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医疗体制的探讨文献综述
对高校医疗体制的探讨文献综述[20200511190559]
摘要:高校医疗体制改革意义重大。目前,高校医疗体制定位不清,相关支持政策缺失,难以完成对学校内的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能。教育行政和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建设,加大投入,改革运行机制。同时,高校卫生保健机构应加强自身管理和建设,从而将高校医疗体制真正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机制中,最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关键词:政府、高校制度、校医院、医疗体制、改革
我国高等学校的校医院是依附学校而存在的事物,承担着为高校广大教职学工防病治病的各项医疗服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人发展,高校内部各项改革已冲破了高校原有体制下形成的依附学校而存在的各项福利性服务的机构和制度,社会化服务理念使得原寄生在学校的后勤体制重新按照市场经济运作规则而逐步实现社会化。高校后勤系统中的福利型服务项目已逐步剥离出来,重新按市场运作规则进行组合,但在后勤与高校剥离中,校医院一方面面临社会医疗改革行业的冲击,需要建立与社会医疗改革同步发展的高校医疗体系;另一方面又面临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冲击,需要建立一条保证教职学工防病治病,身体健并,并逐步与学校剥离的自运行模式。目前高校附属医院面临是教职工年龄老化趋势,广大中青年教师身体亚健康状况,学校规模日益扩大与医务人员紧张、医疗手段、医疗设备落后以及医疗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高校校医院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一方面制约医院自身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教职学工面对社会医疗改革的进展产生的后顾之优。要解决这种医患矛盾唯一的出路是改革。
高校医疗体制的“病”不治,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在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进一步深人和高校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化的趋势日益明朗的形势下,高校医疗机构的运行体制也悄然发生了改变。有的高校医疗机构开始自负盈亏走向市场,有的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还有一部分交给社会医院托管,这些有益的尝试为高校医疗机构今后的改革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随着教育和卫生体制改革的进行,高校医疗体制应该如何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后勤服务逐渐社会化的高校发展中改革和定位,成为高校管理者和卫生保健服务责任者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校医院的现状
(一)高校医疗机构工作受质疑
由于医疗机构自己承办,医生属于学校的特殊成员,其实践技能与社会医院医生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受体制影响,学生普遍对高校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态度和业务水平以及药品质量不满。面对师生的诸多指责,高校医疗机构也是有苦难言。近年来,医疗费用快速上涨,有限的经费更是杯水车薪,高校医疗机构对学校负责,不能超支太多,只好一切从简,能省就省。
(二)高校医疗机构工作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医疗机构一般都是被动接受学生就诊,学生身体不适,到医疗室或校医院去就诊,而医生也只是根据学生的病情给予治疗。这与社会医院的工作方式基本相同,但高校的医疗机构与医院又有很大区别。高校医疗结构不但承担着学生的疾病治疗,还承担着全校师生的健康保健,而恰恰是后者才是高校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责。而现行体制下的高校医疗机构的功能非常单一,其健康保健的功能还没有建立起来,学生的健康信息档案还没有建立,这种工作形式的单一与其体制有直接关系,也与分配制度有直接关系。
(三)高校医疗机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现行体制下高校医疗机构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由于高校师生以青壮年居多,其生病的概率相对较小,真正的治疗也不是很多,而只有极少数高校的医疗机构对社会开放,大多数高校的医疗设备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实际上,在社会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高校的医疗机构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医疗体制矛盾重重,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因此,对高校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形成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校医院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确
我国教育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对高校校医院的属性定位仍模糊不清。有人认为,校医院属于社会大医疗行业,应与社会接轨。也有人认为,校医院而向广大师生这一特殊群体,具有福利性的职能,其职责是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不能搞任何赢利性的经济活动。双方争执不休,改革的步伐缓。
多年以来,人们一贯认为校医院只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在保健、防病、康复等方而的职能缺失校医院被认为是就诊的初级阶段,真正看病还得去大的名医院。上述因素都阻碍了校医院的发展。
(二)缺少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引导
