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土地确权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溧阳市为例
农民土地确权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溧阳市为例[20200511190715]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相关研究来获取和分析影响农民参与确权意愿的因素,对土地确权政策制定提出针对性意见。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质性研究方法。研究结果:(1)政府效率、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是影响确权意愿的成本因素,(2)土地产权意识、集体意识的淡化则是推动确权意愿的收益因素,(3)土地产权制度与农村社会关系有内在联系。研究结论:影响确权意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含了现有研究中提到的产权红利,农村社会关系、传统文化和产权意识等非正式制度同样也对确权意愿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土地确权;农民意愿;影响因素;质性研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土地确权意愿内涵及相关理论 2
(一) 土地确权内涵和现状 2
1、土地确权概念 2
2、我国农村土地确权发展历程 2
(二) 农民土地确权意愿内涵和理论分析 3
1、土地确权意愿内涵 3
2、土地价值理论角度的确权意愿分析 3
二、农民土地确权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3
(一) 土地确权收益因素分析 4
(二) 土地确权成本因素分析 4
三、农民土地确权意愿调查分析——以溧阳市为例 5
(一) 质性研究理论介绍与研究设计 5
1、质性理论介绍 5
2、研究安排 5
(二) 确权意愿深度访谈设计 5
1、地权稳定理论 6
2、权属意识理论 6
3、土地确权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构建与访谈设计 6
(三) 抽样的描述性统计 7
1、抽样方法说明 7
2、抽样数据描述分析 7
(四) 确权意愿影响因素访谈的文本分析 9
1、类属分析 9
2、成本收益分析 11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2
(一)研究结论 12
(二)政策建议 12
1、制定差异化的土地确权政策 13
2、尊重农村的传统文化和土地观念 13
3、对于确权的收益应进行合理分配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农民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地确权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以溧阳市为例
引言
引言
早在2011年我国就全面启动了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工作,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为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加快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给予补助。影响我国未来三农发展的关键是土地产权,土地产权问题存在于基层,制度设计一旦脱离基层就相当于脱离现实,很难得到预想中的效果。在土地确权进程中,另一大关键主体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确权的推进也需要农民的参与和配合。
当前学界关于土地确权方面的研究主流是通过定量方法来分析确权对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在土地价值理论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土地提供给农民的效益往往与主观意愿有很强的联系。当前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不同区位农村的农民对于确权工作的支持程度是有所区别的,赵岩等人总结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长期滞后,登记发证率很低的问题[1],这一问题在城市近郊和远郊的对比中显得更为突出,这揭示了土地确权的广泛推进并不一定是普遍适用的最优决策,经济效益也不能作为衡量土地确权的单一指标。
从农村发展和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我国农村长期存在并起主导作用的一直是非正式制度。土地确权作为一种正式制度的引入,必然对非正式制度有所冲击。非正式制度往往指的是农村的社会形态,文化习俗,人情关系以及基层权力等方面。目前关于影响农民确权意愿的研究数量较少且不系统,本文将通过文献分析阐释土地确权的内涵,并创新性地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并通过实地调查,包括使用质性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方法来获取资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确权意愿的影响因素。
一、土地确权意愿内涵及相关理论
(一)土地确权内涵和现状
1.土地确权概念
一般意义上的土地确权是指对于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标准化划定,简称确权。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如果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角度来看的话,确权这个词可以理解成将原本属于集体的非排他的多种土地财产权利,逐项排他性地界定给农户的改革举措[2]。
2.我国农村土地确权发展历程
