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20200101174318]
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这不仅是其个人的意愿选择,也是社会的需要。目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还很低,大学生创业意愿总体水平较低,而且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大学生的内在能力素质和外在性的创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并制约着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产生,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培养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素质、改善社会创业环境、加强政策的宣传引导、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等方面来解决。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大学生创业,创业意愿,现状,影响因素
目 录
1 引言 1
2 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 1
2.1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总体状况 2
2.2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基本特征 3
2.2.1 学生的创业意愿呈现出性别方面的差异 3
2.2.2 学生的创业意愿呈现出年级方面的差异 3
2.2.3 学生的创业意愿在创业时间选择上的差异 4
3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4
3.1 大学生内在能力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5
3.1.1 学生的领导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5
3.1.2 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6
3.1.3 学生的社交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7
3.1.4 学生的风险意识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8
3.1.5 学生的心理准备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8
3.2 外在性的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9
3.2.1 教育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9
3.2.2 政策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10
3.2.3 资金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11
3.2.4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11
4 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对策 12
4.1 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创业意愿提升中的推动作用 12
4.1.1 高校改善课程设置 12
4.1.2 培养正确的创业观 13
4.2 深入发掘个人能力在创业意愿提升中的推进作用 13
4.2.1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13
4.2.2 锻炼大学生心理品质 13
4.3 积极发挥创业环境在创业意愿提升中的助推作用 14
4.3.1 减轻大学生创业资金负担 14
4.3.2 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14
4.4 充分发挥政策服务在创业意愿提升中的引导作用 14
4.4.1 提高服务规范化程度 14
4.4.2 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15
结论 16
致谢 17
注释 18
参考文献 19
1 引言
“创业,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随着我国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和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就业新选择,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1]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2014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将达727万人,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和压力显而易见。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既能创造社会财富,又能提供就业岗位,是缓解我国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在此背景下,发掘大学生创业的潜力,培养大学生创业意愿,对高校的创业教育意义重大。关于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研究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创业中的创业意愿与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以创业为目标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大学生的创业期望值都比较高,大学生有为创业积极地做着自我准备,即使遇到限制时也有较强的创业意向,总体上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业意向。大学生自身的创业能力与创业心理品质等内在因素与创业的资金、政策等外部客观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着影响。有的学者提出,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培养,要保护创业激情、提升心理特质;构建激励机制、营造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搭建创业平台、加强分类指导[2],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协同发挥个体的社会网络资源对创业意愿的产生的激发与支撑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对在校大三大四年级学生的实地调查,了解在校生创业意愿的现状,进一步地通过对在校生创业意愿的深入分析,得出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2 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
社会心理学中,意愿被认为是行为的客观预测指标。人们在对创业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中,把对创业的研究焦点开始转向对创业意愿的探索。
Bird(1988)认为创业意愿对个体的创业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是引导创业者追求某一特定目标而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人和社会因素都必须通过形成意愿来影响创业行为[3]。
Krueger(2000)将创业意愿阐释为潜在创业者对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们具有类似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于创业的态度和能力的一般描述,是最好的创业行为预测指标[4]。
本课题在以上学者的观点上,认为创业意愿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选择创业的一种职业目标和主观态度。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创业意愿,本课题对在校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共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86份,运用SPSS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下是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的我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现状。
2.1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总体状况
表1
对于创业的态度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会创业 61 21.3 21.3 21.3
可能会 177 61.9 61.9 83.2
不会创业 48 16.8 16.8 100.0
合计 286 100.0 100.0
在286份有效样本中,会选择创业的有61人,占到总人数的21.3%;可能会选择创业、但要看情况的有177人,占61.9%;不打算创业的有48人,占16.8%。超过80%的被调查者表现出了创业意愿,但其中61.9%的被调查者的创业态度并不明确,16.8%的被调查者没有创业的意愿。我校在校大学生中,小部分学生没有创业意愿,绝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创业意愿,但是创业意愿明确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对于创业活动,还都只是对创业有过思考,创业可能会成为他们的选择,具体还要看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创业,在这一点上,他们的创业意愿并不强烈。
我校学生的创业意愿总体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大学生对于创业缺少明确的态度。正如在调查过程中,一位张同学谈到: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参加了数场招聘会,但没有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一家单位,如果在以后的求职中还不能如己所愿,自己会综合考虑是否会自己创业,为自己打工。
2.2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基本特征
2.2.1 学生的创业意愿呈现出性别方面的差异
表 2
性别* 创业意愿
对于创业的态度 合计
会创业 可能会 不会创业
