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南京市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政府的指导下有序的进行,本文对南京地区市民化现状的分析为南京市提出有效的政策意见,促进农民、农民工生活环境的改善。通过在南京各地农村的调研,数据分析,测算出目前南京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社会保障等。指出南京在社保、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方面的建设、农村的文化建设以及社会投融资方面所需作出的努力。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调研设计及样本特征 2
(一)研究区域概况 2
(二)问卷设计及数据获取 2
二、影响南京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因素 3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愿意程度 3
(二)影响市民化的因素 3
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约因素 5
(一)就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5
(二)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不断完善 5
(三)社会理念尚未完全成熟 5
(四)社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5
四、推进南京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策略 6
(一)建设统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6
(二)加强城镇文化建设,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理念 6
(三)努力创新农村社区社会管理 6
(四)建立多元筹资渠道,提高南京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 6
(五)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市民化的主要阻力 7
(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南京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农村区域发展 陆佳英
引言
国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再次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对各个地区的一个要求,每个地区根据所在区域的特点进行特定的市民化。为使城乡均衡发展,要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农村的基础性服务,以此让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案例,深入南京农村地区调研,采用问卷了解当地农民是否愿意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民转换身份,放弃农村的生活,去到城市开展工作、生活,逐渐融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城市,慢慢成为一名城市居民的这个过程。具体的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脱离乡村的土地和农业生产,来到城市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来满足自己的日常所需。他原本农民的身份、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向城市居民转化,其享有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权利,获得相同的社会服务。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在我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力机制研究,杜鹏、张文娟[1]提出“梯次流动”的理论。从流出地到期望流入地之间会经历中间流入地,经历一个越来越好的生活状态的这种梯次。第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勋彦辉[2]从状态指标、行为指标、态度指标入手,以社会环境、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社会参与等构建了评价体系。朱冬梅[3]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力合一”的动力机制。完善了我们的评价体系。第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张卫、何雨[4]等认为要改革户籍、土地制度,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指导。政府方面要合理招商引资,各级承担一定的资金,并强化政府的管理责任。
一、调研设计及样本特征
本文根据在南京地区的调研结果,对南京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了统计分析,以南京市高淳区和溧水区两个区域作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影响南京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几个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南京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努力寻找适合南京当地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一)研究区域概况
南京地理位置处于中国东部地区,是江苏的省会城市,四季十分分明,有梅雨季节。南边靠近安徽和浙江地区,东部接近上海、苏州,距离入海口共380km。长江穿越南京境域。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物产丰富。
2014年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823.59万人,城镇常住人口670.40万人,2014城镇化率为80.92%,主城已完全城镇化。南京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全国领先,是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高校,具有很大的优势。
南京市已建成的系统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农村公路实现了全覆盖。我市加快了郊区与主城之前的融合,行政公路的通达率为100%。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越来越完善,2014年我市实现低保等救助标准分区域城乡同标,2015年进一步提高了补助标准。每年我市的财政投入都巨大,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另外,南京市围绕建立“主城—副城—新城—新市镇—新社区”新型城镇体系也基本建立。南京市也一直把新市镇、新社区作为了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载体。在2012年就基本实现涉农镇街法定规划全覆盖,2013年着手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和新市镇城市设计。2014年完成新市镇城市设计成果34项,初步明确了739个新社区和2088个规划布点村,新型镇村结构布局体系日益完善,这也为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提供了的强有力支撑。
(二)问卷设计及数据获取
1.问卷设计
问卷包括基本信息采集,家庭情况,教育与职业培训;此外还包括户籍方面、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土地制度等各方面。
2.样本特征
为了研究南京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情况,我们在高淳、溧水两区开展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21份,其中有效问卷216份。问卷的样本特征(1)性别,问卷中男性占总数的68.5%;女性占31.5%。(2)年龄,问卷被调查者年龄偏向于中老年,50岁以上居多。(3)文化程度,受访者的文化程度都偏低,主要是以小学和小学以下为主,占48.6%,初中和高中分别占16.2%和13%。(4)党员,是党员的被调查者占36.6%;(5)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愿望,有53.2%的农户不太愿意成为城里人,仅有10.6%的农户非常愿意成为城里人。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调研设计及样本特征 2
