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秘书擅权现象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明清时期秘书擅权现象 1
2.1 宦官专权 1
2.1.1 明朝宦官专权现象 1
2.1.2 明朝宦官专权现象 3
2.2 中央秘书性人员擅权 4
2.3 地方秘书性人员擅权 6
2.3.1 明朝胥吏的擅权现象 6
2.3.2 清朝幕僚的擅权现象 7
3 秘书擅权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8
3.1 秘书制度的缺陷性 8
3.2 家国合一的政治理念 9
3.3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冲突 9
3.4 低下的行政效率 10
结 论 12
致 谢 13
注 释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在我国,秘书活动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后期,当若干氏族联合组成规模较大的部落时,就产生了为部落领导集团活动提供辅助管理的秘书工作,其时间距今至少有五千年左右。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则是伴随着阶级一同产生的。统治者在管理被统治者的过程当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说话,说话内容被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文书,有了文书,就要有对文书进行拟制、处理和保管的人,这就是最初的秘书。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秘书制度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完善,逐渐出现了各种秘书工作的官吏和不同层次的秘书工作人员。当今对秘书比较准确定义为:以综合处利息和事务的方式直接辅助领导者实施管理的人员。秘书活动的根本对象是领导;根本职能是辅助管理;根本方式时处理信息和事务;根本性质是辅助性。而本课题主要是研究明清时代的秘书擅权现象。根据秘书的定义,研究对象界定为为皇帝做秘书服务工作的朝中大臣,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也包括当时因特定环境下的被赋予秘书职能的宦官群体,为了保证研究对象的广泛性,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中央大员,也应该包括为地方官员做秘书服务性工作的吏员。
由于秘书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秘书人员主要是做协助性的工作,为其所服务的对象分担繁重的事务。因此秘书必定被赋予一定的权利。我国自秦朝以来,政治制度一直是以皇帝为权力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地方权力日益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因而秘书的工作也日益增多,其所掌握的权利也随之增大,秘书擅权现象也开始出现。明清时期君主集权现象达到顶峰,秘书擅权现象也随之泛滥。
2 明清时期秘书擅权现象
2.1 宦官专权
2.1.1 明朝宦官专权现象
明朝的宦官专权现象可以说是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吸取历朝历代因为宦官而亡国的教训,绝不允许宦官过问朝政大事,且下令绝不允许宦官识字,违令者绝不宽恕。并命人在宫门外悬挂“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三尺铁牌,以起警示宦官的作用。但是这条规定在明成祖时期却被渐渐破坏了,据历史记载,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从侄儿明惠帝朱允炆手里夺来的,此举在封建道统上来说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为防范朝中大臣的背后反对或非议,明成祖开始重用身边的宦官。此后,宦官的地位逐渐提高,权力也逐渐加强,到了宣宗时期,宦官可以读书识字,甚至司礼监宦官可以代皇帝批阅奏章,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宦官擅权现象开始萌芽。
