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20200511190353]
摘要: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农作物对土地的适宜程度。其目的是通过农作物对土地的适宜性以及农作物产生的经济效益,评价该土地是否具有开垦的价值。
本文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结合理论与资料分析研究,对宁夏的耕地地后备资源构建了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发现宁夏耕地后备资源的总量高达为105.20万公顷,而其主要集中在中部干旱带,约占总面积的49.42%。经过适宜性评价研究,发现:宁夏中部干旱带最适合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有0.36万公顷,占中部干旱带耕地后备资源的0.7%;中度适合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有45.76万公顷,占中部干旱带耕地后备资源的81.02%;不适合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有5.40万公顷,占中部干旱带耕地后备资源的10.3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宁夏中部干旱带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3
Key words: 3
一、耕地后备资源的发展历史及研究意义 3
(一)国内耕地后备资源的研究发展 3
(二)后备资源开发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4
(三)研究意义与目的 4
1.保证粮食安全 4
2.保护生态安全 5
3.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 5
二、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方法 5
(一)评价原则 5
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5
2.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5
3.统一标准与地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6
(二)评价单元选取 6
(三)适宜性评价方法 6
1.评价因子的选择及权重的确定 6
2.适宜性等级临界值的确定 7
三、宁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7
(一)研究区域的选择 7
(二)数据来源 9
(三)宁夏后备耕地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9
1.评价思路 9
2.评价因子的选择及权重的确定 9
四、结论 10
(一)宁夏中部干旱带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 10
(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分析 11
(五)宁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建议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引言
引言 粮食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要求,而粮食的来源离不开耕地。21世纪是我国也是整个世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化及工业化建设占据了不少耕地,使耕地的数量逐渐减少。然而,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要有一定的耕地保障。这样,就要考察耕地的后备资源。
一、耕地后备资源的发展历史及研究意义
(一)国内耕地后备资源的研究发展
我国耕地的基本国情可以概括为“一多三少”,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1]。尽管我国耕地面积基数较其他国家大,然而人均耕地面积却仅仅只了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在我们国家,耕地面积在各个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在东北、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相对较多,每个人的平均面积约大于0.13公顷。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差,耕地效率比较低。而江南一些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很好,而生产条件也相对较好的,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而这种土地潜地正在逐渐的被转化为建设用地。仅1997年到2000年3年时间各种原因占用耕地344万公顷。由此可见,社会的快速发展,耕地总量的大幅度减少不可避免。开发新的土地资源,能够补充经济发展造成的耕地减少,使其达到一定的平衡。并且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已经成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策略,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对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价研究,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始于改革开放后在全国开展的两次土地资源调查。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开始于1984年,结束于1996年[2]。这是我国当时最全面的一次对土地的调查,这次调查清楚地反应的我国土地的基本情况,包括耕地后备资源的情况。同时也出版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全面详细的中国土地资源详查成果[3]。在我们国家,每个人平均所占的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经过经济社会的快速运转,耕地面积逐渐被占用而减少,为了实现耕地总量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国家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策略[4]。随着科技的发展,“3S”,计算机及航空航天等技术也逐渐成熟起来,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又进行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正式开始,经历了两年零五个月的调查,于2009年12月底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逐级汇总[3]。两次调查有很大的不同,第二次调查更加完善。2014年,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了的《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13号),要求,在二次调查成果基础上,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5]。近几年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主要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宏观评价逐步转向定量化指标。我国将开展的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上[5]。
(二)后备资源开发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而农业离不开耕地,耕地国家稳定发展的基本要素。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需求,必须确保有足够的有质量的耕地。《土地管理法》第33条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即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6]。为了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国家按照“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保证耕地总量的平衡[7]。但是并不是任何土地都适合开发。开发新的耕地一方面要考虑耕地的自然条件是否适合植物的生长,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土地的投入与产出是否能给农民带来一定的收益。要合理的开发新土地,耕地后备资源的适宜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评价将会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三)研究意义与目的
1.研究意义
1.1保证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不仅依赖于粮食的营养成分,还依赖于粮食的总量,粮食的总量依赖于耕地的总量。现有的耕地总量下,我国仅仅用了世界耕地的百分之七,却要满足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的粮食,这已经创造了农业上的奇迹。但这一切都基于这百分之七的耕地,如果耕地继续快速的转化为建设用地,而不去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我国迟早会遇到粮食短缺这一难题。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使耕地总量保持不变是最基本的途径。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影响耕地后备资源质量的自然因素和土地利用方式等经济社会因素的综合鉴定[8],将耕地后备资源按评价体系对其开发为耕地的适宜程度划分为若干级别,以揭示其作为耕地开发的适宜性大小[9]。
1.2保护生态安全
耕地“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实施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耕地的总量足以供应人们的需求。根据200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2002年全国补充耕地面积共计26.1×104公顷[10],其中开发补充17.3×104公顷,占补充耕地的66.4%。经过长期的开垦土地,在解决了温饱的同时,一些负面的影响也开始慢慢出现,比如由于过渡开垦而导致的水土流失等,严重威胁到了生态环境。因此,适宜性评价综合考虑到了生态安全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这不仅单方面的重视耕地的自然适宜性同时也重视经济适宜性和生态适宜性。这样,不仅能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又能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做到真正的可持续性发展。
1.3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
在市场经济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是衡量耕地是否具有开发价值的重要因素[11]。如果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成本大于后期农作物的收益时,则此将此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进行利用,会产生一定的亏损,从经济学方面看,这样的耕地不适宜开发;如果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成本小于后期农作物的收益时,则将此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利用,会产生一定的盈利,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从经济学方面看,这样的耕地适宜开发。在进行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中,对耕地进行成本收益核算,估算出一片土地开发的价值,为人们提供开发的依据,从而可以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从而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现实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1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