在法制社会校医院的管理运行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事实上,仅依据1998年由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布的《学校卫生管理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等校医院的工作很难全面而展开。例如,校医院归属行政部门还是后勤部门,高校医院人员编制等问题。缺少相应的依据,使各项具体工作不能有序进行。何况,时代在不断进步,在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进一步深人和高校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化的趋势日益明朗的形势下,高校医疗机构的运行体制也悄然发生了改变。这众多的新变化都呼吁出台一系列适合新情况的法律法规。
(三)医疗水平良莠不齐
长期以来,由于经费有限,各高校医院治疗水平普遍低下:
1、医疗设备少、旧。大型设备大多只有X线机、心电图仪、B超等,有些甚至是大医院淘汰下来的旧设备。大多医院也都没有配备救护车等设备,导致严重影响校医院发挥职能。
2、校医院缺乏高水平的医生。在高校,校医院承担着大部分师生的医疗任务。没有合理的有医疗资质医技人员有序进入,再由于高校合并、扩招等大环境下,也造成一校多区,医务人员在不够的情况下,又被分割使用,人员编制不足。在校医院,医疗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素质,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医护人员是属于通过各种关系进入高校医疗系统的。在人事安排上,医院没有引进人才的主动权,一般都是为了照顾安排调人学校的教师配偶和子女。医院成了照顾调入安排教师配偶的场所,医务人员缺乏培训进修计划。
3、校医院配备的药品单一,治疗效果不好。由于政府拨款有限,学校又要求承担医药费的大部分(参保学生在校医就诊享受90%的医疗费的优惠),所以校医院购药的首要标准是价格,其次才是疗效,校医院配备的基本上是价格低廉的药品,市场上价格较高、效果好的药品极少配备。校医院配备的药品受经费控制和业务水平所限,治疗效果不好。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医院难以给予学生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
(四)收费管理混乱
目前,多数高校仍遵循着传统的报销式医疗收费模式。这一方面容易导致校外就医地点和费用的争议,另一方面报销标准繁多、管理混乱,往往使得患者无所适从,经常导致纠纷的发生。高校医院处境艰难高校医院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但其控制着学生的转院权,对于在本院不能治疗的学生,必须经校医院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后,才能转诊至社会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否则治疗费用不予报销。这样,校医院因经济方而的原因就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在现实中,校医院是学生意见最大的部门,学生普遍对校医院医务人员的态度和业务水平,以及药品的质量等不满。而对学生们的诸多指责,校医院也是有苦难言:在近些年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看病贵”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的背景下,有限的经费更是杯水车薪,校医院对学校负责,不能超支太多,于是只好一切从简,能省就省。
摘要:高校医疗体制改革意义重大。目前,高校医疗体制定位不清,相关支持政策缺失,难以完成对学校内的公共卫生管理服务职能。教育行政和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建设,加大投入,改革运行机制。同时,高校卫生保健机构应加强自身管理和建设,从而将高校医疗体制真正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机制中,最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关键词:政府、高校制度、校医院、医疗体制、改革
我国高等学校的校医院是依附学校而存在的事物,承担着为高校广大教职学工防病治病的各项医疗服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人发展,高校内部各项改革已冲破了高校原有体制下形成的依附学校而存在的各项福利性服务的机构和制度,社会化服务理念使得原寄生在学校的后勤体制重新按照市场经济运作规则而逐步实现社会化。高校后勤系统中的福利型服务项目已逐步剥离出来,重新按市场运作规则进行组合,但在后勤与高校剥离中,校医院一方面面临社会医疗改革行业的冲击,需要建立与社会医疗改革同步发展的高校医疗体系;另一方面又面临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冲击,需要建立一条保证教职学工防病治病,身体健并,并逐步与学校剥离的自运行模式。目前高校附属医院面临是教职工年龄老化趋势,广大中青年教师身体亚健康状况,学校规模日益扩大与医务人员紧张、医疗手段、医疗设备落后以及医疗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高校校医院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一方面制约医院自身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教职学工面对社会医疗改革的进展产生的后顾之优。要解决这种医患矛盾唯一的出路是改革。
高校医疗体制的“病”不治,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在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进一步深人和高校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化的趋势日益明朗的形势下,高校医疗机构的运行体制也悄然发生了改变。有的高校医疗机构开始自负盈亏走向市场,有的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还有一部分交给社会医院托管,这些有益的尝试为高校医疗机构今后的改革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随着教育和卫生体制改革的进行,高校医疗体制应该如何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后勤服务逐渐社会化的高校发展中改革和定位,成为高校管理者和卫生保健服务责任者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校医院的现状
(一)高校医疗机构工作受质疑