农村土地确权是指对农村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性质、权利主体及其身份等方面的划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地确权以1982年为起点,第一轮承包时间至1997年满,之后便开始了第二轮延包工作。出于农业税费高等种种原因,1997年二轮延包政策落实得并不顺利,并使得农地权属混乱,农地纠纷高潮出现,2008年至2009年金融危机使得返乡农民工增多而加剧了这一局面。2010年以来,涉农补贴、粮食价格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同时因年龄而返乡的群体规模也在扩大,使得农村土地产权再次趋于混乱[3]。总体来说,我国农地权属现状情况比较复杂,存在问题也比较严重,这也是国家着手全面推进确权工作的现实依据。
(二)农民土地确权意愿内涵和理论分析
1. 土地确权意愿内涵
农民对土地的确权意愿,即农民对于承包地、宅基地等权属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如果单单从经济学和市场的角度来理解意愿的话,那土地确权应该不存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任何外部性。事实上,研究表明在很多地区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这意味农民的自发性是也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要理解农民对于土地确权的意愿,则需要结合社会历史,以及近年的国家政策,而不仅仅把农民看作是市场的理性人。庄孔韶沿用了小农经济理论来阐述农民经济的独特体系:其中,农民不一定会追求最大利润,其劳动强度和意愿取决于家庭结构和需求[4],这也解释了农民更依赖集体和社会环境的原因,因此分析确权意愿时,不能单单用经济效益或货币收入来衡量,而要从更加综合的角度来审视。
2. 土地价值理论角度的确权意愿分析
从土地价值理论来看待农民的确权意愿,事实上就是认为农民个体对土地的价值观念决定了确权意愿。意愿从字面上来讲,指的是个体的一种偏好,而偏好的产生取决于效用的高低。分析土地对农民的效用高低,首先要认识到效用并不等同于经济利益,其次重点在于分析农民对土地的处置方式,这又回归到了农民的土地价值观念。
土地价值理论阐释了土地的多元功能特性。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高速推进的当前,土地拥有难以估计的潜在价值和财富,具体可以表述为土地的财产和保障双重功能,从财产功能观点来分析的学者意见大都集中在土地交换价值的实现[5],而从保障功能角度来分析的学者则认为土地的使用价值目前有更重要的作用[6]。对于单个的农民个体来说,这两种功能很难同时实现,若是使用了土地的财产功能,那土地产权必然发生转移,个体也就失去了对土地再次处置的权利;若是使用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尽管个体能继续占有土地,但却无法从土地中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因此在个体身上,土地的财产功能和保障功能是相矛盾的。
综上所述,从土地价值理论出发来理解确权意愿的内涵,确权意愿问题可以解释为农民对土地价值的认知问题以及何种土地功能可以带给农民最大效用的问题,这里的效用指的是农民的主观效用,包含了经济和社会的多重因素在内。
二、农民土地确权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17 2 2 1 2 1 0.7
18 1 1 1 2 1 0.5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相关研究来获取和分析影响农民参与确权意愿的因素,对土地确权政策制定提出针对性意见。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质性研究方法。研究结果:(1)政府效率、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是影响确权意愿的成本因素,(2)土地产权意识、集体意识的淡化则是推动确权意愿的收益因素,(3)土地产权制度与农村社会关系有内在联系。研究结论:影响确权意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含了现有研究中提到的产权红利,农村社会关系、传统文化和产权意识等非正式制度同样也对确权意愿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土地确权;农民意愿;影响因素;质性研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一、土地确权意愿内涵及相关理论 2
(一) 土地确权内涵和现状 2
1、土地确权概念 2
2、我国农村土地确权发展历程 2
(二) 农民土地确权意愿内涵和理论分析 3
1、土地确权意愿内涵 3
2、土地价值理论角度的确权意愿分析 3
二、农民土地确权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3
(一) 土地确权收益因素分析 4
(二) 土地确权成本因素分析 4
三、农民土地确权意愿调查分析——以溧阳市为例 5
(一) 质性研究理论介绍与研究设计 5
1、质性理论介绍 5
2、研究安排 5
(二) 确权意愿深度访谈设计 5
1、地权稳定理论 6
2、权属意识理论 6
3、土地确权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构建与访谈设计 6
(三) 抽样的描述性统计 7
1、抽样方法说明 7
2、抽样数据描述分析 7
(四) 确权意愿影响因素访谈的文本分析 9
1、类属分析 9
2、成本收益分析 11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2
(一)研究结论 12
(二)政策建议 12
1、制定差异化的土地确权政策 13
2、尊重农村的传统文化和土地观念 13
3、对于确权的收益应进行合理分配 13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农民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地确权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以溧阳市为例
引言
引言
