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应用文研究
刘禹锡应用文研究[20200107193941]
应用文是刘禹锡一生仕途的直接体现,是深入了解刘禹锡思想的重要资料,鉴于目前学界对它研究比较薄弱。本论文是在读刘禹锡全集并对其一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对他的应用文稍做论述,从而对刘禹锡的应用文内容以及特点有深入的认识。 本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刘禹锡的一生为官、应用文写作信息及其状况概述、并对刘禹锡应用文分类;第二部分着重解读刘禹锡的应用文作品,着重对应用文内容所表达思想进行解读,分析各种应用文所表达的思想、论述的观点;第三部分对刘禹锡应用文的特点进行深度剖析,其主要特点为内容务实,语言简洁、内容客观,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思维严谨,逻辑缜密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刘禹锡应用文作品解读
目录
1引言 1
2刘禹锡应用文概述及分类 1
2.1刘禹锡应用文写作概述 1
2.2刘禹锡应用文分类 3
2.2.1 公务类应用文 3
2.2.2日常类应用文 4
3刘禹锡应用文解读 4
3.1公务应用文解读解读 5
3.2日常类应用文解读 6
3.2.1 政治思想 6
3.2.2哲学思想 6
3.2.3宗教思想 8
4刘禹锡应用文的特点 9
4.1语言简洁性 9
4.2行文工丽,善于用典 10
4.3以事实为论的论述方法 10
4.4思维严谨,逻辑缜密 11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1引言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革新家、哲学家和杰出文学家。作为一位热心于政治革新的政府官员,除了文学创作之外,他还写了很多实用文章。学术界对他的生平以及他的诗歌、哲学思想、文学思想和作品版本整理等研究比较多,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对其应用文的研究还缺乏。本文试图以刘禹锡的应用文为研究对象,希望要解决的问题有:在他的作品中,哪些是应用文?何分类?他的应用文有什么特点?反应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研究他的应用文有哪些价值?等等。
2刘禹锡应用文概述及分类
2.1刘禹锡应用文写作概述
刘禹锡,字梦得,出生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死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祖居洛阳,他自命为中山靖王的后代。刘禹锡一生的做官情况如下: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不久顺利考上了博学宏词科和吏部取士科,其后,他就任太子校书。 贞元十六年(800),他在给杜佑徐泗濠节度使和淮南节度使幕中担任掌书记,不久之后就任京兆渭南主簿、监察御史和监祭使。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和王叔文、韩愈等人策划了“永贞革新”,当年八月 革新就失败了,被贬为朗州司马。唐宪宗元和九年冬天(815), 刘禹锡才被调回到京城长安, 但在不久之后又被贬为连州刺史。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任夔州刺史, 长庆四年(825)任和州刺史。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任主客郎中、分司东都,随后入京任主客郎中、兼集贤直学士, 大和三年转任礼部郎中, 仍然兼任集贤学士。大和五年冬天(832),刘禹锡相继任苏州刺史、汝州刺史、同州刺史。 文宗开成元年(836 )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842)七月 在洛阳病逝。
刘禹锡一生过得非常不顺,他一生屡遭贬黜,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地方上为官都一心为国家,正因为这样,他除了在任职上写的应用文以外还作了不少关于国计民生的日常应用文。表、状、书、启、记、论、碑文等构成了其应用文的主体。在这些应用文中,大多数都是在他被贬以后所作,被贬以前,都是代人写表和状,重新被任用后,基本上都是写的日常应用文,然而他的大多数应用文都关系到政治、哲学,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哲学家。
他的经历及其所在时期所写的应用文如下:[7]
时间 经历 官职 应用文作品
贞元十七年(801) 政治革新时期 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代杜佑撰表21篇、状2篇
贞元十八年(802) 京兆府渭南县主簿 代京兆尹韦夏卿撰表1篇、状2篇
贞元十九年(803) 渭南县主薄 代杜佑撰表3篇、状1篇,代京兆尹李实撰表2篇、状1篇,代东都留守韦夏卿撰表4篇、状3篇。、代御史中丞李位撰表2篇
贞元二十年(804) 监察御史 代御史中丞武元衡撰表6篇
永贞元年-元和十年(805-815) 政治贬黜时期 朗州司马 代杜佑撰表1篇、《上杜司徒书》、《复荆门县记》、《辩易九六论》、《董氏武陵集纪》等