(一)研究区域概况 2
(二)问卷设计及数据获取 2
二、影响南京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因素 3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愿意程度 3
(二)影响市民化的因素 3
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约因素 5
(一)就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5
(二)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不断完善 5
(三)社会理念尚未完全成熟 5
(四)社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5
四、推进南京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策略 6
(一)建设统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6
(二)加强城镇文化建设,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理念 6
(三)努力创新农村社区社会管理 6
(四)建立多元筹资渠道,提高南京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 6
(五)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市民化的主要阻力 7
(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南京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农村区域发展 陆佳英
引言
国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再次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对各个地区的一个要求,每个地区根据所在区域的特点进行特定的市民化。为使城乡均衡发展,要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农村的基础性服务,以此让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案例,深入南京农村地区调研,采用问卷了解当地农民是否愿意市民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民转换身份,放弃农村的生活,去到城市开展工作、生活,逐渐融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城市,慢慢成为一名城市居民的这个过程。具体的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脱离乡村的土地和农业生产,来到城市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来满足自己的日常所需。他原本农民的身份、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向城市居民转化,其享有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权利,获得相同的社会服务。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在我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动力机制研究,杜鹏、张文娟[1]提出“梯次流动”的理论。从流出地到期望流入地之间会经历中间流入地,经历一个越来越好的生活状态的这种梯次。第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勋彦辉[2]从状态指标、行为指标、态度指标入手,以社会环境、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社会参与等构建了评价体系。朱冬梅[3]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力合一”的动力机制。完善了我们的评价体系。第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张卫、何雨[4]等认为要改革户籍、土地制度,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指导。政府方面要合理招商引资,各级承担一定的资金,并强化政府的管理责任。
一、调研设计及样本特征
本文根据在南京地区的调研结果,对南京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了统计分析,以南京市高淳区和溧水区两个区域作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影响南京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几个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南京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努力寻找适合南京当地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一)研究区域概况
南京地理位置处于中国东部地区,是江苏的省会城市,四季十分分明,有梅雨季节。南边靠近安徽和浙江地区,东部接近上海、苏州,距离入海口共380km。长江穿越南京境域。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物产丰富。
2014年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823.59万人,城镇常住人口670.40万人,2014城镇化率为80.92%,主城已完全城镇化。南京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全国领先,是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高校,具有很大的优势。
南京市已建成的系统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前提条件,农村公路实现了全覆盖。我市加快了郊区与主城之前的融合,行政公路的通达率为100%。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越来越完善,2014年我市实现低保等救助标准分区域城乡同标,2015年进一步提高了补助标准。每年我市的财政投入都巨大,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另外,南京市围绕建立“主城—副城—新城—新市镇—新社区”新型城镇体系也基本建立。南京市也一直把新市镇、新社区作为了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载体。在2012年就基本实现涉农镇街法定规划全覆盖,2013年着手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和新市镇城市设计。2014年完成新市镇城市设计成果34项,初步明确了739个新社区和2088个规划布点村,新型镇村结构布局体系日益完善,这也为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提供了的强有力支撑。
(二)问卷设计及数据获取
1.问卷设计
问卷包括基本信息采集,家庭情况,教育与职业培训;此外还包括户籍方面、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土地制度等各方面。
2.样本特征
为了研究南京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情况,我们在高淳、溧水两区开展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21份,其中有效问卷216份。问卷的样本特征(1)性别,问卷中男性占总数的68.5%;女性占31.5%。(2)年龄,问卷被调查者年龄偏向于中老年,50岁以上居多。(3)文化程度,受访者的文化程度都偏低,主要是以小学和小学以下为主,占48.6%,初中和高中分别占16.2%和13%。(4)党员,是党员的被调查者占36.6%;(5)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愿望,有53.2%的农户不太愿意成为城里人,仅有10.6%的农户非常愿意成为城里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