由于医疗机构自己承办,医生属于学校的特殊成员,其实践技能与社会医院医生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受体制影响,学生普遍对高校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态度和业务水平以及药品质量不满。面对师生的诸多指责,高校医疗机构也是有苦难言。近年来,医疗费用快速上涨,有限的经费更是杯水车薪,高校医疗机构对学校负责,不能超支太多,只好一切从简,能省就省。
(二)高校医疗机构工作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医疗机构一般都是被动接受学生就诊,学生身体不适,到医疗室或校医院去就诊,而医生也只是根据学生的病情给予治疗。这与社会医院的工作方式基本相同,但高校的医疗机构与医院又有很大区别。高校医疗结构不但承担着学生的疾病治疗,还承担着全校师生的健康保健,而恰恰是后者才是高校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责。而现行体制下的高校医疗机构的功能非常单一,其健康保健的功能还没有建立起来,学生的健康信息档案还没有建立,这种工作形式的单一与其体制有直接关系,也与分配制度有直接关系。
(三)高校医疗机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现行体制下高校医疗机构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由于高校师生以青壮年居多,其生病的概率相对较小,真正的治疗也不是很多,而只有极少数高校的医疗机构对社会开放,大多数高校的医疗设备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实际上,在社会医疗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高校的医疗机构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医疗体制矛盾重重,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因此,对高校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形成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校医院定位不清,职责不明确
我国教育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对高校校医院的属性定位仍模糊不清。有人认为,校医院属于社会大医疗行业,应与社会接轨。也有人认为,校医院而向广大师生这一特殊群体,具有福利性的职能,其职责是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不能搞任何赢利性的经济活动。双方争执不休,改革的步伐缓。
多年以来,人们一贯认为校医院只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在保健、防病、康复等方而的职能缺失校医院被认为是就诊的初级阶段,真正看病还得去大的名医院。上述因素都阻碍了校医院的发展。
(二)缺少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引导
在法制社会校医院的管理运行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事实上,仅依据1998年由教育部和卫生部颁布的《学校卫生管理条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等校医院的工作很难全面而展开。例如,校医院归属行政部门还是后勤部门,高校医院人员编制等问题。缺少相应的依据,使各项具体工作不能有序进行。何况,时代在不断进步,在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进一步深人和高校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化的趋势日益明朗的形势下,高校医疗机构的运行体制也悄然发生了改变。这众多的新变化都呼吁出台一系列适合新情况的法律法规。
(三)医疗水平良莠不齐
长期以来,由于经费有限,各高校医院治疗水平普遍低下:
1、医疗设备少、旧。大型设备大多只有X线机、心电图仪、B超等,有些甚至是大医院淘汰下来的旧设备。大多医院也都没有配备救护车等设备,导致严重影响校医院发挥职能。
2、校医院缺乏高水平的医生。在高校,校医院承担着大部分师生的医疗任务。没有合理的有医疗资质医技人员有序进入,再由于高校合并、扩招等大环境下,也造成一校多区,医务人员在不够的情况下,又被分割使用,人员编制不足。在校医院,医疗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素质,但同时也有一部分医护人员是属于通过各种关系进入高校医疗系统的。在人事安排上,医院没有引进人才的主动权,一般都是为了照顾安排调人学校的教师配偶和子女。医院成了照顾调入安排教师配偶的场所,医务人员缺乏培训进修计划。
3、校医院配备的药品单一,治疗效果不好。由于政府拨款有限,学校又要求承担医药费的大部分(参保学生在校医就诊享受90%的医疗费的优惠),所以校医院购药的首要标准是价格,其次才是疗效,校医院配备的基本上是价格低廉的药品,市场上价格较高、效果好的药品极少配备。校医院配备的药品受经费控制和业务水平所限,治疗效果不好。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医院难以给予学生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
(四)收费管理混乱
目前,多数高校仍遵循着传统的报销式医疗收费模式。这一方面容易导致校外就医地点和费用的争议,另一方面报销标准繁多、管理混乱,往往使得患者无所适从,经常导致纠纷的发生。高校医院处境艰难高校医院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但其控制着学生的转院权,对于在本院不能治疗的学生,必须经校医院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后,才能转诊至社会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否则治疗费用不予报销。这样,校医院因经济方而的原因就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在现实中,校医院是学生意见最大的部门,学生普遍对校医院医务人员的态度和业务水平,以及药品的质量等不满。而对学生们的诸多指责,校医院也是有苦难言:在近些年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看病贵”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的背景下,有限的经费更是杯水车薪,校医院对学校负责,不能超支太多,于是只好一切从简,能省就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