元和十一年-元和十五年(815-820) 连州刺史 谢武元衡、张弘靖启、《连州刺史厅壁记》、表5篇、《贺门下裴相公(度)启》、《与刑部韩侍郎(愈)书》、大鉴禅师碑等
长庆元年-长庆三年(821-824) 夔州刺史 《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表10篇、《夔州刺史厅壁记》、《夔州始兴寺移铁象记》、《奏记丞相府论学事》等
宝历元年-宝历二年(825-826) 和州刺史 《贺改元赦表》、《和州刺史厅壁记》、《祭韩吏部(愈)文》
大和元年-大和五年(827-831) 召回朝廷 主客郎中部郎中、集贤殿学士 《沛州刺史厅壁记》、《管城新驿记》王涯先庙碑、令狐楚家庙碑、代裴度撰表4篇、状1篇。
大和六年-大和八年(832-834) 政治贬黜时期 苏州刺史 《澈上人文集纪》、表6篇、状3篇
大和八年-大和九年(834-835) 汝州刺史 汝州谢上表、状3篇
大和九年-开成元年(835-836) 同州刺史 表8篇、状5篇
开成二年-会昌二年(837-842) 召回朝廷 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韦处厚集纪薛春、王质神道碑令狐楚集纪、崔倕神道碑
2.2刘禹锡应用文分类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了《刘禹锡全集》,是将《刘禹锡集笺证》中的校注笺证及书后附录删去而编成的,这本书收录了刘禹锡的所有作品,是一本值得信赖的刘禹锡诗文合集。
通过对《刘禹锡全集》的研究,我们能够掌握刘禹锡所作应用文状况如下:碑文17篇,论16篇,记15篇,书11篇,表78篇,状22篇,启12篇,集记8篇,杂著23篇,墓志祭文11篇,应用文一共有213篇,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应用文主要有碑文、论、记、书、表、状、启、集记、杂著和墓志祭文十种文体。我们可以把他的这十种应用文文体划分为公务类应用文、日常类应用文两部分。
2.2.1 公务类应用文
刘禹锡的公务类应用文,大多数都是在被贬之后所撰,包括表、状、启等。
表 :汉代时期就有了“表”这类应用文文类。《文心雕龙?章表》:“汉定礼仪,则有四品: 一日章, 二日奏, 三日表, 四日议。 章以谢恩, 奏以按劾, 表以陈请, 议以执异。”[1]由此可了解,“表”用来陈述请示事项。到唐代,“表”的功能有了一些变化,它取代了“章” 而有了谢恩的功能。刘禹锡的谢表就有37篇,贺表有23篇,其余的为陈述请示表。
状:“状”主要是行状,属于上行文,主要是用于臣下上奏朝廷的,而在地方官府,也有用“状”向上级长官报告情况的。[3]他的举状有8篇,代状有8篇,其他为谢、贺状。
启:是由晋代大臣给统治者的上行文之一,经过了长时间的变化,到了唐以后渐渐的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述政务的上奏文种。[2]在刘禹锡的应用文中,启是最少的,仅仅有12篇。
应用文是刘禹锡一生仕途的直接体现,是深入了解刘禹锡思想的重要资料,鉴于目前学界对它研究比较薄弱。本论文是在读刘禹锡全集并对其一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对他的应用文稍做论述,从而对刘禹锡的应用文内容以及特点有深入的认识。 本文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刘禹锡的一生为官、应用文写作信息及其状况概述、并对刘禹锡应用文分类;第二部分着重解读刘禹锡的应用文作品,着重对应用文内容所表达思想进行解读,分析各种应用文所表达的思想、论述的观点;第三部分对刘禹锡应用文的特点进行深度剖析,其主要特点为内容务实,语言简洁、内容客观,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思维严谨,逻辑缜密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刘禹锡应用文作品解读
目录
1引言 1
2刘禹锡应用文概述及分类 1
2.1刘禹锡应用文写作概述 1
2.2刘禹锡应用文分类 3
2.2.1 公务类应用文 3
2.2.2日常类应用文 4
3刘禹锡应用文解读 4
3.1公务应用文解读解读 5
3.2日常类应用文解读 6
3.2.1 政治思想 6
3.2.2哲学思想 6
3.2.3宗教思想 8
4刘禹锡应用文的特点 9
4.1语言简洁性 9
4.2行文工丽,善于用典 10
4.3以事实为论的论述方法 10
4.4思维严谨,逻辑缜密 11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5
1引言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革新家、哲学家和杰出文学家。作为一位热心于政治革新的政府官员,除了文学创作之外,他还写了很多实用文章。学术界对他的生平以及他的诗歌、哲学思想、文学思想和作品版本整理等研究比较多,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对其应用文的研究还缺乏。本文试图以刘禹锡的应用文为研究对象,希望要解决的问题有:在他的作品中,哪些是应用文?何分类?他的应用文有什么特点?反应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研究他的应用文有哪些价值?等等。
2刘禹锡应用文概述及分类
2.1刘禹锡应用文写作概述
