性研究对中国本土灵性社会工作的定义和框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索出在中国本土文化和基本现实中灵性资本的发展路径和扎根领域,探讨在实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灵性社会工作宗教化和过度价值灌输的问题,分析出灵性与社会工作相适应的部分。另一方面,通过本研究以期丰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加快灵性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完备,促进灵性资源可以通过社会服务的方式为更多人所共享,使“案主自助”的理念为更多社会工作者所认同。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来展开研究,即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学术期刊、电子图书等文献资料,对我国灵性社会工作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了解目前学术界关于灵性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研究成果,为本论文提供参考。
灵性的梳理和界定
(一)对宗教灵性的讨论
在对灵性这个概念理解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目前几种对于灵性的定义,作为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性被解释为作为信仰上帝的人,可以与上帝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的直观感受。在这个界定中灵性被强调为基督教的修习体验是基于西方的文化体系。
众所周知,对宗教的认知和信仰的基础来源于对神秘事物神圣性的体悟与感知,上帝作为基督教的一种超自然的统摄权威,这种权威在其他主流宗教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理解灵性的这个定义时,可以把宗教这部分定义内涵的外延扩大,根据其特质我们可以定义为是与宗教中的超自然主体建立联系的一种修行体验,核心内涵侧重于阐释教徒对宗教的神圣性的感知。
(二)对个人主义灵性的讨论
从灵性发展历史的研究看,19世纪灵性在西方的文化系统中主要应用于基督教为主的宗教体系中,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则开始通过新宗教运动等一系列运动使灵性逐渐摆脱了其宗教属性,成为个人看重多元化现实意义,从而追求个人价值提升的一种精神追求,将高高在上的宗教的精神体验下放成为面向普世的个人精神体验,也被普遍理解为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追求对传统宗教价值认可的一种替代。从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灵性被界定为个体在与其他人或自然环境产生联系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我超越体验,追求的是自我实现,同一圆满的体验与幸福感。在这个定义中,灵性强调突破个体物质性,追求更高层面的意识状态,进而接近人生的终极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局限。这一定义脱离了宗教为中心的虔诚性,或者可以说宗教可以成为个体与周围情境联结的一部分,引导个体将各种灵性资源进行互利性采纳,从个体的主观意愿出发去解决自身的问题。个人主义的灵性较宗教灵性内涵更为丰富,对愈发重视个人价值与个人追求的当下,个人主义的灵性对于追求个人价值完满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三)社会工作语境中的灵性
目前社会工作的研究中缺乏对灵性定义的梳理,因此,我们在理解灵性的定义时,既要关注宗教灵性与个人主义灵性两种灵性定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也要用一种社会工作的眼光去看待和整合两种定义共性的部分,在前面两种界定提供的概念框架中将个人信仰和生命意义广泛的联结起来,也将个人的行为及选择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某种程度上这种理解与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有共通之处,社会工作的服务的社会群体是哪些处在实际和潜在的冲突中的,社会工作构建的案主与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互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相信案主个体有充分的潜能适应所处的环境,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好心理调适成为建立社会工作者角色的专业导向和与案主建立合作关系的前提。也正因为灵性与社会工作这种契合的价值取向,也为透过灵性视角探索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提供了适合的土壤。
结合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发展,笔者认为在社会工作的专业语境中,不应把宗教同灵性完全割裂开,可以作为一种二维的话语结构结合当时情景对案主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本土宗教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宗教作为传统认知话语系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引领信众人生方向,价值判断等方面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其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崇拜或民族信仰,尊重宗教信仰的互异性,并结合各种宗教信仰的特点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想与之结合,发展成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特点的实务模式,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的一种专业觉知和对文化的专业敏感,也是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建设拓宽的出发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