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真小说知识分子书写的现实意义探析
目 录
1 引言1
2 阎真小说知识分子的书写1
2 . 1 迷失精神家园的困惑2
2 . 2 信仰的失落与寻找2
2 . 3 现实中的情感困境4
2 . 4 学术腐败和钱权交易5
2 . 4 . 1 学术造假5
2 . 4 . 2 私人因素影响学术公正5
2 . 4 . 3 钱权交易6
3 小说中知识分子现实意义探析 6
3 . 1 面对困境时的抗争7
3 . 2 坚持自己的信仰与理想7
3 . 2 . 1 信仰的解构7
3 . 2 . 2 思想的转变8
3 . 2 . 3 寻求信仰与现实的平衡9
3 . 3 转变对于情感的观念9
3 . 4 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10
结论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知识分子是社会群体中擅长将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展现出来的人群,其文化素养的沉淀、对情感的鲜明感知以及对社会文化现象的过敏性人格都是使之成为文化方向的理由。知识分子的现实命运和价值实现一直都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同样也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熟虑的话题。
阎真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获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去加拿大留学,现在是中南大学教授,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为一个在学院里成长和生活的作家,阎真先生比他人更深刻地了解到现实中知识分子的现状,由于学校的特殊性,阎真也对学术腐败、官场黑暗有着更直观的感受,因此写出来的作品更加的真实,深入人心。他并不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作家,也不是有很多作品的作家,但是他用他的三部小说《曾在天涯》、《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浪之水》、《因为女人》让大家认识了这个对转型期知识分子相当有研究的作家《曾在天涯》刻画了高力伟这一陷入了精神困境的海外留学生的形象;《沧浪之水》描写了具有传统信仰的池大为在当代环境下的困境;《因为女人》则从柳依依的女性视角来叙述当代的男女知识分子对爱情和人生观念的变化。这三部小说被称为知识分子三部曲,这三个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身处不同生存环境却同样陷入困境的知识分子们的突破和徘徊,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和代表性,在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很强的继承意义。《活着之上》是阎真的最新小说,直面校园黑暗,揭露了高校的学术腐败和人性的黑暗,其中的聂致远的形象我们在很多人身上都能找到,研究他对现代具有很大的意义。
用阎真自己的话讲,他要力争“为知识分子写心”,由于阎真这四部小说独特的书写意义,也因此产生了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相关评论文章。在阎真的笔触之下,他通过描写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坚守和放弃的举步维艰,终极关怀和生存压力的两难境地来揭示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2 阎真小说知识分子的书写
2.1 迷失精神家园的困惑
致力于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书写是阎真小说的主要特色。从《曾在天涯》、《沧浪之水》、《因为女人》到最新的小说《活着之上》,这四部小说无一不为我们展示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作品中塑造的以高立伟、池大为、柳依依和池大为作为代表的四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形象的背后,饱含着作者对知识分子良知和理想的期待,投射出作者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
《曾在天涯》的故事开头是高力伟庆幸自己出国不麻烦,带着兴奋和期望从北京出发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加拿大,但是接下来的生活却是他万万没想到的。妻子林思文早他一年来到了加拿大,认为自己对加拿大比丈夫了解的更多,因此处处对丈夫的学业和生计做出安排,说一不二,因此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的高力伟常和妻子产生矛盾进而争吵。由于受不了自己的地位在家里日益低下,高力伟处处和妻子做对,故意放弃了妻子帮他争取的求学的机会,在餐厅里打工拼命赚钱。最终两人由于矛盾太多,决定离婚,高力伟开始了自己在加拿大流浪的日子。最开始的高力伟是抱着和妻子团聚并怀揣着美好的期待的来到了加拿大,但是在冰天雪地的加拿大,他的中国传统思想并不适合这个城市,中国本土文化在这里得不到承认,中西文化碰撞使他感到痛苦迷茫,从而给他带来强烈的精神不适感与漂泊感的表现,凸显出一种迷失精神家园的困惑
2.2 信仰的失落与寻找
阎真说,如果说这个时代知识分子有最大的悲剧,那么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他们很难去信仰什么,所有的信仰在功利主义的冲击面前都很脆弱。这也包括我自己的精神状态。没有信仰就没有精神家园,是精神弃儿和流浪汉。这就是悲剧。
什么是信仰,信仰即信任所在,但与信任不同的是,信仰同时是你价值观的所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知识分子更是如此,比如《活着之上》中的聂致远。阎真的作品,看起来是由一系列琐碎细节所搭建起来的故事,然而却更显得真实,使人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聂致远的影子在很多人身上都能看得到。作为一个教育者,他敬佩着古代的圣贤们想去效仿,他想要追求理想、不和世俗同流合污、超越平凡,但这些显得无比艰难。刚上任时范晓敏的事情就让他知道自己无能为力,他不想妥协却又不得不妥协,常常感觉是两个自己在打架。聂致远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一定要前进。但他前进的路条条都不畅通。没能在一级刊物发文章,就不给评高级职称;可没有高级职称,文章又不能在一级刊物发表——他陷入了这类匪夷所思的“怪圈”之中。这一系列的事情让聂致远认识到自己的信仰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但同时他又坚持的自己的信仰,每到想放弃的时候都能坚持下来。信仰与现实的碰撞让聂致远纠结不已,同时信仰的失落与寻找也在这部小说里刻画得淋漓尽致。
