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学风建设现状调查分析[20200101174401]
大学生学风建设历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人才与培养、高校的管理与治学,学风是衡量一所高校是否符合良好育人环境的标志。因此,培养高校大学生优良的学习风气,创建优良的教师学术风范,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了解的学习风气、学术氛围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气、学习习惯、高校教师的学术风范,综合分析的学风建设问题及影响因素,并对学风问题的改进路径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对策及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 ,学风建设,现状,原因,对策建议
目 录
1 引言 I
1.1 学风概念界定 1
1.2 研究意义 2
2 学风建设现状 2
2.1 取得成绩 2
2.1.1 规章制度方面 2
2.1.2 校园活动方面 3
2.1.3 校园文化方面 3
2.2 存在问题 3
2.2.1 学习目的不正确 4
2.2.2 学习态度不端正 5
2.2.3 学习兴趣不浓厚 6
2.2.4 学校学风建设机制不完善 7
3 学风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8
3.1 学校管理方面 8
3.2 社会整体风气方面 9
3.3 学生自身方面 10
4 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1
4.1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11
4.2 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2
4.3 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12
4.4 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3
4.5 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保障学风建设工作 13
4.6 端正考风考纪,以考风促学风 13
4.7 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14
结 论 15
致 谢 16
注 释 17
参考文献 18
1 引言
我国一直以来都坚持着人才强国战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我国面临着一个突出性的问题,那就是杰出的拔尖人才缺乏和高技能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匮乏。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自1998年我国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逐步完成了“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大,满足了国民对高等教育不断增长的需要,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生源素质下降;高等院校自身办学软、硬件设施跟不上办学规模快速扩大的步伐;师资力量匮乏等。与此同时,我国也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国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对于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大学生来说,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来自社会上的诱惑越来越多;当代大学生普遍的心理浮躁、没有学习动力;各种通讯工具方便了考试作弊等。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无不影响着我国高校优良学风的创建,影响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自1993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发出加强管理的通知,以促进学风发展,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组织了“高校学风管理研讨会”,2004年又颁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加强学术规范,2006年出台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等,全国各省(市、区)社科联于2010年发布了《加强学风建设倡议书》。可见,加强学风建设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
1.1 学风概念界定
对于学风的概念,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提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2]毛泽东认为学风建设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党发展的好坏,而且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好坏也关乎一所学校发展的前景。
总结高等教育学风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从学生角度看“学风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办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3]从师生角度看“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4]从整个学校角度看“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学习之风,教学之风,学术之风,说到底就是学校的办学之风。”[5]
很多学者认为学风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学风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现出来的态度和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指“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风貌,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6]
本文将学风界定为:学校的治学之风、教师的治学风范、学生的学习风气,其中学习风气作为重要评判指标。
1.2 研究意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学风建设问题不仅仅关乎高等院校的未来,也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所强劲地吸引着热爱学习的人们的高等学府,一定是有着优良的、陶冶人们情操的学风,而一所大学要走向完善、走向成功,必然会高度重视学校的学风建设。”[1]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了优良学风创建的重要意义,把建设优良学风作为当务之急。学风是衡量一所高校的治学精神,教育质量及办学水平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精神及其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学风的好坏对高校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质量和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保证,研究大学生学风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学风重要性的人事,促进高校管理者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而且可以丰富大学生学风管理的科学内涵,推动教育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大学生学风的实际,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有益探索,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工作者进行学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够使工作者反思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弊端,有利于促进学风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进而促进的可持续发展。
2 学风建设现状
2.1 取得成绩
2.1.1 规章制度方面
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是较完善的,这些制度的存在不仅保障了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也在不同程度上保证了优良学风的建设。比如,早读和晚自习制度、课堂纪律、考试纪律、“十佳大学生”评比、评奖评优等。这些制度有的是对学生的直接规范,有的是对学生间接的引导。通过这样的约束和引导,我校的学风不断的向好的方向发展。
2.1.2 校园活动方面
各类学风活动的广泛举行是传播学风最迅速的形式,才能使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校在校园活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百多个学校社团、协会的存在,为校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阵地,比如,国防协会、机器人协会、吉他协会、动漫协会、辩论协会、乒乓球协会等等。这些社团、协会设计科技、国防、运动、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每年这些社团和协会都会举办大量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培育。
2.1.3 校园文化方面
对于优良学风创建来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物质文化是传播学校文化的载体,包括校园建筑、植物、石碑、网络建设、图书馆馆藏、校徽等,不仅具有沟通信息和扩展人际关系的作用,而且,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育人设施。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命脉所在,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塑造、培养着大学生,校训、校歌等是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学风建设历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人才与培养、高校的管理与治学,学风是衡量一所高校是否符合良好育人环境的标志。因此,培养高校大学生优良的学习风气,创建优良的教师学术风范,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了解的学习风气、学术氛围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气、学习习惯、高校教师的学术风范,综合分析的学风建设问题及影响因素,并对学风问题的改进路径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出对策及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 ,学风建设,现状,原因,对策建议
