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教令文研究
目 录
1引言 5
2曹操教令文的分期 6
3 曹操教令文的特色 8
3.1内容尚实革新 8
3.2风格清俊通脱 9
3.3 以人为本的思想 10
4 曹操教令文的贡献 11
4.1对汉代公文文风的革新 11
4.2对现代公文写作的启示 12
结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期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陈寿《三国志》中这样加以评价:“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他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鲁迅也曾称赞“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像曹操这样文武兼备的人在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是罕见的。
由于曹操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多重身份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公文,这些公文主要有教、令、书、表等,其中教令文的数量最多。根据傅亚庶的《三曹诗文全集译注》中收录的曹操作品统计,曹操诗歌20首,公文150多篇,其中教令文的数量为84篇,占据了曹操作品的半壁江山。这些教令文涵盖了曹操政治军事生涯的方方面面,包括官员任免、选拔人才、农业税制、治军措施、移风易俗等等,还展现了曹操个人的情怀,如曹操对自己的评价,对儿子们的家训,对各位功臣的缅怀等等。
“教”和“令”都是古代公文的一种文体,古代公文文体随着王朝更替不断变化着,总结下来可以有近百种。粗略分类的话,古代公文可分朝廷公文和官府公文两大类:朝廷公文是在君臣之间使用的,有诏令和奏疏等:官府公文是官府或官僚之间的往来公文,有上行公文牒、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申、辞等,平行公文移、咨、牒等,下行公文教、令、告、宣等。
南朝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对“教”和“令”含义都作出了解释。《文心雕龙?诏策篇》中释义:“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故王侯称教。” 所谓“教”,就是效法的意思,说出来的话老百姓便照着做,所以王侯大臣对老百姓的训示就叫做“教”。“契敷五教”出自《尚书?尧典》,意在教化百姓。《尚书?尧典》中记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意在教化百姓,所以一般认为“教”最早出现在尧的时期。在秦朝的时候,把王候下达的文书称为教,官员们也可以使用,但还不是很常见。直到汉代“教”才变成是比较常用的下行公文,主要作用是表达上属对下属的训示或体贴。
《文心雕龙?书记篇》中指出:“申宪述兵,则有律令法制。”说明律、令、法、制都是关于申明法令和兵法的;还有“令者,命也,出命申禁,有若自天。”进一步阐释了“令”,就是发出命令,申明禁戒,有如从天而降。
“令”始见于《尚书?冏命》:“发号施令,罔不有减。”意思是君王的发号施令没有不好的,可见商周时期“令”是君王对臣子们的训示,而秦代以后君王们有诏、制等君王专用公文文体,“令”就降级变成了官府或官僚之间往来的一种下行公文文体。在汉代公文文种的使用更加规范,更加注重公文体裁的适用性。“令”的使用权限是:一是皇太子;二是丞相府的最高长官。曹操就以丞相的名义发布了大量的令文,如曹操的《造发石车令》、《让县自明本志令》等。“令”的生命异常顽强,到民国时期中枢机关及省以上机关公布法令、任免官吏有所指挥时仍用令。
2曹操教令文的分期
傅亚庶的《三曹诗文全集译注》中曹操教令文数量是84,其中教7篇,令77篇,其中有时限可考的69篇。从这些教令文中,我们可以窥见曹操英雄式的一生。
根据曹操一生的大事记可以将曹操教令文粗略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第一时期:中平元年到兴平2年(公元184-195),曹操在政坛刚刚崭露头角,教令文数量稀少, 只有《置屯田令》一篇。第二时期:建安元年到建安十六年(公元196-211),曹操挟天子,握大权,逐鹿中原,征战四方。第三时期:建安十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12-220),曹操位极人臣,成为魏王,以魏代汉,但也是烈士暮年。通过这些曹操亲手所写的教令文,可以看到曹操在政坛上的起起伏伏,曹操起于式微,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斗争,登上高位,仍然自己亲手写公文,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公文,可以看到曹操对公文的重视。
通过对曹操教令文分期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曹操教令文的不同时期体现出的特点。在第一时期,曹操教令文只有《置屯田令》一篇,应写于初平或兴平年间,意在实行屯田制,就是一种军队平时耕种,战时打仗的制度,为以后的征战奠定物质基础,提高军队战斗力,表现了曹操治国安民,一统天下的政治野心。这个时期曹操在政坛刚刚崭露头角,自身实力也未壮大,根本不能获得很强的话语权,所以这个时期以上行的奏、表等形式的公文为主体,教令文数量非常少。《置屯田令》是曹操这个时期仅存一篇教令文,由于此时的曹操政治实力微弱,教令文的特征在这个时期还不是很明显。