王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氏,曾习儒学,略通经书,参加数次科举考试未中,便自阉入宫,在宫中算略通文字之人,而王振本人性情诡异,又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由此深得皇帝欢心封他为东宫局郎,专门教太子朱祁镇读书。宣德十年,宣宗一病而终,太子朱祁镇即位皇帝,作为老师的王振,地位也因此大增,当上了手握大权的司礼监。明英宗刚即位时只有九岁,年幼无知,朝中事务只得由祖母太皇太后张氏料理,王振还不敢太过造次。正统七年,张氏病逝,而英宗的天性好玩,常常不理政事,王振又深得英宗信赖,因而朝中事务都有王振代理,失去约束的王振得以代替英宗批阅奏章,代行皇命,此时的他趁此机会把朝廷军政大权都抓在手里,专权后的王振党同伐异,独断专行,谁若巴结顺从于他,就会得到提拔和晋升;谁若是违背了他,轻则官职不保,重则性命不保,朝中大臣对于王振十分畏惧。如此下去,必然招致朝纲日乱,军纪涣散,也导致了蒙古瓦剌的进犯。而此场战役的指挥权,却是由不懂军事的王振代英宗行使的,英宗经不起王振的蛊惑,不顾文武百官的劝阻,率领五十万大军,未作充分的准备,就急急忙忙前往前线迎敌,再加上王振的胡乱指挥,这场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明军大败于蒙古军,明英宗也被蒙古军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消息传到朝廷,满朝震惊,群臣激愤,王振最终死于禁军将领樊忠的乱锤之下。其家族亲系也遭铲除。王振从一个东宫局郎,变为权倾朝野的权力核心,最后又落得如此下场,不禁令人唏嘘。
刘谨,兴平(今属陕西)人,六岁被镇守太监刘镇收为义子,净身入宫,因刘镇的关系得以侍奉太子朱厚照,为了日后能飞黄腾达,他也像王振当初侍奉太子那样,千方百计的讨好,小心翼翼的走着实现自己权力欲望的第一步。弘治十八年,三十六岁的孝宗发病身亡,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刘谨也终于盼来了出头之日。但要想插手朝政,首先得讨好皇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迎取皇帝的信任,还要让皇帝玩物丧志,刘谨便想方设法的鼓动武宗玩乐,并在武宗正是起劲之时,将大臣奏章呈给皇帝,不免招致皇帝的不耐烦。这样一来,刘谨便可以趁机背着皇帝干为非作歹的勾当。为了消除别人反对自己的声音,他还除东厂、西厂外,另设一个内行长,由他本人直接掌管,连东厂、西厂的人,也要受内行长的人监视,并从产内派出特务刺探,四下抓人,私自关押,并最终迫害致死。从当时的一句俗语“一个坐皇帝,一个站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不难看出,当时的刘谨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权力得到满足之后,刘谨的财欲也随之膨胀。他利用职权大肆贪污受贿,大小官员无不得像他行贿,否则官位难保。有的地方官员进京时无这么多钱财,只得向当地豪绅借高利贷向刘谨行贿,回到地方后再偿还,称为“京债”。如此一来,明朝的贪污腐败现象之重不难想象,而这杨的社会最终受苦的也只是平民百姓。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刘谨的作恶无数,朝中百官虽不敢言,却对他恨之入骨,扳倒以刘谨为首的宦官权利集团也在偷偷酝酿之中。公元1510年,杨一清通过拉拢同是太监的张永(张永本是以刘谨为首的八大太监之一,但与刘谨不和),以谋反罪揭发刘谨,武宗在抄刘谨家产的时候,发现了私刻的皇帝印玺,以及玉带、龙袍等禁物,并有大量搜刮受贿而来的的金银珠宝等物,武宗大怒,将刘谨处以极刑,曾只手遮天的大宦官刘谨也同样落得如此下场。
魏忠贤,河间府肃宁(今河北肃宁县)人,是个目不识丁的市井无赖,嗜赌成性,但赌运不佳,欠债无数,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而净身入宫。由于巴结了大太监王安手下的魏朝,当上了黄长孙朱由校生母王才人的办膳太监,因而有机会接近未来的皇上。同样,善于玩弄权术的魏忠贤知道,只要讨好了这未来的皇上,出头之日亦不远了。随着熹宗登基,魏忠贤也成了一时炙手可热的人物不久便当上了手握实权的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掌理内外奏章、批朱等事宜,开始了他的专权生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魏忠贤的族人也因此纷纷加官进爵。朝中朝外大小官员为取悦于他,甚至喊他为“九千岁”,离万岁只差一步之遥。还纷纷为他修建生祠四十余所,每建一处,或霸占民田,或拆民房舍,钱财也都是从百姓哪里搜刮而来,人民叫苦连天。一时,对魏忠贤的谄媚之风泛滥全国。正当魏忠贤的权力达到顶峰之时,天启七年,熹宗病死,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即位,也就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首先免去了魏忠贤的司礼监和东厂职务,又发配凤阳守祖陵。行至途中又下令押回京城审判。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在回京的路上悬梁自尽。