刘禹锡,字梦得,出生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死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祖居洛阳,他自命为中山靖王的后代。刘禹锡一生的做官情况如下: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不久顺利考上了博学宏词科和吏部取士科,其后,他就任太子校书。 贞元十六年(800),他在给杜佑徐泗濠节度使和淮南节度使幕中担任掌书记,不久之后就任京兆渭南主簿、监察御史和监祭使。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和王叔文、韩愈等人策划了“永贞革新”,当年八月 革新就失败了,被贬为朗州司马。唐宪宗元和九年冬天(815), 刘禹锡才被调回到京城长安, 但在不久之后又被贬为连州刺史。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任夔州刺史, 长庆四年(825)任和州刺史。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任主客郎中、分司东都,随后入京任主客郎中、兼集贤直学士, 大和三年转任礼部郎中, 仍然兼任集贤学士。大和五年冬天(832),刘禹锡相继任苏州刺史、汝州刺史、同州刺史。 文宗开成元年(836 )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842)七月 在洛阳病逝。
刘禹锡一生过得非常不顺,他一生屡遭贬黜,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地方上为官都一心为国家,正因为这样,他除了在任职上写的应用文以外还作了不少关于国计民生的日常应用文。表、状、书、启、记、论、碑文等构成了其应用文的主体。在这些应用文中,大多数都是在他被贬以后所作,被贬以前,都是代人写表和状,重新被任用后,基本上都是写的日常应用文,然而他的大多数应用文都关系到政治、哲学,从而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哲学家。
他的经历及其所在时期所写的应用文如下:[7]
时间 经历 官职 应用文作品
贞元十七年(801) 政治革新时期 淮南节度使掌书记 代杜佑撰表21篇、状2篇
贞元十八年(802) 京兆府渭南县主簿 代京兆尹韦夏卿撰表1篇、状2篇
贞元十九年(803) 渭南县主薄 代杜佑撰表3篇、状1篇,代京兆尹李实撰表2篇、状1篇,代东都留守韦夏卿撰表4篇、状3篇。、代御史中丞李位撰表2篇
贞元二十年(804) 监察御史 代御史中丞武元衡撰表6篇
永贞元年-元和十年(805-815) 政治贬黜时期 朗州司马 代杜佑撰表1篇、《上杜司徒书》、《复荆门县记》、《辩易九六论》、《董氏武陵集纪》等
元和十一年-元和十五年(815-820) 连州刺史 谢武元衡、张弘靖启、《连州刺史厅壁记》、表5篇、《贺门下裴相公(度)启》、《与刑部韩侍郎(愈)书》、大鉴禅师碑等
长庆元年-长庆三年(821-824) 夔州刺史 《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纪》、表10篇、《夔州刺史厅壁记》、《夔州始兴寺移铁象记》、《奏记丞相府论学事》等
宝历元年-宝历二年(825-826) 和州刺史 《贺改元赦表》、《和州刺史厅壁记》、《祭韩吏部(愈)文》
大和元年-大和五年(827-831) 召回朝廷 主客郎中部郎中、集贤殿学士 《沛州刺史厅壁记》、《管城新驿记》王涯先庙碑、令狐楚家庙碑、代裴度撰表4篇、状1篇。
大和六年-大和八年(832-834) 政治贬黜时期 苏州刺史 《澈上人文集纪》、表6篇、状3篇
大和八年-大和九年(834-835) 汝州刺史 汝州谢上表、状3篇
大和九年-开成元年(835-836) 同州刺史 表8篇、状5篇
开成二年-会昌二年(837-842) 召回朝廷 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韦处厚集纪薛春、王质神道碑令狐楚集纪、崔倕神道碑
2.2刘禹锡应用文分类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了《刘禹锡全集》,是将《刘禹锡集笺证》中的校注笺证及书后附录删去而编成的,这本书收录了刘禹锡的所有作品,是一本值得信赖的刘禹锡诗文合集。
通过对《刘禹锡全集》的研究,我们能够掌握刘禹锡所作应用文状况如下:碑文17篇,论16篇,记15篇,书11篇,表78篇,状22篇,启12篇,集记8篇,杂著23篇,墓志祭文11篇,应用文一共有213篇,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应用文主要有碑文、论、记、书、表、状、启、集记、杂著和墓志祭文十种文体。我们可以把他的这十种应用文文体划分为公务类应用文、日常类应用文两部分。
2.2.1 公务类应用文
刘禹锡的公务类应用文,大多数都是在被贬之后所撰,包括表、状、启等。
表 :汉代时期就有了“表”这类应用文文类。《文心雕龙?章表》:“汉定礼仪,则有四品: 一日章, 二日奏, 三日表, 四日议。 章以谢恩, 奏以按劾, 表以陈请, 议以执异。”[1]由此可了解,“表”用来陈述请示事项。到唐代,“表”的功能有了一些变化,它取代了“章” 而有了谢恩的功能。刘禹锡的谢表就有37篇,贺表有23篇,其余的为陈述请示表。
状:“状”主要是行状,属于上行文,主要是用于臣下上奏朝廷的,而在地方官府,也有用“状”向上级长官报告情况的。[3]他的举状有8篇,代状有8篇,其他为谢、贺状。
启:是由晋代大臣给统治者的上行文之一,经过了长时间的变化,到了唐以后渐渐的定型为对皇太子、诸王陈述政务的上奏文种。[2]在刘禹锡的应用文中,启是最少的,仅仅有12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