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结构特征的农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倾向研究
摘 要社区治理在农村自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要想让社区治理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鼓励更多的青年参与进来。农村的未来一定是年轻人的未来,因此,我们在这一个背景之下提出基于家庭结构特征的农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倾向研究,无论是对农村青年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都是十分具有意义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难以达成对基层社区的共识、农村发展有待改进、参与结构关系混乱、青年的主体性和认同感缺失。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强对基层社区的共识、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调整参与结构关系、加强农村青年的主体性和认同感等。摘 要 2
目 录
一、引言 1
(一)选题依据 1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
(三)研究意义 1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3
(一)国外文献综述 3
(二)国内文献综述 3
(三)家庭结构的分类 4
(四)家庭结构与社会的关系 4
(五)社区治理的含义 5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6
(一)问卷设计与收集 6
(二)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6
四、农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局限性 10
(一)难以达成对基层社区的共识 10
(二) 农村发展有待改进 10
(三)参与结构关系混乱 11
(四)青年的主体性和认同感缺失 11
五、对策与建议 12
(一)加强对基层社区的共识 12
(二)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 12
(三)调整参与结构关系 13
(四)加强农村青年的主体性和认同感 13
五、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8
一、引言
(一)选题依据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乡镇以及农村开始了社区化治理的新步伐,这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对我国整体发展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必须看到其中有许许多多矛盾的东西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解决。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接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到了世界,能够吸取最新的信息,有着全新的观念,即使是偏远地区的年轻人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传统文化影响,这些人有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传统和保守的思想。农村的未来一定是年轻人的未来,因此,我们在这一个背景之下提出基于家庭结构特征的农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倾向研究,无论是对农村青年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都是十分具有意义的。
本文是基于家庭结构特征的农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倾向研究,在对相关文献以及定义进行简单阐述之后,我们从家庭结构特征的影响、社会进步的影响、确定新型的社会关系等三个方面来研究农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倾向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思考相关的问题及对策。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最小的社会。家庭结构就是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反映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它能折射出家庭成员受家庭结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情绪,比如说对社会的认识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九亿人口是农民,因此,研究家庭结构特征的农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倾向的关系,就是研究我们的基本国情。通过研究家庭结构特征与农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倾向的关系,可以了解农村青年需要的是什么?向往的是什么?然后通过中国家庭结构的这种特殊关系,创造出适合国情的农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及工作条件。从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三)研究意义
根据以往社区治理的思路,大多从国家层面出发,对于社区治理的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数的农村社区,政府是社区建设的推动者,在宏观政策上占主体地位。当前我国的农村社区治理越来越注重民主化,贯彻“以人为本的”的理念,本文通过研究家庭结构特征,对农村青年的社区治理倾向进行分析,我国社区治理相关内容起到一定的补充。
中国进入新时代,经济结构处在深化调整时期。特别是农村正在发生巨变。随着城镇化建设,中国的农民正在逐渐减少。虽然我们看到,农村人口正在减少,但是中国式的家庭结构却不会因为人口的变化,而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依然还是存在着中国式的家庭式结构。这种家庭结构牵扯到每一位家庭成员。特别是中国的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家庭结构关系千丝万缕,不仅在姻缘血脉有联系,在思想感情上也是相互有影响的。因此,基于这种现状研究,对于农村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一)国外文献综述
较早提出“社区治理”这一概念的是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在滕尼斯十九世纪末的著作中,他将社区治理看做是城市的一项重要活动,并且社区治理主要是指由社区中的人来对社区内的教育、卫生以及其他保障制度进行执行工作,使社区能够稳定的运行。后来,美国的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看到了社区治理中的主体性有所衰落。更加确切的说是,美国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在采取社会治理,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美国青年的主体性开始缺失是其著作《独自打保龄球:美国社区的衰弱与复兴》的主要观点之一,作者将青年主体性的缺失也比作了打保龄球这一活动。在美国,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青年都更愿意去独自打保龄球也不愿意参与社区事务。在法国,一位学者阿.德芒戎对农村的村落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农村村落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在村落中有着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甚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甚至开始瓦解。农村的发展和进步也因为公共管理质量的降低而有所停滞。日本学者指出在日本的社会当中,由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等所带来的影响,农村的青年们对于社区治理的看法也有所改变,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于传统村落模式的思考,而是将眼光放在了类似于城市社区治理的形式上面。而学者祖田修的《农学原论》中在看到了农业对于经济的重要性之后,也指明了这一观点。