到了第二时期,曹操实力逐渐壮大,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功获取了在政治上的霸权地位。此时的教令文数量激增,有 33篇之多,都属于下行文。这一时期教令文多与任免封赏、选拔人才、治军措施等有关,其中关于任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封赏官员的教令12篇,治军措施5篇,选拔人才4篇。政治上的自由也直接体现在了曹操教令文的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力求简洁明了,摆脱了自汉以来铺张、浮华的公文风格,展现了一种朴素无华、灵活自如的行文方式。
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一篇文章就是《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这是曹操教令文中篇幅最长,字数最多的一篇令文,写于建安十五年(210),当时已经形成了天下三分,三国鼎立的局面,孙刘政权联合在舆论上抨击曹操“欲废汉自立”。加上朝廷内拥汉派的攻击,曹操面对政治上的内外夹击写了这篇文字回应,表明立场。《让县自明本志令》带有自传性,从曹操少年举孝廉时说起,详细讲述他在政坛上发展的历程,反复申明自己并没有废汉自立的野心。还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表现了他心系天下,为天下的安定而不能放弃军事权力,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朴实,清俊通脱的特色十分明显。曹操写篇文章获得宰相的身份把持朝政已有三年,他位高权重,故能畅所欲言,他所获非议不少,这种直言不讳的气度,言他人所不敢言的勇敢,为他获得更多政治上的支持,帮助他进一步掌握权力。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朴实,清俊通脱的特色十分明显。所以清俊通脱是这一时期曹操教令文最为突出的特色。
由于事务繁杂,这个时期出现了“续令”,就是围绕一个时间或人物增加的后续令文。如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攻下冀州之后,同情在袁氏集团残暴统治下的普通人民,也为了让经过战乱的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生产,下达了《蠲河北租赋令》,宣布免除今年的赋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帮助他获得了民心。然后又发了《收田租令》,令文中说:“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打击以袁绍集团为代表的地方豪强,进一步获得了底层百姓的支持。时隔一年,针对冀州事物,曹操又发布了《诛袁谭令》和《赦袁氏同恶令》,诛杀同情袁谭的人,赦免弃恶从善的袁谭同党。这一系列的令文,要团结的,要打击的都按部就班,体现了曹操在处理事务上的连贯性与政治谋略。
1引言 5
2曹操教令文的分期 6
3 曹操教令文的特色 8
3.1内容尚实革新 8
3.2风格清俊通脱 9
3.3 以人为本的思想 10
4 曹操教令文的贡献 11
4.1对汉代公文文风的革新 11
4.2对现代公文写作的启示 12
结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期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陈寿《三国志》中这样加以评价:“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他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鲁迅也曾称赞“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像曹操这样文武兼备的人在整个中国历史中都是罕见的。
由于曹操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多重身份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公文,这些公文主要有教、令、书、表等,其中教令文的数量最多。根据傅亚庶的《三曹诗文全集译注》中收录的曹操作品统计,曹操诗歌20首,公文150多篇,其中教令文的数量为84篇,占据了曹操作品的半壁江山。这些教令文涵盖了曹操政治军事生涯的方方面面,包括官员任免、选拔人才、农业税制、治军措施、移风易俗等等,还展现了曹操个人的情怀,如曹操对自己的评价,对儿子们的家训,对各位功臣的缅怀等等。
“教”和“令”都是古代公文的一种文体,古代公文文体随着王朝更替不断变化着,总结下来可以有近百种。粗略分类的话,古代公文可分朝廷公文和官府公文两大类:朝廷公文是在君臣之间使用的,有诏令和奏疏等:官府公文是官府或官僚之间的往来公文,有上行公文牒、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申、辞等,平行公文移、咨、牒等,下行公文教、令、告、宣等。
南朝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对“教”和“令”含义都作出了解释。《文心雕龙?诏策篇》中释义:“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故王侯称教。” 所谓“教”,就是效法的意思,说出来的话老百姓便照着做,所以王侯大臣对老百姓的训示就叫做“教”。“契敷五教”出自《尚书?尧典》,意在教化百姓。《尚书?尧典》中记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意在教化百姓,所以一般认为“教”最早出现在尧的时期。在秦朝的时候,把王候下达的文书称为教,官员们也可以使用,但还不是很常见。直到汉代“教”才变成是比较常用的下行公文,主要作用是表达上属对下属的训示或体贴。
