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以南通市M区为例
目 录
1 引言 1
2 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现状--以南通市M区为例 1
2.1 农村“空心化”的含义和特征 1
2.2 南通市M区简介与农村“空心化”现状 2
3 农村“空心化”的形成机理 3
3.1 城乡利益差距大 3
3.2 进城农民数量多 3
3.3 农业经济效益低 4
3.4 老人故土眷恋多 4
4 农村“空心化”现象造成的影响 5
4.1 农村资源浪费严重 5
4.2 单一经济效益低下 5
4.3 农村基础教育薄弱 6
4.4 医疗卫生状况堪忧 6
4.5 农村组织建设缺位 6
5 农村“空心化”治理的应对措施 7
5.1 合理规划农村资源,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7
5.2 打破农业基本格局,实现产业多元化 7
5.3 增强卫生医疗实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8
5.4 优化农村组织建设,建立管理监督机制 8
5.5 提高农民素质修养,转变思想文化观念 9
结 论 10
致 谢 11
注 释 12
参 考 文 献 13
1 引言
时至今日,我国依旧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近50%。在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不过,庞大的农村人口数量无疑就给我国新农村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这些挑战中自然也包括农村“空心化”现象的治理与研究。
伴随着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力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收入纷纷涌入城市,使得农村人口大大减少,农村出现大量房屋空置、土地荒废的现象,并且由于我国的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迅速发展的农村需要和规划管理体制的落后导致了一系列矛盾的出现,致使村庄出现了外围发展粗放而内部发展衰败的现象[1],这就是农村“空心化”现象。农村“空心化”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城镇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产物,但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情况更加严峻更加复杂,而且近年来更是向纵、深、广、快的趋势发展。如今日益严重的农村“空心化”问题已经深深限制着我国农村的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农村“空心化”形成的原因、对农村发展造成的影响,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江苏省南通市M区5个村10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调查得到的数据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研究,以希望本文的探索能为解决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起到借鉴与推动作用。
2 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现状--以南通市M区为例
2.1 农村“空心化”的含义和特征
长期以来,学界并未对农村“空心化”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大体上分成如下几种认识:1.从空间形态的角度来分析,刘彦随等系统科学地对山东典型村庄进行了调研,认为农村空心化是由于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以及城镇化引发的“人走屋空”,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2]。2.从社会学和人口学角度来研究,得出农村“空心化”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城镇化背景下快速涌向城市,使得农村常住人口和劳动力比例下降,老人、妇女、儿童大量留守农村的现象。3.从社会经济的视角出发,徐勇等人认为农村“空心化”不是简单的居住空间和人口数量的变化,而是指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转型的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和需求等资源大量流失所导致乡村治理手段的匮乏以及乡村发展的困境[3]。
结合各位学者对农村“空心化”深入调查与研究得来的科学成果,农村“空心化”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输出,人口出现老龄化;农村土地闲置现象严重,空间形态向外延伸;农村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全,组织建设存在缺陷;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农村经济结构停滞不前等。
2.2 南通市M区简介与农村“空心化”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空心化”现状,研究者选取南通市M区为例,对M区的5个村100位农户发放了调查问卷,进行了深度访问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8份。
M区是江苏省南通市的一个市辖区,坐落于长江入海口北岸的它与苏锡常上海隔江而望,背靠广袤的苏北平原。M区总面积134.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6.45万亩,粮食作物面积更是达到了9.49万亩。常住人口人口总数28万,包含五个街道、一个省级开发区,拥有47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M区人均GDP超过10万、人均公共财政预算达到苏南的水平,M区是南通市区集工业、服务业与城市居住于一体的枢纽要区。
调查发现,M区农村“空心化”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涉及的范围不断变大、领域不断增多、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2.2.1 人口“空心化”
现如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在本次调查中,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有69户,占比高达70%。而留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农村的老人、小孩、妇女则成为主力军,分别占到46.3%、18.6%和25.1%(如图一)。
(图一)
2.2.2 土地“空心化”
调查结果显示,M区耕地有三成抛荒,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缺陷,农民在城市无法享受到与城市人口同等待遇,即使选择抛荒也不愿意转租、变卖土地。土地是农民的立足根本,当农民无法在城市生存时,他们就会退回农村。
2.2.3 情感“空心化”
由于户籍、教育等流动限制还么有完全消除,很多进城务工的青年人无法带上自己的儿女、父母。在交流时有些农民反映,长时间外出务工之后回家,孩子不与自己亲近,对自己有一种陌生感。同样,有时候当外出打工的儿女返乡时见到的不是父母,而是墓碑。亲人长期分离,情感空虚,极易造成情感危机、家庭破裂。同时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3 农村“空心化”的形成机理
3.1 城乡利益差距大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城市经济远远高于农村经济,城市经济收入也远高于农村经济收入。即使有着“二元”户籍制度阻碍着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面对着如此悬殊的收入差距,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与此同时,农村的各种要素向城市汇集,城乡利益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而农村“空心化”这种现象更是使城乡利益差距扩大不断加剧。在农村,社保模式依旧是以“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并且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都不如城市。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才能转变原有的固步自封的思想文化观念,这才是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要加强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更要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时免除教育费用。并且要从小培养孩子知农、会农、爱农,让他们长大之后投身于农业与农村建设当中。其次,要推进农民的职业化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邀请一些农业专家对农民进行种田、养殖等方面的指导。另外,要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政府也可以给与一些相应的补贴政策,让农民能得到实惠。总的来说,就是要加强文化教育,培育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最后,要转变农村地区落后的思想观念,杜绝盲目攀比,成立农村文化组织,丰富农民的农闲生活,净化农村现有的不良风气。
1 引言 1