目 录
一、引言 1
(一)选题依据 1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
(三)研究意义 1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3
(一)国外文献综述 3
(二)国内文献综述 3
(三)家庭结构的分类 4
(四)家庭结构与社会的关系 4
(五)社区治理的含义 5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6
(一)问卷设计与收集 6
(二)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6
四、农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局限性 10
(一)难以达成对基层社区的共识 10
(二) 农村发展有待改进 10
(三)参与结构关系混乱 11
(四)青年的主体性和认同感缺失 11
五、对策与建议 12
(一)加强对基层社区的共识 12
(二)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 12
(三)调整参与结构关系 13
(四)加强农村青年的主体性和认同感 13
五、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8
一、引言
(一)选题依据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乡镇以及农村开始了社区化治理的新步伐,这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对我国整体发展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必须看到其中有许许多多矛盾的东西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解决。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接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到了世界,能够吸取最新的信息,有着全新的观念,即使是偏远地区的年轻人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传统文化影响,这些人有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传统和保守的思想。农村的未来一定是年轻人的未来,因此,我们在这一个背景之下提出基于家庭结构特征的农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倾向研究,无论是对农村青年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都是十分具有意义的。
本文是基于家庭结构特征的农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倾向研究,在对相关文献以及定义进行简单阐述之后,我们从家庭结构特征的影响、社会进步的影响、确定新型的社会关系等三个方面来研究农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倾向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思考相关的问题及对策。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最小的社会。家庭结构就是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反映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它能折射出家庭成员受家庭结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情绪,比如说对社会的认识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九亿人口是农民,因此,研究家庭结构特征的农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倾向的关系,就是研究我们的基本国情。通过研究家庭结构特征与农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倾向的关系,可以了解农村青年需要的是什么?向往的是什么?然后通过中国家庭结构的这种特殊关系,创造出适合国情的农村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及工作条件。从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三)研究意义
根据以往社区治理的思路,大多从国家层面出发,对于社区治理的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数的农村社区,政府是社区建设的推动者,在宏观政策上占主体地位。当前我国的农村社区治理越来越注重民主化,贯彻“以人为本的”的理念,本文通过研究家庭结构特征,对农村青年的社区治理倾向进行分析,我国社区治理相关内容起到一定的补充。
中国进入新时代,经济结构处在深化调整时期。特别是农村正在发生巨变。随着城镇化建设,中国的农民正在逐渐减少。虽然我们看到,农村人口正在减少,但是中国式的家庭结构却不会因为人口的变化,而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依然还是存在着中国式的家庭式结构。这种家庭结构牵扯到每一位家庭成员。特别是中国的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家庭结构关系千丝万缕,不仅在姻缘血脉有联系,在思想感情上也是相互有影响的。因此,基于这种现状研究,对于农村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一)国外文献综述
较早提出“社区治理”这一概念的是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在滕尼斯十九世纪末的著作中,他将社区治理看做是城市的一项重要活动,并且社区治理主要是指由社区中的人来对社区内的教育、卫生以及其他保障制度进行执行工作,使社区能够稳定的运行。后来,美国的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看到了社区治理中的主体性有所衰落。更加确切的说是,美国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在采取社会治理,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信息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美国青年的主体性开始缺失是其著作《独自打保龄球:美国社区的衰弱与复兴》的主要观点之一,作者将青年主体性的缺失也比作了打保龄球这一活动。在美国,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青年都更愿意去独自打保龄球也不愿意参与社区事务。在法国,一位学者阿.德芒戎对农村的村落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农村村落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在村落中有着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甚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甚至开始瓦解。农村的发展和进步也因为公共管理质量的降低而有所停滞。日本学者指出在日本的社会当中,由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等所带来的影响,农村的青年们对于社区治理的看法也有所改变,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于传统村落模式的思考,而是将眼光放在了类似于城市社区治理的形式上面。而学者祖田修的《农学原论》中在看到了农业对于经济的重要性之后,也指明了这一观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