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中的微博问政研究

摘 要摘 要本文以南京为例,通过考察微博在环境治理运用,探讨微博问政的一般规律。微博在环境治理中具有积极的影响:既为公民监督政府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途径,也是政府进行相关事情预警的平台;既是政府进行环境治理过程中,搜集环境信息、集思广益的一个新的渠道,也是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献计献策的重要途径。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政府方面,存在更新微博不及时,导致信息传达不到位、报喜不报忧、与公民的互动不够以及态度不端正等问题;社会方面,存在微博博主无法真正代表多数公民、微博围观中的情绪宣泄扰乱了微博的正常秩序、网络推手与网络水军绑架民意、网络民粹主义以及监管不力等问题。利用微博开展环境治理应遵循公开透明、及时沟通、实事求是、法治与理性等五大原则。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网络秩序,完善微博的更新制度、有效的反馈机制,从而赋予微博问政以活力,提升政府人员整体素质并培养新一批网络政务人才,完善微博舆情监测体系建设并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将微博纳入公共危机的预警和管理中,还要将微博问政的成效纳入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公众要遵守网络基本秩序,不轻易相信或散播虚假信息,加强自身道德自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以推动微博问政不断走向成熟。关键词:环境治理;微博问政;南京 目 录
0引言 1
1微博问政的含义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2
1.1微博问政的含义 2
1.2微博问政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2
2微博问政在南京环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及存在问题 4
2.1微博问政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4
2.2微博问政在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5
2.2.1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5
2.2.2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6
3有效利用微博开展环境治理 7
3.1利用微博开展环境治理的原则 7
3.1.1公开透明的原则 7
3.1.2及时沟通的原则 8
3.1.3实事求是的原则 8
3.1.4法治的原则 9
3.1.5理性的原则 9
3.2不同主体共同参与 9
3.2.1政府方面 9
3.2.2公民方面 11
4 结语:走向成熟的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利用微博开展环境治理的原则 7
3.1.1公开透明的原则 7
3.1.2及时沟通的原则 8
3.1.3实事求是的原则 8
3.1.4法治的原则 9
3.1.5理性的原则 9
3.2不同主体共同参与 9
3.2.1政府方面 9
3.2.2公民方面 11
4 结语:走向成熟的微博问政 12
4.1公众的转变 12
4.2政府的转变 13
5 结论 16
6 致谢 17
7 参考文献 18
环境治理中的微博问政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0引言
2009年底,新华社刊发一篇题目为《“网络问政”在中国渐成新趋势》的评论稿;2010年1月25日,安徽省省长王三运明确提出,要“支持鼓励网络问政”;2014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广东中山:“微博问政”新范本》介绍中山纪检监察部门借助微博问政方式为反腐倡廉建设服务。2011年5月25日,南京市政府率先建立全国第一家“城市微博广场”,为了进一步发挥微博在南京市政务工作中的作用,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加强南京市政府与人民的网络互动。“微博城市广场”有政务机构58家,学校院所16家,新闻传媒52家,以及部分文化场馆和南京名人微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微博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中国政府机关的行政作风,这在环境治理领域尤其明显。
随着微博问政潜力的展露,学界已经从公民参与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微博问政(孙光宁,2011)及其规范化(李少文、秦前红,2011)等问题。因此对微博问政的利弊及对策(李志飞,2012)、规制及引导(陈文胜,2012)等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探讨,而中国微博问政的兴起、问题与对策(施雪华,2013),以及微博问政的困境及制度化路径(李翱洋,2014)等问题尤其是研究的重点。既有的研究成果虽然涉及了本研究的许多方面,但仍有明显的不足:第一,学界关于微博问政与环境治理都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并没有从环境治理的角度对微博问政的专门探讨;第二,既有的研究多从政府的角度进行探讨,而对于微博问政中公民的参与问题涉及的较少;第三,既有的研究多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概括;最后,由于微博问政在国内起步晚,因此国内现有的研究资料多缺乏深度。
本文通过对环境治理中的微博问政研究,来探讨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从而达到以下目的:第一,使公民能积极运用现代工具参与公共治理。即公民能够通过微博问政的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政府相关人员受到公民的意见,根据现有问题从而制定政策。这使得政府颁发的法律法规不再是空谈和从上而下的执行,而是有群众基础的条文。通过这种方式,公民能够很好的执行政策,也能够让政策更好地贯彻落实。第二,拉近公民与政府的距离,减少消极事件的发生。公民通过微博问政,发现问题提出诉求,问题得到很快的解决,这必然使得群体性事件的减少,上访数量的减少等,大大维护的社会的稳定。政府和公民之间也能维持一种良性的关系。第三,促进微博问政良性发展。微博问政作为一种新型的问政形式,虽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毕竟是一种不成熟的、尚处于探索中问政模式,因而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方面。本文以环境治理为切入点,选取南京为典型,探讨微博问政的相关问题,进而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促进微博问政的良性发展。
1 微博问政的含义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1微博问政的含义
“微博问政”由“微博”与“问政”两个词组成。先看“微博”,所谓“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这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再看“问政”,该词出于《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本义即“咨询或讨论为政之道”。因此,“微博问政”,即以微博的形式咨询或讨论为政之道,是网络问政中的一种形式表现,网络问政即指不按传统的亲临现场,而通过网络工具,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参政及处理政务。这是从政府的立场进行的解释,也是“微博问政”的本义。
随着“微博问政”的发展,我们对“微博问政”又有了从公众参与角度的解释:即公众通过微博的方式向政府提供信息、表达意愿乃至问责政府等。易言之,“微博问政”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政府向公众咨询,而是政府与公众之间互动、共同解决政务的一种途径。
1.2微博问政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环境治理”,顾名思义,环境治理即对环境进行治理,之所以要对环境进行治理。古汉语中的“治”与“理”都有整顿、改造之义,因此环境治理中的治理首先是“修理、整顿、改造”等含义。20世纪90年代,随着治理理论的兴起,“治理”又有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全球治理委员会关于治理作出如下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种种均由人民和机构或者同意、或者认为符合他们的利益而授予其权力。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为基础,而以调和为基础;治理同时涉及公、私部门;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而确实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可见,与传统的管制不同,治理的本意是服务,参与的主体也不仅仅限于政府或政府工作人员。其次是环境问题,即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