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模式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救助站为例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模式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救助站为例 [20200511192123]
摘要:我国正在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不管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还是资源分配不均,都十分容易造成流浪乞讨现象,从而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在对南京市江宁区救助站进行访谈的基础上,了解了南京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现状,分析了救助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结合了国外社会救助的经验,提出了以救助对象为出发点的分类救助模式,并进行了相应的实现路径探索。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关键字:流浪乞讨人员;贫困;分类救助;社会力量;救助模式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引言1
一、南京市江宁区救助站单一救助实施现状及特点2
(一)江宁区救助站单一救助实施现状2
(二)江宁区救助站单一救助特点3
二、江宁区流浪乞讨人员单一救助模式的问题3
(一)缺乏流浪者身份甄别机制3
(二)救助内容单一3
(三)社会组织参与度较低4
(四)对受助者缺乏后续跟踪4
(五)资金来源单一4
(七)相关部门衔接不流畅4
三、流浪乞讨人员分类救助模式探索5
(一)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简单分类5
(二)分类救助模式探索5
1.一般流浪乞讨人员5
(1)生活保障救助5
(2)就业救助6
2.特殊流浪乞讨人员6
(1)未成年流浪群体6
(2)老年流浪群体7
(3)精神病流浪群体7
(4)残疾人流浪群体8
四、分类救助模式实现路径探索8
(一)完善流浪者救助档案,建设档案信息网络8
(二)健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8
(三)降低社会组织准入标准8
五、总结8
致谢8
参考文献9
附录:访谈提纲11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模式研究
——以南京市江宁区救助站为例
引言
引言
1978年,改革开放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做法必然会扩大贫富差距。技术的发展使很多农民从土地上获得解放,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了大量农民工的涌入,然而当城市趋于饱和,企业没有多余的岗位可以提供,其中便有不少人成为无业、无居、无产的流动人口,同时落后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短缺的社会资源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无法维持基本生活,只能流浪乞讨,从而难免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流浪乞讨现象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舒适环境的营造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要想塑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必须对流浪乞讨现象给予更多的重视,着力从根本上解决流浪问题,才能促进城市的和谐有序发展。
2003年8月1日,由于孙志刚事件,我国重新审视了以往的收容遣送办法并制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这一次的大进步标志着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由原来的救助管理向救助服务发展,是向人性化救助迈出的重要一步。从救助对象、救助方式、救助内容、救助期限等方面对新旧管理办法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新的管理办法使救助成为了一种开放式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身的自由,表现出对受助人员的尊重以及对其基本的权利的保护,同时,对救助期限的改变可以在让更多人享受被救助的权利的基础上,降低部分流浪人员对乞讨为生的依赖。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乞讨职业化、受助者回流、乞讨人员不愿受助等情况层出不穷,流浪乞讨现象非但没有得到治理,反而人数处于不断增长中,尤其是近几年,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不断增长,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
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不仅可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也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对此,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对这个群体的管理涉及民政等诸多政府部门,因此,这一群体的救助要求政府、社会和个人提供全面的服务。流浪乞讨现象会对社会安定、城市形象造成严重损害。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的重要性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突显,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本文将针对南京市当下流浪乞讨问题的实际现状,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模式和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切合实际的分析,提出适合南京市运用的的救助模式,从而对南京市流浪乞讨问题的治理措施进行改进,希望可以促进南京市的城市建设。
前人关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研究很多,但是立足于救助对象分类的研究较少。且本次研究从南京市江宁区救助站的实际工作开展出发,以实际工作分析理论制度,有利于发现制度设计中的问题与缺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 南京市江宁区救助站单一救助实施现状及特点
(一)江宁区救助站单一救助实施现状
南京市江宁区救助站2003年10月10日正式挂牌,最初的时候,江宁区救助站只在上坊镇敬老院里有10间房,救助能力十分有限,因此,2006年开始使用了新的救助站。现在的南京市江宁区救助站占地10.04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了80%。站内基础设施齐全,包含了接待大厅、库房、安检室、活动室、阅览室、电脑房、会议室、食堂等一系列生活辅助设施,具有床位60张,其中有12张床位是未成年流浪者床位,可以容纳近100位流浪者。在流浪乞讨人员临时居住的房间里还配套了相应的电视、空调、卫生间、太阳能热水器等一系列生活设施,可以满足受助者的生活以及娱乐需求。站内工作人员共有6人,定期会组织去栖霞区救助站进行观摩学习。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南京市江宁区救助站与公安、卫生、教育、市容、街道、财政、妇联、团委等组织有密切的合作与联系,并建立了定期的联系会议,进行资源共享,但是社会公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益组织在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中的参与度相对比较低。
根据南京市江宁区救助站负责人介绍,南京市江宁区救助站遵循“受助自愿、救助无偿”的原则开展工作。流浪者通过公安护送、热心市民提供信息、主动上门求助等方式来到救助站,在特殊天气,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也会主动上街巡查,对不愿意到救助站受助的流浪者提供更多的帮助。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中,救助站主要负责联系公安,确认被救助者原籍,为其购买车票助其返乡,对于特殊的被救助者,如未成年流浪乞讨人员、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乞讨者、老人,则送往南京市救助管理站进行救助,对于无法确认原籍的流浪者,则由南京市救助管理站为其安排长期寄养点,进行长期救助,并将其资料交由江西省救助平台对社会进行公布。按照《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被救助人在站内停留时间一般在10天以内,如有特殊情况可申请延期。救助站的年救助人次约在400左右,除了对暂时陷入困难的成年正常人实施救助帮助返乡外,对精神病人、未成年人实施保护性救助。
在这次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现今南京市江宁区救助站所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大多来自于安徽、云南、贵州等欠发达城市与地区,呈现出数量扩大化、年龄年轻化、身份职业化的特征,包括孤、寡、老、弱、病、残、傻、未成年人、妇女等,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外出进城打工的青年,由于没找到工作,无法维持基本生活,因此只能选择在街头流浪。
同时,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跑站、骗取救助等情况也时有发生。例如,去年有一名来自贵州的女性,每隔几个月都会来到江宁区救助站寻求帮助,声称自己的钱财丢失了,无法回家,几次之后,工作人员发现这个女性存在骗取救助的现象,于是拒绝了她的救助请求并进行了调查,发现这名女性来到南京市是为了打工,并且其男友也在南京,她在得知救助站可以寻求帮助后,便心生邪念,来救助站骗取救助费用。
流浪乞讨人员的种种行为会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造成一定不良影响。比如由于流浪乞讨人员的个人卫生情况较差,必然会对市容造成不好的影响;流浪乞讨人员聚集的地方会对公共资源造成极大地压力,容易造成公共安全隐患;有些流浪乞讨人员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而进行自残,他们的变相抢劫等行为会严重破坏公共秩序;而流浪乞讨人员其本身的存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城市形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2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