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共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q学校为例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反而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近几年来社会上有关公共意识的问题频频发生,人们公共意识不强的问题开始凸显。公共意识作为重要的社会性问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了解社会公民的公共意识现状,本次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群体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山东省Q学校为例,在参考有关公共意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研究方法,发现大学生公共意识存在的公共规范认知与遵守存在偏差、公益实践参与度不高、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冲突和公共活动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从教育、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其问题从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2
(四)研究方法 3
二、公共意识基本概念界定 4
(一)公共意识 4
(二)大学生公共意识 4
三、大学生公共意识存在的问题 6
(一)大学生公共意识现状 6
(二)大学生公共规范认知与遵守存在偏差 6
(三)大学生公益实践参与度有待提高 7
(四)环境保护和自身利益平衡存在问题 8
(五)大学生公共活动参与度不高 9
四、大学生公共意识问题原因分析 11
(一)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11
(二)学校相关课程、活动不够深入 11
(三)应试教育的影响 11
(四)个人原因 11
五、大学生公共意识提升建设的相关建议 13
(一)政府出台法律法规,夯实建设制度基础 13
(二)学校出台规章制度,创设良好教育氛围 13
(三)家庭注重言传身教,发挥家风传承作用 13
(四)学生注重自身素养,主动提升公共意识 13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一:大学生公共意识现状调查 1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谢 22
前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并没有和物质生活水平相匹配。近几年,媒体有关女大学生外出被害、女空乘夜晚坐出租被害、游客在景点的不文明行为等报道不断增加,这些社会性报道的增加体现了人们公共意识不强问题凸显,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公共意识从个人方面来说是公民素质的体现,从国家方面来说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文明的标志,从社会来说,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政府和社会开始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其中公共意识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必须得到重视。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公共意识的研究有很多,其中对于公共环境意识的研究,Dillon 和 Gayford将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环境领域,关于环境的知识和观点、对环境的态度、为了环境做出个人牺牲和对环境负责行为的意愿。海尼斯(Hines)等人则提出的负责任环境行为模式:该模式认为环境行为受行为意图所影响;而行为意图又受到包括行动技能、知识和环境问题知识等变量的影响。同时,情境因素是另一个强烈影响环境行为的因素。
2.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公共意识的研究,国内的学术界早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对于定义未有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对于公共意识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界定。胡鸣将公共意识理解为人们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认识和在公共场合能遵循场所特点的行为规范、规则。杨礼银、朱松峰则是具体考察了现代公共意识的含义、内容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出现代公共意识是建立在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以现代公共伦理为准绳,体现在现代公共生活领域中的社会意识。
对于大学生公共意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韩祥伟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公共主体意识相对弱化、公共价值观念相对模糊、公共规范意识相对淡漠和公共自觉行为意识部分丧失四个大问题。柏嫱、徐燕和窦勇提出了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淡漠、公共安全意识薄弱、公共参与意识模糊、公共责任意识匮乏和公共服务意识冷漠等问题。
对于大学生公共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柏嫱、徐燕和窦勇等人从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进行分析。李欢欢对于大学生公共道德意识问题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进行分析。叶子和王永明对于大学生公共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身心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柏嫱、徐燕、窦勇、李欢欢、叶子和王永明等人都是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王洋洋则认为志愿服务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靳雪莲、杨德山和杨婷等人认为对于大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可以借助高校的BBS,这和邹颖佳认为高校大学生公共意识培养可以借助网络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尼玛拉姆认为大学生的公共关系意识的培育则需要树立正确意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
综上所看,国外的对于公共意识的研究多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并且对于公共意识的相关方面有着精确度的要求,国内的研究多是调查或者定性的研究方法。但是不管采用怎样的方法,学术界对于公共意识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随着十九大中提出要提高公民的公共意识,对于公共意识定义的界定有了进一步的确认,学术界对于公共意识这一话题又有了新的研究和新的文章。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为了了解在社会转型期间公民的公共意识现状,本次研究选取了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山东省Q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公共意识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揭示目前在公共规范意识、公共利益意识、公共环境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四方面存在的问题,挖掘其在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并从政府、社会、家庭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公共意识在中国古代社会就提出过,但是因时代特征而产生了一定的变异。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的公共意识理论传入中国,对中国学术界对于公共意识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十九大中提出要提高公民的公共意识,这使得中国学术界关于公共意识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论文不断增加。但是从大学生的角度来对公共意识进行研究的文章还比较少。所以,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公共意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求大学生公共意识存在的问题,力求为我国公共意识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4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