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散文的人文情怀探析
新时期散文的人文情怀探析[20200101174701]
中国散文的发展具有悠久长远的历史,古代散文历经秦汉、唐宋、明清三大创作高峰期的创新与发展,由奠基、成熟到规范,形成了一种特色的中国古代散文,为后世中国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新时期的散文在借鉴古代散文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成熟。新时期以来,守望人类精神,抱负人文关怀,探寻历史,洞察现实,关注人生,成为散文作者的心声。越来越多的作家们开始通过关注人性、关注生命意识、关注自然来抒写自己的人文情怀,并在散文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人生体验以及社会感悟,使得新时期的散文中的人文情怀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现实价值。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 新时期散文,人文情怀,人性关注,生命意识关注,自然关注,现实意义
目 录
1 引言 1
2 新时期散文的人文情怀抒写 2
2.1关注人性 2
2.2关注生命意识 3
2.3 关注自然 5
3人文情怀的现实意义分析 7
3.1 人生体验 7
3.2 社会感悟 8
3.3 现实观照 9
结 论 10
致 谢 11
注 释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中国散文的发展具有悠久长远的历史,古代散文历经秦汉、唐宋、明清三大创作高峰期的创新与发展,由奠基、成熟到规范,形成了一种特色的中国古代散文,为后世中国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现代散文根植于古代散文尤其是明清散文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外国散文的成就,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散文小品被周作人称为“文学发达之极致” [1],鲁迅也认为其成就在小说、诗歌和戏剧之上。到二十世纪8O年代末到9O年代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散文时代,散文随笔一路走红,更是令戏剧、诗歌直至小说黯然失色,正如韩小蕙所总结的九十年代的散文发展状况是“太阳对着散文微笑” [2]。
散文的繁荣有着自身本体特性的原因。散文是人文情怀抒写的天地,而人文情怀的背后往往都包含着人类各式的情感,这样散文就往往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并且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人文情怀,比以前的任何形式都来得强。
新时期的散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吸收中国古代散文以及外国散文的精华,立足于五四以来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冰心等文学家开拓的广阔散文天地,借助改革开放等社会发展的东风,三十年来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散文成就,这与人类社会人文情怀的迅猛发展是分不开的。解读新时期散文,理解散文中表达的人文情怀,关注新时期散文中表现的人文精神,为文学以及人文科学补充新鲜的血液是我们文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生命哲学和社会价值的高度解读新时期散文中人文情怀,是研究新时期散文的一个切入点。
除此之外,新时期社会政治的发展也给散文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在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发展逐渐稳定,中国政府实行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思想的涌入以及海峡两岸文化的不断交流,这一切不仅改变着散文创作所处的文化格局,更拓展了散文创作者的胸襟与气度。他们可以用散文自由地抒写人文情怀,抒写对人类、对社会的关怀。
新时期散文中的人文情怀就是指新时期中国散文作品中所表现出对社会、人性以及自然的关注,体现为抒写人文情怀本体的发现、体系的构建以及审美抒写三个方面。三个方面互相融合,使散文更加富有了生命意义。在本文中,新时期散文中的人文情怀就是指人文情怀的人性关注、人文情怀的生命意识关注以及人文情怀的自然关注。
2 新时期散文的人文情怀抒写
散文自古以来就以它的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备受作家和读者的喜爱,新时期散文在摆脱了30多年来散文那又大又重的枷锁后,更是发展的如火如荼,而且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同于小说或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主要是运用一种自由洒脱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人性、生命意识、以及自然的关注。尤其新时期以来,守望人类精神,抱负人文关怀,探寻历史,洞察现实,关注人生,更是成为散文作者的心声。
