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空心化”对农村土地利用的影响
农村人口空心化”对农村土地利用的影响[20200511190721]
摘要: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显著特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使农村的人口空心化现象愈加严重,而农村劳动力的外流,造成农村逐渐呈现“空心化”的状态。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三留人口”比例过大,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等问题。此外,耕抛荒,宅基地废弃,农业生产面临挑战。因此研究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产生原因、对农村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对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空心化”,产生本源,土地利用,治理对策
目录
农村人口“空心化”对农村土地利用的影响
——以苏北N个农村地区为例
引言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城市、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致使农业与乡村发展积累沉重,城乡差距持续拉大,“三农”问题不断加剧。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大量空心村的涌现,成为我国当前农村发展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中年最普遍、最直接的表象,农村空心化已是我国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21世纪初,学者在对人口外流、乡村凋敝的现象展开研究时将“空心化”这一概念引入中国。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提出,引发了学术界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广泛关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抛荒弃耕现象日益严重。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74亿人,比上年增长501万人,同比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1.68亿人,增长1.3%,80后、90后农民工已经占到农民工的70%以上。目前,全国各地都出现大量“空心村”,程度不一,对农村宅基地及农业用地的利用及综合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如何消除人口空心化对农村土地利用的不良影响,快速有序推进整治工作,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其实也为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农业的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等创造了条件。因此,本文以“推—拉”理论和人口流动理论等为依据,基于对苏北农村的实证研究,结合江苏省的宏观整体状况,分析农村人口“空心化”产生的原因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为解决“空心化”和农村土地利用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同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虽然到目前为止,学界从多学科多角度对“空心化”展开研究,内容广泛,成果丰富,但从农村土地利用角度研究比较分散,成果不显著,诸多问题仍未找到有效路径进行破解:?乡村人才精英的流失: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力量,精英人才的外流直接导致了农村生产发展优势劳动力缺乏,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 [1];?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大量持续流向工业、建筑业、餐饮业等二、三产业,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进而导致了耕地的闲置 [2];?科技推广和传承出现断档甚至真空,其一是农民对科技的接受能力有限,其二是对科技推广网络的不健全,有的出现一人多职现象,其三是人力不足,农村人口外流后留下来的都是老弱妇孺,没有对科技的学习能力;④村庄土地闲置浪费:首先,农村劳动力减少致使耕地被大量抛荒,严重浪费了农业资源; 其次,农民创收后回村建新宅多向村外发展,在相关制度和管理不够完善的情形下,宅基地粗放利用日益严重[3]⑤基层社会的权威或治理真空,在农村没有完善的治理制度,农民也缺少对规范制度的认知,导致农村社会治理缺陷的产生[4]。以上问题都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主体,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要以农村的现代化作为支撑点和归宿点[5]。鉴于此,本文将着重对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形成原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治理对策进行着重的阐述分析,以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对农村土地利用的负面影响,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是在之前对人口空心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苏北的多个农村地区进行调查,主要了解分析农村人口空心化和土地利用的现状、产生的现实困顿以及当地在治理过程中的现实做法,并以此为依据,找出农村人口空心化和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的破解路径,具体的主要内容有:
1.农村人口空心化现状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调查包括人口外流情况,剩余人口比例(老弱和青壮年比例),对农村土地利用程度的影响等情况,来反应以苏北地区为例地区人口空心化现状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影响。
2.人口空心化对土地利用带来的现实影响
在实证研究中,在大量阅读文献、之前进行过的人口空心化相关方面研究以及对样本地区初步调查的基础上,主要从人口外流程度,农业用地利用情况和宅基地利用情况等角度调查分析农村人口空心化给农村社会的现实发展带来的困顿。
3.治理对策和建议
针对研究地区的人口空心化产生机制、弊端,根据当地比较成功的做法,并结合国外一些农村先进的治理经验以及国家相应的各项方针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对农村土地利用带来的影响,并在研究中了解农民对这一建议的认知度和支持率,为问题的治理提供相应的理论和现实经验的支撑。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最初的研究方法,本方法研究参考了国内外关于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相关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问题,农村土地利用等相关文献,了解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总结研究方法,进而分析目前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整个研究的开展提供更切合实际理论技术支持,为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方法采用实证调查,在参考了大量文献和对样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地区调查的基础上,并结合之前的研究,设计相应的问卷,以苏北N个农村地区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定量反应人口空心化现状,土地利用现状等问题。为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3.访谈法
在上述研究方法之外还结合了访谈法。因为问卷调查具有局限性,访谈法刚好可以完善问卷的不足,并且可以了解到个体对于问题的更多看法和建议。访谈法对于整个数据的补充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4.个案分析法
通过个案分析法对样本地区问题的治理结果取得较好进展的地区进行个案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和及其可行性等,对人口空心化的更多方面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提供了现实路径和更为长远的选择。
三、数据来源和样本地区概况
(一)样本来源
苏北(江苏北部地区的简称)是中国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苏北地势以平原为主,拥有广袤的苏北平原 ,辖江临海,扼淮控湖,苏北虽然位于经济发展迅速的江苏省,但是经济发展却相对苏南落后很多。江苏省苏北地区包括五个地级市,经过调查发现,盐城地区由于处于沿海地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农村外出人口相对较少,经综合考虑研究后选取苏北地区四个地级市的部分农村,分别是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徐州市。
研究中每个地级市原则上选取两县(区),每县(区)选择4村,共选取32村。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问卷调查的研究,每村发放问卷30-35份,共发放970多份,有效回收共822份,问卷回收率为87%。
(二)样本地区情况概括
四、空心化的产生原因和相应理论框架
