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_以扬中市新坝镇为例

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__以扬中市新坝镇为例[20200101172851]
教育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对教育问题作出了重要论述。而农村教育更是教育问题的薄弱环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农村教育开始公平公正、平民化、大众化,但是我国的农村教育事业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男女教育不等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严重;新农村教育资源大量流失;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思想落后。之后本文提出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包括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善农村教育质量以及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加强农村思想教育观念。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新农村,教育事业,现状,成因,对策
目 录
1 引言1
2 我国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1
2.1 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
2.2 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
3 扬市新坝镇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情况调查 4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5
 3.2 新坝镇农村教育发展状况5
3.3 村民对农村教育的认知6
4 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问题形成的原因 6
4.1 “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严重6
4.2 新农村教育资源大量流失7
4.3 城乡教育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7
4.4 农村思想观念仍然落后8
5 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8
5.1 加大对农村教育各方面的投入8
5.2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9
5.3 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变农村教育质量9
5.4 吸收城市教育成功经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9
5.5 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思想教育观念10
结论 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附件1
1 引言
据中国人口普查,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有7亿或8亿左右,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约为64.3%。因此发展新农村教育事业首先是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素质,进而跟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其次是为国家建设储备人才;最后将人才输入到各个大中小城市,推动城市的发展。作为农业大国,农村教育是重中之重,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中共十八大会议上再次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公平性以及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尤其是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极度关注。
新农村教育在加强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都依赖于新农村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关注新农村教育并优先发展它。在全面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勇于担负责任,并且有着紧迫感,将新农村教育放在关键的位置,坚持“两手抓”,努力发展新农村教育事业,让其适应新农村建设,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教育开始重视公平公正性、平民化和大众化,但是我国的农村教育事业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男女教育不等的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严重、新农村教育资源大量流失、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以及农村思想落后。因此,分析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对策,对农村发展和整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我国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2.1 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在各方面都非常落后的基础上开始的。1949年,新中国有4/5的人口是文盲,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目不识丁。小学和中学的上学的人数分别占1/5和3/50,高中生和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经过艰苦的奋斗和不懈的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的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1.1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就有了教育普及,实现全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想法。经过不断的思考和努力,在20世纪末的时候,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得到了实现。到今天为止,我们身边的农民朋友们很难出现不识字的人了。即使很贫困潦倒的家庭也可以将自己的小孩送入小学、中学,接受最基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其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跨越,为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条件。
2.1.2 高等教育事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走向平民化、大众化发展之路
新中国刚开始的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有了比较到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人数还是有了明确的限定,招生人数并不是很多。之后发现这些人才仍然无法满足国家各方面的发展,于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大幅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当前,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适应了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很多农民子女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大山。很多城市子女走入了大山,走入了村落,为我国的新农村教育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2.1.3 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教育宏观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我们党和国家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放在尤为显著的位置,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方针并将其应用于之后的实践。平民化、全面化,以增加就业率为导向,中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和崛起,培养了大规模的技术型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发展贮备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使我国新农村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有了人力资源保证,提高了我国整体上的技术能力。2008年之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已达到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总人数的半数。
2.1.4 教育领域引入公平公正理论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教育公平纳入《宪法》并赋予公民基本权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的结果。改革开放之后,通过逐步在全国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采取倾斜政策等措施,使全国城乡儿童、青少年和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共十八大,我党和国家再一次教育放在极其突出的位置,农村教育更为关注 ,让我国农村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2.1.5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我国正开展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运动,这是个全民参与的运动。21世纪之后,全国各个地方各个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已经有了明显的增加,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了大批量的技术型和学术型人才,为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在此基础上我们并没有停止我们发展教育的脚步,我们对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穷国办大教育的情况下,我们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将教育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和国家在教育发展方面投入很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教育事业的优异成绩是全国人们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秉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实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奋斗目标。实施了高校扩招和促进教育公平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让人人都有了学习的机会,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学。使公平公正的理念成功引入到教育事业领域。目前,我国的人均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上所需人才也在不断输出。人力资源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凭借着人口多的优势,将人口转变为人力资源,已经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我国致力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2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