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下的迟子建小说分析

目 录
1 引言1
2 童眸中的故园:原始的东北大地1
2.1 纯洁无暇的自然风光1
2.2 充满神性的风土民俗2
2.3 浪漫想象的童话世界3
2.3.1 温暖的人性人情6
2.3.2 天真的儿童身影7
3 儿童视角的动因8
3.1 儿童视角8
3.2 儿童视角的选择的动因8
结论 11
致谢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14
1 引言
迟子建因为出生在中国的最北端漠河县北极村,从而人们给了她一个爱称“极地之女”。迟子建自从走上文学创作的那一天开始,就不断的给读者带来纯净。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无论是结成厚冰的江水,还是飘着雪花的小城镇亦或是那些能懂人性的猫狗虫鱼,还是那些可爱的小孩,那些琐碎的神奇往事,都没事理如同虚幻。但是,谁又能否认这不是真实的生活呢?这些就是迟子建的童年,亦或是她回忆中的童年呢。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以儿童视角为叙事主体的小说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儿童视角已经成为迟子建小说独到的话语表达方式和重要的叙事角度。通过对儿童视角的正确把握,迟子建对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做了传神的描绘和深刻的分析。迟子建的儿童视角叙事小说,以儿童的心态、世界观来观察世间万物,以儿童的想法来判断事物,以儿童的心态感受并复苏人性,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美妙画面。作品呈现出恬淡和谐的寂静之美,闪动着诗一样灵性的光辉。
2 童眸中的故园:原始的东北大地
童年美好,故乡亦是。不管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在,任何一个成熟的作家都会有自己辛勤耕耘的一番天地。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有作者自己的热爱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人们,有他们心中念念不忘的美景。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鲁迅先生的鲁庄,萧乾先生的老北京巷,萧红的东北小村庄等等,当代作家也毫不逊色,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贾平凹先生的商周大地,苏童的香椿树街等,也包括迟子建笔下童话般的北极村
2.1 纯洁无瑕的自然风光
东北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一片充满了自然神秘色彩的黑土地,生活在这里人们无一不对它怀有感激之情,东北它用它肥沃的土地养育着每一个东北儿女的成长。
迟子建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缘由的时候曾说:“我想没有童年时被大自然紧紧相拥的那种具有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经历,我在大兴安岭师专中文系时就不会热爱上写作。
现在我印象中比较深刻的,还是童年经历中的自然画面与生活场景。
脑海里还时常浮现出童年时家乡的山峦、河流、草滩的自然画面,似乎还能闻到花草的香气,嗅出河流的气息,也常常不由自主地香气童年故乡的生活场景、乡亲们言谈举的方式和表情,他们高兴时是什么样子,发怒时是什么样子,说话时是什么样子......种种情态,在我脑海里特别深刻,一下笔故乡的人、事、景、情就扑面而来。”[1]可以看得出来,哪怕时过进迁,对于迟子建来说,故乡的点点滴滴都一直存活在自己的心里,哪怕是早已逝去许救的童年的记忆中的一草一木。正是因为这样,迟子建在写道故乡的自然风光时候,也是信手拈来。
一样是儿童视角,一样也是女作家,也来自东北这块神奇黑土地的萧红,萧红一生命运曲折,很早的时候就离开了故乡,在她回望故园的时候,可以通过她的笔下的文字感受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作品中。在其笔下的呼兰河“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念念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2]。由此可以看出萧红笔下的花花草草,动物和人一样生生死死,无论他们体味着什么样的苦楚,生活还是需要继续走下去的。不论是萧红还是迟子建,她们都有着自己对故乡对自然风光的见解。
《北极村童话》是迟子建早期成名的代表作。在这篇小说里,七岁的小姑娘迎灯被父母交托给远在边境线的外婆抚养,在北极村,她感受着自然,感受着纯净,在这些美好的事物下无忧无虑的长大。更多的时候文字里可以透露出作者对北极村的热爱,也是对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的怀念。不理论是山峦还是河流还是稀稀疏疏的草滩,对于作者来说那都是记忆中最美好的北极村。也正是因为迟子建一直以来对童年的记忆犹新,所以在写道自然风光的时候,总是信手拈来。
自然风光在迟子建的小说里有着独到的见解,自然风光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自然风光,更是一个综合性质的概念,囊括了自然、景物还有人类的活动。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概念的存在,赋予了迟子建小说的别具一格的感受。不管是独一无二的北极村的风景还是充满自然气息的萨满风景亦或是灰色的城市风景,都构成了迟子建小说的绝对的艺术世界。
2.2 充满神性的风土民俗
风土民俗的描写基本成为了地域小说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不管是东北,还是哪一个有人类聚居的地方,都会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风土民俗。这些民俗不仅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增加了人类的凝聚力。东北这块神奇的黑土地上面的风土民俗在迟子建笔下是充满着神性的。因为迟子建从小在东北生活,自然也就会耳濡目染,正如迟子建在《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中说的:“在这样一片充满灵性的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3]”不同的地方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风俗,如同心酒、上刀山下火海、走婚之类的。有的作家倾向于展示这些从而用来批判自己家乡的落后和无知。当然也有的作家则是对故乡存在着一种爱恋。不同于其他的作家,在迟子建这里,东北的这些风土民俗就是神性一样的美好。迟子建总是会通过一些在他人看来并不是美好的事物中,带给我们别样的感觉,给我们一种温暖。譬如,萧红在自己的很多小说里面也对东北的风俗做了较为细致的描绘。在迟子建的小说《呼兰河传》里的跳大神、放河灯是因为农历的七月十五是鬼节,为了让离世的故人安宁,能够让在这一天出生的婴儿能够平安健康的长大。但是在萧红的小说里,跳大神是导致了小团圆媳妇死亡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萧红的小说里充当着迷信的角色,并没有神性的感觉。同样也是跳大神,两者之间就有着明显的差别,迟子建给我们展现的是温馨的一面,而萧红给我们展示的则是一种批判。其实两位作者的不同,更多的是取决于其自身价值取向的表现。
说到东北,更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更多的是秧歌,在东北这块神奇的大地上,应该算是最大的特色了。不管时间变迁多久,这项简单的运动总是可以让我们想到的是黑土地上最爽朗、最喜庆的人们。《秧歌》是迟子建最早期的一篇中篇小说,全文都在围绕着扭秧歌这个平常的风俗张开的故事,这篇小说并不能算是纯粹的儿童视角作品,但是中间有一段是以主人公小时候的眼光来描写的。女主人公从小就和家里人去看扭秧歌,到后来因为冬天去看秧歌被冻掉了两个脚趾头,从此之后便不再去看扭秧歌。因为女主人公那个时候只是一个小孩子,她不去看秧歌并不会影响到周围的大人不去看,每年的正月十五,所有的人都在期待着扭秧歌,只是因为所有的人其实都是为了一个叫小梳妆的女人,不论是男女老少都喜欢她的风姿。为了看到她一眼,所有人可以不顾一切。在大人眼里,少了小梳妆的秧歌是不完美的,但是在女主人公的眼里,因为自己的脚趾冻掉了,所以再也没有兴趣,这也很符合一个小女孩的想法,因为失去了自己的脚趾头,所以便不再去看扭秧歌。也正是作者才用了儿童视角的叙事手法来写作,给我们展示了女主人公小时候的心态。迟子建通过用儿童视角的叙事手法给我们传达出来了,在东北,在大家看来秧歌这个习俗的重要性,同时也刻画出来了,一个小孩子的内心的单纯的想法。不得不说迟子建巧妙的运用了儿童视角的叙事写作手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8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