(一)理论研究框架
3.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为了更为直观的反映江苏城乡发展情况,让我们来看一下1980-2011年江苏城乡收入差距图(图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92年以后江苏城乡差距开始逐渐加大,到2011年城市发展已经是农村的两倍多,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摘要: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显著特征。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使农村的人口空心化现象愈加严重,而农村劳动力的外流,造成农村逐渐呈现“空心化”的状态。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三留人口”比例过大,农村人力资本流失等问题。此外,耕抛荒,宅基地废弃,农业生产面临挑战。因此研究农村人口“空心化”的产生原因、对农村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对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空心化”,产生本源,土地利用,治理对策
目录
农村人口“空心化”对农村土地利用的影响
——以苏北N个农村地区为例
引言
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城市、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致使农业与乡村发展积累沉重,城乡差距持续拉大,“三农”问题不断加剧。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大量空心村的涌现,成为我国当前农村发展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中年最普遍、最直接的表象,农村空心化已是我国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21世纪初,学者在对人口外流、乡村凋敝的现象展开研究时将“空心化”这一概念引入中国。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提出,引发了学术界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广泛关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抛荒弃耕现象日益严重。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74亿人,比上年增长501万人,同比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1.68亿人,增长1.3%,80后、90后农民工已经占到农民工的70%以上。目前,全国各地都出现大量“空心村”,程度不一,对农村宅基地及农业用地的利用及综合发展带来严重阻碍,如何消除人口空心化对农村土地利用的不良影响,快速有序推进整治工作,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其实也为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农业的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等创造了条件。因此,本文以“推—拉”理论和人口流动理论等为依据,基于对苏北农村的实证研究,结合江苏省的宏观整体状况,分析农村人口“空心化”产生的原因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为解决“空心化”和农村土地利用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同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虽然到目前为止,学界从多学科多角度对“空心化”展开研究,内容广泛,成果丰富,但从农村土地利用角度研究比较分散,成果不显著,诸多问题仍未找到有效路径进行破解:?乡村人才精英的流失: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力量,精英人才的外流直接导致了农村生产发展优势劳动力缺乏,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 [1];?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大量持续流向工业、建筑业、餐饮业等二、三产业,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进而导致了耕地的闲置 [2];?科技推广和传承出现断档甚至真空,其一是农民对科技的接受能力有限,其二是对科技推广网络的不健全,有的出现一人多职现象,其三是人力不足,农村人口外流后留下来的都是老弱妇孺,没有对科技的学习能力;④村庄土地闲置浪费:首先,农村劳动力减少致使耕地被大量抛荒,严重浪费了农业资源; 其次,农民创收后回村建新宅多向村外发展,在相关制度和管理不够完善的情形下,宅基地粗放利用日益严重[3]⑤基层社会的权威或治理真空,在农村没有完善的治理制度,农民也缺少对规范制度的认知,导致农村社会治理缺陷的产生[4]。以上问题都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主体,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要以农村的现代化作为支撑点和归宿点[5]。鉴于此,本文将着重对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形成原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治理对策进行着重的阐述分析,以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对农村土地利用的负面影响,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是在之前对人口空心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苏北的多个农村地区进行调查,主要了解分析农村人口空心化和土地利用的现状、产生的现实困顿以及当地在治理过程中的现实做法,并以此为依据,找出农村人口空心化和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的破解路径,具体的主要内容有:
1.农村人口空心化现状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调查包括人口外流情况,剩余人口比例(老弱和青壮年比例),对农村土地利用程度的影响等情况,来反应以苏北地区为例地区人口空心化现状对土地利用程度的影响。
2.人口空心化对土地利用带来的现实影响
在实证研究中,在大量阅读文献、之前进行过的人口空心化相关方面研究以及对样本地区初步调查的基础上,主要从人口外流程度,农业用地利用情况和宅基地利用情况等角度调查分析农村人口空心化给农村社会的现实发展带来的困顿。
3.治理对策和建议
针对研究地区的人口空心化产生机制、弊端,根据当地比较成功的做法,并结合国外一些农村先进的治理经验以及国家相应的各项方针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空心化对农村土地利用带来的影响,并在研究中了解农民对这一建议的认知度和支持率,为问题的治理提供相应的理论和现实经验的支撑。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最初的研究方法,本方法研究参考了国内外关于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相关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问题,农村土地利用等相关文献,了解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总结研究方法,进而分析目前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整个研究的开展提供更切合实际理论技术支持,为相关学习奠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方法采用实证调查,在参考了大量文献和对样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地区调查的基础上,并结合之前的研究,设计相应的问卷,以苏北N个农村地区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定量反应人口空心化现状,土地利用现状等问题。为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3.访谈法
在上述研究方法之外还结合了访谈法。因为问卷调查具有局限性,访谈法刚好可以完善问卷的不足,并且可以了解到个体对于问题的更多看法和建议。访谈法对于整个数据的补充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4.个案分析法
通过个案分析法对样本地区问题的治理结果取得较好进展的地区进行个案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和及其可行性等,对人口空心化的更多方面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提供了现实路径和更为长远的选择。
三、数据来源和样本地区概况
(一)样本来源
苏北(江苏北部地区的简称)是中国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苏北地势以平原
研究中每个地级市原则上选取两县(区),每县(区)选择4村,共选取32村。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问卷调查的研究,每村发放问卷30-35份,共发放970多份,有效回收共822份,问卷回收率为87%。
(二)样本地区情况概括
四、空心化的产生原因和相应理论框架
(一)理论研究框架
3.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为了更为直观的反映江苏城乡发展情况,让我们来看一下1980-2011年江苏城乡收入差距图(图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92年以后江苏城乡差距开始逐渐加大,到2011年城市发展已经是农村的两倍多,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