2.1关注人性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作家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普遍善于以博大宽容的胸怀,对中国的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人类的未来展露出自己的关注和反思,表现出一种真切的终极关怀和忧患意识。也正是由于具有这样一种意识,让新时期的散文大放异彩。其中主要的代表作家就是梁衡,一位别具特色的官员散文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身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意识,反思历史,正视现实,敢写矛盾,心怀忧患,表明了自己勇于探索真理,关注人性的政治家立场。季羡林曾对梁衡进行评价“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3]。“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4]。
就如他在《乱世中的美神》中写了李清照的三大磨难;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超越时空的孤独,以黄花般瘦弱的身躯遭遇如此磨难,其情其境何堪!梁衡认为,尽管李清照后来的生活充满了悲剧,可是在那样的一种情况下,她还能“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这样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作者通过李清照的苦难描写,从一个政治家及政府官员的角度,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人文情怀。还有就是他的《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他在文中写到:“一年后,他的长子,‘文革’中被迫害致残的邓朴方也送到这里, 多么壮实的儿子啊, 现在却只能躺在床上, 他给儿子翻身, 背他到外面去晒太阳。他将澡盆里倒满热水, 为儿子一把一把地搓澡, 热气和泪水一起模糊了老父的双眼, 水滴顺着颤抖的手指轻轻滑落, 父爱在指间轻轻流淌, 隐痛却在他的心间阵阵发作。”作者通过一种文学的手法,将这种情感深入到灵魂的深处,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性价值与人性魅力。作者透过历史的云烟让我们看到人性那种朴素而单纯的美,在细致本真的叙事描绘中渗入了自己对历史反思, 作者就是这样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 深刻地透析生命的本质意义,让我们看到一个政治家对人性最真切的关怀。
人性关怀不仅是政治家们的关怀,也有我们普通群众的人性关怀。如张洁的《拣麦穗》通过一个小姑娘和一个卖灶糖的老头的故事真实地描写了一种只讲给予,不图索取的边缘情感,它将人们牵进到对人性的冥冥思想中。通过对普通人们的刻画,透露出作者对人性的关怀。铁凝的《男人之一种》和《女人之一种》,通过男女不同的心态刻画,将人性的不同展现的淋漓尽致,自己以一种女性的角度来看待人性,表现出一种特殊的人文情怀。唐敏在《女孩子的花》中写到“生女儿的,是因为有一个女的灵魂爱上了做父亲的男子,投入他的怀抱,化做了他的女儿;生儿子的,是因为有一个男的灵魂爱上了做母亲的女子,投入她的怀抱,化做她的儿子”。就是这一样一种独特的想象,一种最初的人性感悟,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人性的呼唤,作者以一种女性的身份,抒写出一种女性独有的对人性的见解,表现出作者独特的人性关怀。
人性的关怀是人类最初的本能,从最初的人性出发,不管是一代伟人还是普通的群众,都充满着人类最初的本能,新时期的散文的人文情怀就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不同人的感悟以及对不同人物的刻画,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性关怀。
2.2关注生命意识
文学是人学,任何文学创作不仅以人为中心,而且是对人的生命律动和生活流程的具体展现。现代美学家苏珊?郎格说:“艺术品表现的是关于生命、情感和内在现实的概念” [5] “艺术形式是一种生命形式” [6] 。
作为展现心灵的艺术,散文更是作家思想与情感的真实流露,显示着作家的人格情操与价值追求,是“生命、情感和内在现实”的直接外化。在散文中,作者即是我,我也就是写作主体。杨绛的散文就真实地展现了她的心灵世界与精神轨迹,显示着杨绛的人格情操与价值追求,体现出一种人文情怀中的生命意识。杨绛的散文创作从“我”起笔,思考的却是“关于人”的问题,这样她的作品中就充满了深刻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往往是衡量一个作家及作品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准,著名的作家常常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如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张爱玲的人生苍凉感等,都给人以撼动心魄的震撼力。阅读杨绛的作品,强烈地打动读者的是“生命要有尊严”的思想意识。杨绛说过:“有关人的问题,我不妨从最亲切、最贴切的我问起,就发现一连串平时没想到的问题。我,当然不指我个人,我是一切人的代名词。如问我是谁?答我是人——人世间每个具体的人。” [7]也正如牛运清所言:“为杨绛赢得文坛最大声誉的却是她的散文。散文笔下最有神采的形象,似乎不经意间绘出的人物,却恰恰是散文家本人。” [8]除此之外,牛运清对作为写作主体的杨绛也是赞不绝口:“活跃在杨绛散文中的杨绛即杨季康,是个爱读书,爱写作,爱家庭,爱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善人;是个世事洞明,处事练达、有识见、有胆量、有几分儿童式好奇心,爱冒险,喜欢包打听,经常冷眼观世却又善于与人沟通的能人;是个爱父母、爱丈夫、爱女儿的柔美女人;也是个百折不挠、不服输、不服软、不怕啃硬骨头的女强人。春风得意时不得意忘形,运交华盖时不气馁志短。世界有千般变化,我有做人的基本底线。困难情况下求生存,泥泞路上求前进,黑云压顶时望光明,孤苦伶仃时顽强地点亮生命之火自我烤暖。杨绛式的聪明,杨绛式的颖悟,杨绛式的韧性,杨绛式的荣辱无惊,在当前讲究利益的社会,愈加难能可