1 引言 1
2 明清时期秘书擅权现象 1
2.1 宦官专权 1
2.1.1 明朝宦官专权现象 1
2.1.2 明朝宦官专权现象 3
2.2 中央秘书性人员擅权 4
2.3 地方秘书性人员擅权 6
2.3.1 明朝胥吏的擅权现象 6
2.3.2 清朝幕僚的擅权现象 7
3 秘书擅权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8
3.1 秘书制度的缺陷性 8
3.2 家国合一的政治理念 9
3.3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冲突 9
3.4 低下的行政效率 10
结 论 12
致 谢 13
注 释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在我国,秘书活动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后期,当若干氏族联合组成规模较大的部落时,就产生了为部落领导集团活动提供辅助管理的秘书工作,其时间距今至少有五千年左右。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则是伴随着阶级一同产生的。统治者在管理被统治者的过程当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说话,说话内容被记录下来,于是就有了文书,有了文书,就要有对文书进行拟制、处理和保管的人,这就是最初的秘书。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秘书制度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完善,逐渐出现了各种秘书工作的官吏和不同层次的秘书工作人员。当今对秘书比较准确定义为:以综合处利息和事务的方式直接辅助领导者实施管理的人员。秘书活动的根本对象是领导;根本职能是辅助管理;根本方式时处理信息和事务;根本性质是辅助性。而本课题主要是研究明清时代的秘书擅权现象。根据秘书的定义,研究对象界定为为皇帝做秘书服务工作的朝中大臣,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也包括当时因特定环境下的被赋予秘书职能的宦官群体,为了保证研究对象的广泛性,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中央大员,也应该包括为地方官员做秘书服务性工作的吏员。
由于秘书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秘书人员主要是做协助性的工作,为其所服务的对象分担繁重的事务。因此秘书必定被赋予一定的权利。我国自秦朝以来,政治制度一直是以皇帝为权力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地方权力日益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因而秘书的工作也日益增多,其所掌握的权利也随之增大,秘书擅权现象也开始出现。明清时期君主集权现象达到顶峰,秘书擅权现象也随之泛滥。
2 明清时期秘书擅权现象
2.1 宦官专权
2.1.1 明朝宦官专权现象
明朝的宦官专权现象可以说是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吸取历朝历代因为宦官而亡国的教训,绝不允许宦官过问朝政大事,且下令绝不允许宦官识字,违令者绝不宽恕。并命人在宫门外悬挂“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三尺铁牌,以起警示宦官的作用。但是这条规定在明成祖时期却被渐渐破坏了,据历史记载,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从侄儿明惠帝朱允炆手里夺来的,此举在封建道统上来说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为防范朝中大臣的背后反对或非议,明成祖开始重用身边的宦官。此后,宦官的地位逐渐提高,权力也逐渐加强,到了宣宗时期,宦官可以读书识字,甚至司礼监宦官可以代皇帝批阅奏章,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宦官擅权现象开始萌芽。