2 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现状--以南通市M区为例 1
2.1 农村“空心化”的含义和特征 1
2.2 南通市M区简介与农村“空心化”现状 2
3 农村“空心化”的形成机理 3
3.1 城乡利益差距大 3
3.2 进城农民数量多 3
3.3 农业经济效益低 4
3.4 老人故土眷恋多 4
4 农村“空心化”现象造成的影响 5
4.1 农村资源浪费严重 5
4.2 单一经济效益低下 5
4.3 农村基础教育薄弱 6
4.4 医疗卫生状况堪忧 6
4.5 农村组织建设缺位 6
5 农村“空心化”治理的应对措施 7
5.1 合理规划农村资源,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7
5.2 打破农业基本格局,实现产业多元化 7
5.3 增强卫生医疗实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8
5.4 优化农村组织建设,建立管理监督机制 8
5.5 提高农民素质修养,转变思想文化观念 9
结 论 10
致 谢 11
注 释 12
参 考 文 献 13
1 引言
时至今日,我国依旧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近50%。在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不过,庞大的农村人口数量无疑就给我国新农村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这些挑战中自然也包括农村“空心化”现象的治理与研究。
伴随着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力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收入纷纷涌入城市,使得农村人口大大减少,农村出现大量房屋空置、土地荒废的现象,并且由于我国的城镇化滞后于非农化,迅速发展的农村需要和规划管理体制的落后导致了一系列矛盾的出现,致使村庄出现了外围发展粗放而内部发展衰败的现象[1],这就是农村“空心化”现象。农村“空心化”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城镇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产物,但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情况更加严峻更加复杂,而且近年来更是向纵、深、广、快的趋势发展。如今日益严重的农村“空心化”问题已经深深限制着我国农村的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现代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农村“空心化”形成的原因、对农村发展造成的影响,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江苏省南通市M区5个村10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调查得到的数据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研究,以希望本文的探索能为解决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起到借鉴与推动作用。
2 农村“空心化”现象的现状--以南通市M区为例
2.1 农村“空心化”的含义和特征
长期以来,学界并未对农村“空心化”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大体上分成如下几种认识:1.从空间形态的角度来分析,刘彦随等系统科学地对山东典型村庄进行了调研,认为农村空心化是由于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以及城镇化引发的“人走屋空”,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2]。2.从社会学和人口学角度来研究,得出农村“空心化”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城镇化背景下快速涌向城市,使得农村常住人口和劳动力比例下降,老人、妇女、儿童大量留守农村的现象。3.从社会经济的视角出发,徐勇等人认为农村“空心化”不是简单的居住空间和人口数量的变化,而是指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转型的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和需求等资源大量流失所导致乡村治理手段的匮乏以及乡村发展的困境[3]。
结合各位学者对农村“空心化”深入调查与研究得来的科学成果,农村“空心化”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输出,人口出现老龄化;农村土地闲置现象严重,空间形态向外延伸;农村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全,组织建设存在缺陷;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农村经济结构停滞不前等。
2.2 南通市M区简介与农村“空心化”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空心化”现状,研究者选取南通市M区为例,对M区的5个村100位农户发放了调查问卷,进行了深度访问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8份。
M区是江苏省南通市的一个市辖区,坐落于长江入海口北岸的它与苏锡常上海隔江而望,背靠广袤的苏北平原。M区总面积134.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6.45万亩,粮食作物面积更是达到了9.49万亩。常住人口人口总数28万,包含五个街道、一个省级开发区,拥有47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M区人均GDP超过10万、人均公共财政预算达到苏南的水平,M区是南通市区集工业、服务业与城市居住于一体的枢纽要区。
调查发现,M区农村“空心化”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涉及的范围不断变大、领域不断增多、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2.2.1 人口“空心化”
现如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在本次调查中,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有69户,占比高达70%。而留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农村的老人、小孩、妇女则成为主力军,分别占到46.3%、18.6%和25.1%(如图一)。
(图一)
2.2.2 土地“空心化”
调查结果显示,M区耕地有三成抛荒,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缺陷,农民在城市无法享受到与城市人口同等待遇,即使选择抛荒也不愿意转租、变卖土地。土地是农民的立足根本,当农民无法在城市生存时,他们就会退回农村。
2.2.3 情感“空心化”
由于户籍、教育等流动限制还么有完全消除,很多进城务工的青年人无法带上自己的儿女、父母。在交流时有些农民反映,长时间外出务工之后回家,孩子不与自己亲近,对自己有一种陌生感。同样,有时候当外出打工的儿女返乡时见到的不是父母,而是墓碑。亲人长期分离,情感空虚,极易造成情感危机、家庭破裂。同时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3 农村“空心化”的形成机理
3.1 城乡利益差距大
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城市经济远远高于农村经济,城市经济收入也远高于农村经济收入。即使有着“二元”户籍制度阻碍着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面对着如此悬殊的收入差距,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与此同时,农村的各种要素向城市汇集,城乡利益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扩大。而农村“空心化”这种现象更是使城乡利益差距扩大不断加剧。在农村,社保模式依旧是以“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并且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都不如城市。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才能转变原有的固步自封的思想文化观念,这才是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要加强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抓好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更要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时免除教育费用。并且要从小培养孩子知农、会农、爱农,让他们长大之后投身于农业与农村建设当中。其次,要推进农民的职业化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邀请一些农业专家对农民进行种田、养殖等方面的指导。另外,要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政府也可以给与一些相应的补贴政策,让农民能得到实惠。总的来说,就是要加强文化教育,培育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最后,要转变农村地区落后的思想观念,杜绝盲目攀比,成立农村文化组织,丰富农民的农闲生活,净化农村现有的不良风气。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