目 录
1 引言 I
1.1 学风概念界定 1
1.2 研究意义 2
2 学风建设现状 2
2.1 取得成绩 2
2.1.1 规章制度方面 2
2.1.2 校园活动方面 3
2.1.3 校园文化方面 3
2.2 存在问题 3
2.2.1 学习目的不正确 4
2.2.2 学习态度不端正 5
2.2.3 学习兴趣不浓厚 6
2.2.4 学校学风建设机制不完善 7
3 学风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8
3.1 学校管理方面 8
3.2 社会整体风气方面 9
3.3 学生自身方面 10
4 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1
4.1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11
4.2 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2
4.3 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12
4.4 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3
4.5 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保障学风建设工作 13
4.6 端正考风考纪,以考风促学风 13
4.7 营造和谐校园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14
结 论 15
致 谢 16
注 释 17
参考文献 18
1 引言
我国一直以来都坚持着人才强国战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中,我国面临着一个突出性的问题,那就是杰出的拔尖人才缺乏和高技能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匮乏。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自1998年我国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逐步完成了“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大,满足了国民对高等教育不断增长的需要,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生源素质下降;高等院校自身办学软、硬件设施跟不上办学规模快速扩大的步伐;师资力量匮乏等。与此同时,我国也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国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对于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大学生来说,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来自社会上的诱惑越来越多;当代大学生普遍的心理浮躁、没有学习动力;各种通讯工具方便了考试作弊等。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无不影响着我国高校优良学风的创建,影响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自1993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发出加强管理的通知,以促进学风发展,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组织了“高校学风管理研讨会”,2004年又颁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以加强学术规范,2006年出台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等,全国各省(市、区)社科联于2010年发布了《加强学风建设倡议书》。可见,加强学风建设在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
1.1 学风概念界定
对于学风的概念,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提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2]毛泽东认为学风建设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党发展的好坏,而且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好坏也关乎一所学校发展的前景。
总结高等教育学风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从学生角度看“学风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办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3]从师生角度看“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4]从整个学校角度看“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学习之风,教学之风,学术之风,说到底就是学校的办学之风。”[5]
很多学者认为学风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学风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现出来的态度和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指“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风貌,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6]
本文将学风界定为:学校的治学之风、教师的治学风范、学生的学习风气,其中学习风气作为重要评判指标。
1.2 研究意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学风建设问题不仅仅关乎高等院校的未来,也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所强劲地吸引着热爱学习的人们的高等学府,一定是有着优良的、陶冶人们情操的学风,而一所大学要走向完善、走向成功,必然会高度重视学校的学风建设。”[1]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了优良学风创建的重要意义,把建设优良学风作为当务之急。学风是衡量一所高校的治学精神,教育质量及办学水平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精神及其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学风的好坏对高校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质量和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学风建设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保证,研究大学生学风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学风重要性的人事,促进高校管理者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而且可以丰富大学生学风管理的科学内涵,推动教育管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生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大学生学风的实际,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有益探索,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工作者进行学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够使工作者反思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弊端,有利于促进学风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进而促进的可持续发展。
2 学风建设现状
2.1 取得成绩
2.1.1 规章制度方面
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是较完善的,这些制度的存在不仅保障了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也在不同程度上保证了优良学风的建设。比如,早读和晚自习制度、课堂纪律、考试纪律、“十佳大学生”评比、评奖评优等。这些制度有的是对学生的直接规范,有的是对学生间接的引导。通过这样的约束和引导,我校的学风不断的向好的方向发展。
2.1.2 校园活动方面
各类学风活动的广泛举行是传播学风最迅速的形式,才能使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校在校园活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百多个学校社团、协会的存在,为校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阵地,比如,国防协会、机器人协会、吉他协会、动漫协会、辩论协会、乒乓球协会等等。这些社团、协会设计科技、国防、运动、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每年这些社团和协会都会举办大量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培育。
2.1.3 校园文化方面
对于优良学风创建来讲,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物质文化是传播学校文化的载体,包括校园建筑、植物、石碑、网络建设、图书馆馆藏、校徽等,不仅具有沟通信息和扩展人际关系的作用,而且,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能为师生提供良好的育人设施。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命脉所在,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塑造、培养着大学生,校训、校歌等是重要组成部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