中国散文的发展具有悠久长远的历史,古代散文历经秦汉、唐宋、明清三大创作高峰期的创新与发展,由奠基、成熟到规范,形成了一种特色的中国古代散文,为后世中国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新时期的散文在借鉴古代散文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成熟。新时期以来,守望人类精神,抱负人文关怀,探寻历史,洞察现实,关注人生,成为散文作者的心声。越来越多的作家们开始通过关注人性、关注生命意识、关注自然来抒写自己的人文情怀,并在散文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人生体验以及社会感悟,使得新时期的散文中的人文情怀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现实价值。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 新时期散文,人文情怀,人性关注,生命意识关注,自然关注,现实意义
目 录
1 引言 1
2 新时期散文的人文情怀抒写 2
2.1关注人性 2
2.2关注生命意识 3
2.3 关注自然 5
3人文情怀的现实意义分析 7
3.1 人生体验 7
3.2 社会感悟 8
3.3 现实观照 9
结 论 10
致 谢 11
注 释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中国散文的发展具有悠久长远的历史,古代散文历经秦汉、唐宋、明清三大创作高峰期的创新与发展,由奠基、成熟到规范,形成了一种特色的中国古代散文,为后世中国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现代散文根植于古代散文尤其是明清散文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外国散文的成就,开创了崭新的局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散文小品被周作人称为“文学发达之极致” [1],鲁迅也认为其成就在小说、诗歌和戏剧之上。到二十世纪8O年代末到9O年代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散文时代,散文随笔一路走红,更是令戏剧、诗歌直至小说黯然失色,正如韩小蕙所总结的九十年代的散文发展状况是“太阳对着散文微笑” [2]。
散文的繁荣有着自身本体特性的原因。散文是人文情怀抒写的天地,而人文情怀的背后往往都包含着人类各式的情感,这样散文就往往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并且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人文情怀,比以前的任何形式都来得强。
新时期的散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吸收中国古代散文以及外国散文的精华,立足于五四以来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冰心等文学家开拓的广阔散文天地,借助改革开放等社会发展的东风,三十年来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散文成就,这与人类社会人文情怀的迅猛发展是分不开的。解读新时期散文,理解散文中表达的人文情怀,关注新时期散文中表现的人文精神,为文学以及人文科学补充新鲜的血液是我们文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生命哲学和社会价值的高度解读新时期散文中人文情怀,是研究新时期散文的一个切入点。
除此之外,新时期社会政治的发展也给散文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在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发展逐渐稳定,中国政府实行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思想的涌入以及海峡两岸文化的不断交流,这一切不仅改变着散文创作所处的文化格局,更拓展了散文创作者的胸襟与气度。他们可以用散文自由地抒写人文情怀,抒写对人类、对社会的关怀。
新时期散文中的人文情怀就是指新时期中国散文作品中所表现出对社会、人性以及自然的关注,体现为抒写人文情怀本体的发现、体系的构建以及审美抒写三个方面。三个方面互相融合,使散文更加富有了生命意义。在本文中,新时期散文中的人文情怀就是指人文情怀的人性关注、人文情怀的生命意识关注以及人文情怀的自然关注。
2 新时期散文的人文情怀抒写
散文自古以来就以它的灵活多样、短小精悍备受作家和读者的喜爱,新时期散文在摆脱了30多年来散文那又大又重的枷锁后,更是发展的如火如荼,而且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同于小说或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它主要是运用一种自由洒脱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人性、生命意识、以及自然的关注。尤其新时期以来,守望人类精神,抱负人文关怀,探寻历史,洞察现实,关注人生,更是成为散文作者的心声。
2.1关注人性