王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氏,曾习儒学,略通经书,参加数次科举考试未中,便自阉入宫,在宫中算略通文字之人,而王振本人性情诡异,又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由此深得皇帝欢心封他为东宫局郎,专门教太子朱祁镇读书。宣德十年,宣宗一病而终,太子朱祁镇即位皇帝,作为老师的王振,地位也因此大增,当上了手握大权的司礼监。明英宗刚即位时只有九岁,年幼无知,朝中事务只得由祖母太皇太后张氏料理,王振还不敢太过造次。正统七年,张氏病逝,而英宗的天性好玩,常常不理政事,王振又深得英宗信赖,因而朝中事务都有王振代理,失去约束的王振得以代替英宗批阅奏章,代行皇命,此时的他趁此机会把朝廷军政大权都抓在手里,专权后的王振党同伐异,独断专行,谁若巴结顺从于他,就会得到提拔和晋升;谁若是违背了他,轻则官职不保,重则性命不保,朝中大臣对于王振十分畏惧。如此下去,必然招致朝纲日乱,军纪涣散,也导致了蒙古瓦剌的进犯。而此场战役的指挥权,却是由不懂军事的王振代英宗行使的,英宗经不起王振的蛊惑,不顾文武百官的劝阻,率领五十万大军,未作充分的准备,就急急忙忙前往前线迎敌,再加上王振的胡乱指挥,这场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明军大败于蒙古军,明英宗也被蒙古军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消息传到朝廷,满朝震惊,群臣激愤,王振最终死于禁军将领樊忠的乱锤之下。其家族亲系也遭铲除。王振从一个东宫局郎,变为权倾朝野的权力核心,最后又落得如此下场,不禁令人唏嘘。
刘谨,兴平(今属陕西)人,六岁被镇守太监刘镇收为义子,净身入宫,因刘镇的关系得以侍奉太子朱厚照,为了日后能飞黄腾达,他也像王振当初侍奉太子那样,千方百计的讨好,小心翼翼的走着实现自己权力欲望的第一步。弘治十八年,三十六岁的孝宗发病身亡,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刘谨也终于盼来了出头之日。但要想插手朝政,首先得讨好皇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迎取皇帝的信任,还要让皇帝玩物丧志,刘谨便想方设法的鼓动武宗玩乐,并在武宗正是起劲之时,将大臣奏章呈给皇帝,不免招致皇帝的不耐烦。这样一来,刘谨便可以趁机背着皇帝干为非作歹的勾当。为了消除别人反对自己的声音,他还除东厂、西厂外,另设一个内行长,由他本人直接掌管,连东厂、西厂的人,也要受内行长的人监视,并从产内派出特务刺探,四下抓人,私自关押,并最终迫害致死。从当时的一句俗语“一个坐皇帝,一个站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不难看出,当时的刘谨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权力得到满足之后,刘谨的财欲也随之膨胀。他利用职权大肆贪污受贿,大小官员无不得像他行贿,否则官位难保。有的地方官员进京时无这么多钱财,只得向当地豪绅借高利贷向刘谨行贿,回到地方后再偿还,称为“京债”。如此一来,明朝的贪污腐败现象之重不难想象,而这杨的社会最终受苦的也只是平民百姓。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刘谨的作恶无数,朝中百官虽不敢言,却对他恨之入骨,扳倒以刘谨为首的宦官权利集团也在偷偷酝酿之中。公元1510年,杨一清通过拉拢同是太监的张永(张永本是以刘谨为首的八大太监之一,但与刘谨不和),以谋反罪揭发刘谨,武宗在抄刘谨家产的时候,发现了私刻的皇帝印玺,以及玉带、龙袍等禁物,并有大量搜刮受贿而来的的金银珠宝等物,武宗大怒,将刘谨处以极刑,曾只手遮天的大宦官刘谨也同样落得如此下场。
魏忠贤,河间府肃宁(今河北肃宁县)人,是个目不识丁的市井无赖,嗜赌成性,但赌运不佳,欠债无数,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而净身入宫。由于巴结了大太监王安手下的魏朝,当上了黄长孙朱由校生母王才人的办膳太监,因而有机会接近未来的皇上。同样,善于玩弄权术的魏忠贤知道,只要讨好了这未来的皇上,出头之日亦不远了。随着熹宗登基,魏忠贤也成了一时炙手可热的人物不久便当上了手握实权的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掌理内外奏章、批朱等事宜,开始了他的专权生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魏忠贤的族人也因此纷纷加官进爵。朝中朝外大小官员为取悦于他,甚至喊他为“九千岁”,离万岁只差一步之遥。还纷纷为他修建生祠四十余所,每建一处,或霸占民田,或拆民房舍,钱财也都是从百姓哪里搜刮而来,人民叫苦连天。一时,对魏忠贤的谄媚之风泛滥全国。正当魏忠贤的权力达到顶峰之时,天启七年,熹宗病死,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即位,也就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首先免去了魏忠贤的司礼监和东厂职务,又发配凤阳守祖陵。行至途中又下令押回京城审判。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在回京的路上悬梁自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