《文心雕龙?书记篇》中指出:“申宪述兵,则有律令法制。”说明律、令、法、制都是关于申明法令和兵法的;还有“令者,命也,出命申禁,有若自天。”进一步阐释了“令”,就是发出命令,申明禁戒,有如从天而降。
“令”始见于《尚书?冏命》:“发号施令,罔不有减。”意思是君王的发号施令没有不好的,可见商周时期“令”是君王对臣子们的训示,而秦代以后君王们有诏、制等君王专用公文文体,“令”就降级变成了官府或官僚之间往来的一种下行公文文体。在汉代公文文种的使用更加规范,更加注重公文体裁的适用性。“令”的使用权限是:一是皇太子;二是丞相府的最高长官。曹操就以丞相的名义发布了大量的令文,如曹操的《造发石车令》、《让县自明本志令》等。“令”的生命异常顽强,到民国时期中枢机关及省以上机关公布法令、任免官吏有所指挥时仍用令。
2曹操教令文的分期
傅亚庶的《三曹诗文全集译注》中曹操教令文数量是84,其中教7篇,令77篇,其中有时限可考的69篇。从这些教令文中,我们可以窥见曹操英雄式的一生。
根据曹操一生的大事记可以将曹操教令文粗略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第一时期:中平元年到兴平2年(公元184-195),曹操在政坛刚刚崭露头角,教令文数量稀少, 只有《置屯田令》一篇。第二时期:建安元年到建安十六年(公元196-211),曹操挟天子,握大权,逐鹿中原,征战四方。第三时期:建安十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12-220),曹操位极人臣,成为魏王,以魏代汉,但也是烈士暮年。通过这些曹操亲手所写的教令文,可以看到曹操在政坛上的起起伏伏,曹操起于式微,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斗争,登上高位,仍然自己亲手写公文,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公文,可以看到曹操对公文的重视。
通过对曹操教令文分期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曹操教令文的不同时期体现出的特点。在第一时期,曹操教令文只有《置屯田令》一篇,应写于初平或兴平年间,意在实行屯田制,就是一种军队平时耕种,战时打仗的制度,为以后的征战奠定物质基础,提高军队战斗力,表现了曹操治国安民,一统天下的政治野心。这个时期曹操在政坛刚刚崭露头角,自身实力也未壮大,根本不能获得很强的话语权,所以这个时期以上行的奏、表等形式的公文为主体,教令文数量非常少。《置屯田令》是曹操这个时期仅存一篇教令文,由于此时的曹操政治实力微弱,教令文的特征在这个时期还不是很明显。
到了第二时期,曹操实力逐渐壮大,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功获取了在政治上的霸权地位。此时的教令文数量激增,有 33篇之多,都属于下行文。这一时期教令文多与任免封赏、选拔人才、治军措施等有关,其中关于任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封赏官员的教令12篇,治军措施5篇,选拔人才4篇。政治上的自由也直接体现在了曹操教令文的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力求简洁明了,摆脱了自汉以来铺张、浮华的公文风格,展现了一种朴素无华、灵活自如的行文方式。
这一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一篇文章就是《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这是曹操教令文中篇幅最长,字数最多的一篇令文,写于建安十五年(210),当时已经形成了天下三分,三国鼎立的局面,孙刘政权联合在舆论上抨击曹操“欲废汉自立”。加上朝廷内拥汉派的攻击,曹操面对政治上的内外夹击写了这篇文字回应,表明立场。《让县自明本志令》带有自传性,从曹操少年举孝廉时说起,详细讲述他在政坛上发展的历程,反复申明自己并没有废汉自立的野心。还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表现了他心系天下,为天下的安定而不能放弃军事权力,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朴实,清俊通脱的特色十分明显。曹操写篇文章获得宰相的身份把持朝政已有三年,他位高权重,故能畅所欲言,他所获非议不少,这种直言不讳的气度,言他人所不敢言的勇敢,为他获得更多政治上的支持,帮助他进一步掌握权力。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朴实,清俊通脱的特色十分明显。所以清俊通脱是这一时期曹操教令文最为突出的特色。
由于事务繁杂,这个时期出现了“续令”,就是围绕一个时间或人物增加的后续令文。如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攻下冀州之后,同情在袁氏集团残暴统治下的普通人民,也为了让经过战乱的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生产,下达了《蠲河北租赋令》,宣布免除今年的赋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帮助他获得了民心。然后又发了《收田租令》,令文中说:“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打击以袁绍集团为代表的地方豪强,进一步获得了底层百姓的支持。时隔一年,针对冀州事物,曹操又发布了《诛袁谭令》和《赦袁氏同恶令》,诛杀同情袁谭的人,赦免弃恶从善的袁谭同党。这一系列的令文,要团结的,要打击的都按部就班,体现了曹操在处理事务上的连贯性与政治谋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