新时期以来的散文作家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普遍善于以博大宽容的胸怀,对中国的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人类的未来展露出自己的关注和反思,表现出一种真切的终极关怀和忧患意识。也正是由于具有这样一种意识,让新时期的散文大放异彩。其中主要的代表作家就是梁衡,一位别具特色的官员散文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身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意识,反思历史,正视现实,敢写矛盾,心怀忧患,表明了自己勇于探索真理,关注人性的政治家立场。季羡林曾对梁衡进行评价“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3]。“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4]。
就如他在《乱世中的美神》中写了李清照的三大磨难;再婚又离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超越时空的孤独,以黄花般瘦弱的身躯遭遇如此磨难,其情其境何堪!梁衡认为,尽管李清照后来的生活充满了悲剧,可是在那样的一种情况下,她还能“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这样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作者通过李清照的苦难描写,从一个政治家及政府官员的角度,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人文情怀。还有就是他的《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他在文中写到:“一年后,他的长子,‘文革’中被迫害致残的邓朴方也送到这里, 多么壮实的儿子啊, 现在却只能躺在床上, 他给儿子翻身, 背他到外面去晒太阳。他将澡盆里倒满热水, 为儿子一把一把地搓澡, 热气和泪水一起模糊了老父的双眼, 水滴顺着颤抖的手指轻轻滑落, 父爱在指间轻轻流淌, 隐痛却在他的心间阵阵发作。”作者通过一种文学的手法,将这种情感深入到灵魂的深处,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性价值与人性魅力。作者透过历史的云烟让我们看到人性那种朴素而单纯的美,在细致本真的叙事描绘中渗入了自己对历史反思, 作者就是这样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 深刻地透析生命的本质意义,让我们看到一个政治家对人性最真切的关怀。
人性关怀不仅是政治家们的关怀,也有我们普通群众的人性关怀。如张洁的《拣麦穗》通过一个小姑娘和一个卖灶糖的老头的故事真实地描写了一种只讲给予,不图索取的边缘情感,它将人们牵进到对人性的冥冥思想中。通过对普通人们的刻画,透露出作者对人性的关怀。铁凝的《男人之一种》和《女人之一种》,通过男女不同的心态刻画,将人性的不同展现的淋漓尽致,自己以一种女性的角度来看待人性,表现出一种特殊的人文情怀。唐敏在《女孩子的花》中写到“生女儿的,是因为有一个女的灵魂爱上了做父亲的男子,投入他的怀抱,化做了他的女儿;生儿子的,是因为有一个男的灵魂爱上了做母亲的女子,投入她的怀抱,化做她的儿子”。就是这一样一种独特的想象,一种最初的人性感悟,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人性的呼唤,作者以一种女性的身份,抒写出一种女性独有的对人性的见解,表现出作者独特的人性关怀。
人性的关怀是人类最初的本能,从最初的人性出发,不管是一代伟人还是普通的群众,都充满着人类最初的本能,新时期的散文的人文情怀就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不同人的感悟以及对不同人物的刻画,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性关怀。
2.2关注生命意识
文学是人学,任何文学创作不仅以人为中心,而且是对人的生命律动和生活流程的具体展现。现代美学家苏珊?郎格说:“艺术品表现的是关于生命、情感和内在现实的概念” [5] “艺术形式是一种生命形式” [6] 。
作为展现心灵的艺术,散文更是作家思想与情感的真实流露,显示着作家的人格情操与价值追求,是“生命、情感和内在现实”的直接外化。在散文中,作者即是我,我也就是写作主体。杨绛的散文就真实地展现了她的心灵世界与精神轨迹,显示着杨绛的人格情操与价值追求,体现出一种人文情怀中的生命意识。杨绛的散文创作从“我”起笔,思考的却是“关于人”的问题,这样她的作品中就充满了深刻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往往是衡量一个作家及作品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准,著名的作家常常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如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张爱玲的人生苍凉感等,都给人以撼动心魄的震撼力。阅读杨绛的作品,强烈地打动读者的是“生命要有尊严”的思想意识。杨绛说过:“有关人的问题,我不妨从最亲切、最贴切的我问起,就发现一连串平时没想到的问题。我,当然不指我个人,我是一切人的代名词。如问我是谁?答我是人——人世间每个具体的人。” [7]也正如牛运清所言:“为杨绛赢得文坛最大声誉的却是她的散文。散文笔下最有神采的形象,似乎不经意间绘出的人物,却恰恰是散文家本人。” [8]除此之外,牛运清对作为写作主体的杨绛也是赞不绝口:“活跃在杨绛散文中的杨绛即杨季康,是个爱读书,爱写作,爱家庭,爱人与人之间真情的善人;是个世事洞明,处事练达、有识见、有胆量、有几分儿童式好奇心,爱冒险,喜欢包打听,经常冷眼观世却又善于与人沟通的能人;是个爱父母、爱丈夫、爱女儿的柔美女人;也是个百折不挠、不服输、不服软、不怕啃硬骨头的女强人。春风得意时不得意忘形,运交华盖时不气馁志短。世界有千般变化,我有做人的基本底线。困难情况下求生存,泥泞路上求前进,黑云压顶时望光明,孤苦伶仃时顽强地点亮生命之火自我烤暖。杨绛式的聪明,杨绛式的颖悟,杨绛式的韧性,杨绛式的荣辱无惊,在当前讲究利益的社会,愈加难能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