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沿海城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分析

江苏省沿海城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分析[20200511191023]
摘要: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客观的联系,本文以江苏省沿海城市即连云港、盐城、南通为研究对象。首先,构筑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进一步得到综合指数;其次,根据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发展模型,对三市2003-2012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做出分析判断。研究发现:(1)2003-2012年江苏省沿海三市的城镇化质量逐渐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指数大体上呈一个线性增长的趋势。(2)2003-2012年这三市的生态环境指数与城镇化指数有明显的不同,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3)从江苏省沿海三市的协调发展度指数可以看出,当城镇化发展到某一阶段,生态环境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大,但是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重视度随之提高,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的交互作用也会走向协调与适应。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城镇化;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协调度分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1 研究理论基础 2
1.1 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2
1.2 生态环境的概念界定 2
1.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
2.1 研究区概况 3
2.2 数据来源 3
3 研究方法 3
3.1 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4
3.2 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 4
3.3 综合指数计算 4
3.4 协调度计算 4
4 三市协调度研究结果分析 4
4.1 指标体系的确立 4
4.2 数据处理 5
4.3 三市的协调度分析 6
5 结论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江苏省沿海城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分析
引言
引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质量不断改善。城镇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显著成果,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伴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深入,人类在进行开发建设的时候忽视了生态环境,向自然索取资源的同时也在向其排泄垃圾废物,并没有考虑到环境承载力,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环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正呈现出愈加恶化的趋势,对人类健康、国家安全和社会文明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成为现阶段国民最关注的民生问题[1]。
自中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十八大召开,城镇化的作用愈加凸显。不久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提出,所以,我国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格局。由此可见,所以谋求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加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义,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不同区域的城镇化推进程度大不相同。江苏省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强省,同样也是城镇化质量较高的省份,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城镇化问题更加凸显。城镇化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正日益凸显[2]。因此对江苏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研究更有借鉴意义。
本论文分析现有研究资料后,补充完善了已有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江苏省沿海城市即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2003-2012年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度进行了客观评价,并进行了区域差异分析。以期为制定有差别的城镇化战略目标及政策提供依据。
1 研究理论基础
1.1 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我国于1998年明确提出“城镇化”战略之后[3],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皆对城镇化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研究。因为不同学者有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故而城镇化的内涵也呈现多样性。
胡序威认为城镇化的内涵包括三部分内容[4]。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一产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二是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三是有关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姚士谋和冯长春提出“城镇化”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镇化即人口密度的增加,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等;广义的城镇化包含狭义城镇化的概念,同时也包括人们精神层次的提高[5]。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一词的概念,并且对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出了规定[6]。
综合各个专家学者的观点可知,城镇化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即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7]。人口城镇化还包含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二,产业结构转变升级,即三大产业符合比较利益、规模经济等客观经济规律的演变过程[8]。第三,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城市的数量也在增加并且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改善[9]。第四,城市先进文明不断向乡村传播渗透。
1.2 生态环境的概念界定
生态环境 一词最早在《植物生态学》中被提出,学术界对于“生态环境”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认为生态环境是对自然界中的生物起作用的特定因子,包括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因子[10]。第二种解释认为生态环境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环境或进行物质能量流动的因素,即“生态关系”。
1.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尽快构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由报告可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分别归属于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两个不同的建设领域。虽然它们的概念、内涵等各不相同,但是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黄金川和方创琳认为两者的关系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造成的污染对生态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境造成胁迫;生态环境通过改变人口和资本流向对城镇化进行约束。第二,当城镇化水平低于某个标准时,生态环境质量随城镇化的发展成反比;当城镇化达到某一特定水平时,生态环境随城镇化的发展将呈现指数改善。第三,处于城镇化的不同阶段,生态环境的表现也不相同。第四,以当前中国的发展状况看,随着城镇化的深入,生态环境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11]。
早在19世纪末期,英国学者霍华德在其《田园城市》中就试图用理性的方法来协调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问题[12]。皮尔斯根据城市发展的起飞、膨胀、顶峰、下降、低谷等不同阶段,分析其所对应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城市发展阶段环境对策模型,他认为环境的保护不仅在于制定相应的环境策略, 还要严格控制土地用途,制定阶段性的环境规划[13]。
1992年美国的格鲁斯曼和克鲁格两位经济学家听说了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预言,用相关数据支持了这一论断即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初期的高增长、高污染到后期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的过程,在其发表的文献中首次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倒U 型曲线 (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 ”的假设[14]。后来,哈佛大学的帕纳约托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证实了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存在,并列出了低收入期、转折期和高收入期这三个时期的环境质量特征值[15]。
上述学者的研究告诉我们,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支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对其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产生反馈;另一方面,人类主导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表现在人类从生态环境中索取资源与能源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向环境排泄废物,所以城镇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改变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Y3) 公顷 0.2 正效益
图1 三市城镇化各分量指数变化趋势
从生态环境下的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保护及总体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变化趋势来看,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生态环境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是生态环境压力总体呈波动下降的趋势。三市的生态环境系统指数各不相同,但是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江苏省沿海城市在深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也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见图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2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