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这不仅是其个人的意愿选择,也是社会的需要。目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还很低,大学生创业意愿总体水平较低,而且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大学生的内在能力素质和外在性的创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并制约着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产生,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应该从培养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素质、改善社会创业环境、加强政策的宣传引导、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等方面来解决。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大学生创业,创业意愿,现状,影响因素
目 录
1 引言 1
2 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 1
2.1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总体状况 2
2.2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基本特征 3
2.2.1 学生的创业意愿呈现出性别方面的差异 3
2.2.2 学生的创业意愿呈现出年级方面的差异 3
2.2.3 学生的创业意愿在创业时间选择上的差异 4
3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4
3.1 大学生内在能力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5
3.1.1 学生的领导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5
3.1.2 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6
3.1.3 学生的社交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7
3.1.4 学生的风险意识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8
3.1.5 学生的心理准备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8
3.2 外在性的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9
3.2.1 教育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9
3.2.2 政策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10
3.2.3 资金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11
3.2.4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11
4 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对策 12
4.1 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创业意愿提升中的推动作用 12
4.1.1 高校改善课程设置 12
4.1.2 培养正确的创业观 13
4.2 深入发掘个人能力在创业意愿提升中的推进作用 13
4.2.1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13
4.2.2 锻炼大学生心理品质 13
4.3 积极发挥创业环境在创业意愿提升中的助推作用 14
4.3.1 减轻大学生创业资金负担 14
4.3.2 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14
4.4 充分发挥政策服务在创业意愿提升中的引导作用 14
4.4.1 提高服务规范化程度 14
4.4.2 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15
结论 16
致谢 17
注释 18
参考文献 19
1 引言
“创业,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随着我国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和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就业新选择,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1]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环境下,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2014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将达727万人,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和压力显而易见。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既能创造社会财富,又能提供就业岗位,是缓解我国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在此背景下,发掘大学生创业的潜力,培养大学生创业意愿,对高校的创业教育意义重大。关于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研究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创业中的创业意愿与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以创业为目标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大学生的创业期望值都比较高,大学生有为创业积极地做着自我准备,即使遇到限制时也有较强的创业意向,总体上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业意向。大学生自身的创业能力与创业心理品质等内在因素与创业的资金、政策等外部客观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着影响。有的学者提出,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培养,要保护创业激情、提升心理特质;构建激励机制、营造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搭建创业平台、加强分类指导[2],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协同发挥个体的社会网络资源对创业意愿的产生的激发与支撑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综上所述,本课题通过对在校大三大四年级学生的实地调查,了解在校生创业意愿的现状,进一步地通过对在校生创业意愿的深入分析,得出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2 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
社会心理学中,意愿被认为是行为的客观预测指标。人们在对创业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中,把对创业的研究焦点开始转向对创业意愿的探索。
Bird(1988)认为创业意愿对个体的创业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是引导创业者追求某一特定目标而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人和社会因素都必须通过形成意愿来影响创业行为[3]。
Krueger(2000)将创业意愿阐释为潜在创业者对是否从事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们具有类似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于创业的态度和能力的一般描述,是最好的创业行为预测指标[4]。
本课题在以上学者的观点上,认为创业意愿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选择创业的一种职业目标和主观态度。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创业意愿,本课题对在校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共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86份,运用SPSS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下是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的我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现状。
2.1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总体状况
表1
对于创业的态度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会创业 61 21.3 21.3 21.3
可能会 177 61.9 61.9 83.2
不会创业 48 16.8 16.8 100.0
合计 286 100.0 100.0
在286份有效样本中,会选择创业的有61人,占到总人数的21.3%;可能会选择创业、但要看情况的有177人,占61.9%;不打算创业的有48人,占16.8%。超过80%的被调查者表现出了创业意愿,但其中61.9%的被调查者的创业态度并不明确,16.8%的被调查者没有创业的意愿。我校在校大学生中,小部分学生没有创业意愿,绝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创业意愿,但是创业意愿明确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对于创业活动,还都只是对创业有过思考,创业可能会成为他们的选择,具体还要看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创业,在这一点上,他们的创业意愿并不强烈。
我校学生的创业意愿总体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大学生对于创业缺少明确的态度。正如在调查过程中,一位张同学谈到: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参加了数场招聘会,但没有找到符合自己期望的一家单位,如果在以后的求职中还不能如己所愿,自己会综合考虑是否会自己创业,为自己打工。
2.2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基本特征
2.2.1 学生的创业意愿呈现出性别方面的差异
表 2
性别* 创业意愿
对于创业的态度 合计
会创业 可能会 不会创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