早在2011年我国就全面启动了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工作,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为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加快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给予补助。影响我国未来三农发展的关键是土地产权,土地产权问题存在于基层,制度设计一旦脱离基层就相当于脱离现实,很难得到预想中的效果。在土地确权进程中,另一大关键主体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确权的推进也需要农民的参与和配合。
当前学界关于土地确权方面的研究主流是通过定量方法来分析确权对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在土地价值理论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土地提供给农民的效益往往与主观意愿有很强的联系。当前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不同区位农村的农民对于确权工作的支持程度是有所区别的,赵岩等人总结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长期滞后,登记发证率很低的问题[1],这一问题在城市近郊和远郊的对比中显得更为突出,这揭示了土地确权的广泛推进并不一定是普遍适用的最优决策,经济效益也不能作为衡量土地确权的单一指标。
从农村发展和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我国农村长期存在并起主导作用的一直是非正式制度。土地确权作为一种正式制度的引入,必然对非正式制度有所冲击。非正式制度往往指的是农村的社会形态,文化习俗,人情关系以及基层权力等方面。目前关于影响农民确权意愿的研究数量较少且不系统,本文将通过文献分析阐释土地确权的内涵,并创新性地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并通过实地调查,包括使用质性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方法来获取资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确权意愿的影响因素。
一、土地确权意愿内涵及相关理论
(一)土地确权内涵和现状
1.土地确权概念
一般意义上的土地确权是指对于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标准化划定,简称确权。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如果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角度来看的话,确权这个词可以理解成将原本属于集体的非排他的多种土地财产权利,逐项排他性地界定给农户的改革举措[2]。
2.我国农村土地确权发展历程
农村土地确权是指对农村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性质、权利主体及其身份等方面的划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地确权以1982年为起点,第一轮承包时间至1997年满,之后便开始了第二轮延包工作。出于农业税费高等种种原因,1997年二轮延包政策落实得并不顺利,并使得农地权属混乱,农地纠纷高潮出现,2008年至2009年金融危机使得返乡农民工增多而加剧了这一局面。2010年以来,涉农补贴、粮食价格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同时因年龄而返乡的群体规模也在扩大,使得农村土地产权再次趋于混乱[3]。总体来说,我国农地权属现状情况比较复杂,存在问题也比较严重,这也是国家着手全面推进确权工作的现实依据。
(二)农民土地确权意愿内涵和理论分析
1. 土地确权意愿内涵
农民对土地的确权意愿,即农民对于承包地、宅基地等权属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如果单单从经济学和市场的角度来理解意愿的话,那土地确权应该不存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任何外部性。事实上,研究表明在很多地区土地确权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这意味农民的自发性是也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要理解农民对于土地确权的意愿,则需要结合社会历史,以及近年的国家政策,而不仅仅把农民看作是市场的理性人。庄孔韶沿用了小农经济理论来阐述农民经济的独特体系:其中,农民不一定会追求最大利润,其劳动强度和意愿取决于家庭结构和需求[4],这也解释了农民更依赖集体和社会环境的原因,因此分析确权意愿时,不能单单用经济效益或货币收入来衡量,而要从更加综合的角度来审视。
2. 土地价值理论角度的确权意愿分析
从土地价值理论来看待农民的确权意愿,事实上就是认为农民个体对土地的价值观念决定了确权意愿。意愿从字面上来讲,指的是个体的一种偏好,而偏好的产生取决于效用的高低。分析土地对农民的效用高低,首先要认识到效用并不等同于经济利益,其次重点在于分析农民对土地的处置方式,这又回归到了农民的土地价值观念。
土地价值理论阐释了土地的多元功能特性。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高速推进的当前,土地拥有难以估计的潜在价值和财富,具体可以表述为土地的财产和保障双重功能,从财产功能观点来分析的学者意见大都集中在土地交换价值的实现[5],而从保障功能角度来分析的学者则认为土地的使用价值目前有更重要的作用[6]。对于单个的农民个体来说,这两种功能很难同时实现,若是使用了土地的财产功能,那土地产权必然发生转移,个体也就失去了对土地再次处置的权利;若是使用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尽管个体能继续占有土地,但却无法从土地中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因此在个体身上,土地的财产功能和保障功能是相矛盾的。
综上所述,从土地价值理论出发来理解确权意愿的内涵,确权意愿问题可以解释为农民对土地价值的认知问题以及何种土地功能可以带给农民最大效用的问题,这里的效用指的是农民的主观效用,包含了经济和社会的多重因素在内。
二、农民土地确权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17 2 2 1 2 1 0.7
18 1 1 1 2 1 0.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