相比揭露校园黑暗面的《活着之上》,《沧浪之水》则是一部典型的官场小说。父亲是中国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在他的教导下,池大为继承了他的信仰和性格,父子俩同样的清高正直。池大为在生活中将这种信仰和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哪怕面对恋人时也没有改变,最终致使他和许小曼分手。参加工作后他也是这样,不与人同流合污,不对上司阿谀奉承,严守着自己的清高和自尊。然而,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作为一个不合群知识分子,池大为的这种性格让他处处碰壁,他一贯信奉的终极价值信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打击。因为他对买车的事情提出了意见,原本对他器重的马厅长不再对他赞赏有佳,把他从厅办公室这个人人挤破头都想进的地方贬到清水衙门的中医学会。由于无职无权不受器重,连小小的科长也在他面前冷嘲热讽,指手画脚。他得不到知识分子应有的尊重;分不到房子,只能和岳母孩子三代同居;连小孩生病住院这样的小事还要去找他看不起却有权的丁小槐打招呼等等。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池大为想放弃他的信仰却又犹豫再三割舍不下,内心无比困惑、挣扎,然而彷徨过后也只好无可奈何而接受。“最深刻的道理从来就改变不了最简单的事实”,更何况“ 现实从来不怕别人不服气,服,得服,不服,也得服。谁以为凭自己一腔热血能感动了谁,那就是大错特错,再以为凭这点血性之勇能改变什么,那更是大错特错”。生存的真实困境迫使池大为逐渐接受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及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道理。他逐步放弃了知识分子的操守,干起了“被人就是拿着刀子逼我干我也绝不干”的事。传统知识分子固有传统信仰中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被世俗意识取代,尽管生命原则问题、人格问题、真诚问题等时刻敲打着他的的良知,使他不断地追问自己生命与生存的意义。小说结尾,他怀着忏悔的心情在父亲坟前烧了那本《中国历代名人素描》。
1 引言1
2 阎真小说知识分子的书写1
2 . 1 迷失精神家园的困惑2
2 . 2 信仰的失落与寻找2
2 . 3 现实中的情感困境4
2 . 4 学术腐败和钱权交易5
2 . 4 . 1 学术造假5
2 . 4 . 2 私人因素影响学术公正5
2 . 4 . 3 钱权交易6
3 小说中知识分子现实意义探析 6
3 . 1 面对困境时的抗争7
3 . 2 坚持自己的信仰与理想7
3 . 2 . 1 信仰的解构7
3 . 2 . 2 思想的转变8
3 . 2 . 3 寻求信仰与现实的平衡9
3 . 3 转变对于情感的观念9
3 . 4 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10
结论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知识分子是社会群体中擅长将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展现出来的人群,其文化素养的沉淀、对情感的鲜明感知以及对社会文化现象的过敏性人格都是使之成为文化方向的理由。知识分子的现实命运和价值实现一直都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话题,同样也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熟虑的话题。
阎真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获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去加拿大留学,现在是中南大学教授,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为一个在学院里成长和生活的作家,阎真先生比他人更深刻地了解到现实中知识分子的现状,由于学校的特殊性,阎真也对学术腐败、官场黑暗有着更直观的感受,因此写出来的作品更加的真实,深入人心。他并不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作家,也不是有很多作品的作家,但是他用他的三部小说《曾在天涯》、《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浪之水》、《因为女人》让大家认识了这个对转型期知识分子相当有研究的作家《曾在天涯》刻画了高力伟这一陷入了精神困境的海外留学生的形象;《沧浪之水》描写了具有传统信仰的池大为在当代环境下的困境;《因为女人》则从柳依依的女性视角来叙述当代的男女知识分子对爱情和人生观念的变化。这三部小说被称为知识分子三部曲,这三个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身处不同生存环境却同样陷入困境的知识分子们的突破和徘徊,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和代表性,在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很强的继承意义。《活着之上》是阎真的最新小说,直面校园黑暗,揭露了高校的学术腐败和人性的黑暗,其中的聂致远的形象我们在很多人身上都能找到,研究他对现代具有很大的意义。
用阎真自己的话讲,他要力争“为知识分子写心”,由于阎真这四部小说独特的书写意义,也因此产生了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相关评论文章。在阎真的笔触之下,他通过描写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坚守和放弃的举步维艰,终极关怀和生存压力的两难境地来揭示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2 阎真小说知识分子的书写
2.1 迷失精神家园的困惑
致力于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书写是阎真小说的主要特色。从《曾在天涯》、《沧浪之水》、《因为女人》到最新的小说《活着之上》,这四部小说无一不为我们展示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作品中塑造的以高立伟、池大为、柳依依和池大为作为代表的四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形象的背后,饱含着作者对知识分子良知和理想的期待,投射出作者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
《曾在天涯》的故事开头是高力伟庆幸自己出国不麻烦,带着兴奋和期望从北京出发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加拿大,但是接下来的生活却是他万万没想到的。妻子林思文早他一年来到了加拿大,认为自己对加拿大比丈夫了解的更多,因此处处对丈夫的学业和生计做出安排,说一不二,因此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的高力伟常和妻子产生矛盾进而争吵。由于受不了自己的地位在家里日益低下,高力伟处处和妻子做对,故意放弃了妻子帮他争取的求学的机会,在餐厅里打工拼命赚钱。最终两人由于矛盾太多,决定离婚,高力伟开始了自己在加拿大流浪的日子。最开始的高力伟是抱着和妻子团聚并怀揣着美好的期待的来到了加拿大,但是在冰天雪地的加拿大,他的中国传统思想并不适合这个城市,中国本土文化在这里得不到承认,中西文化碰撞使他感到痛苦迷茫,从而给他带来强烈的精神不适感与漂泊感的表现,凸显出一种迷失精神家园的困惑
2.2 信仰的失落与寻找
阎真说,如果说这个时代知识分子有最大的悲剧,那么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他们很难去信仰什么,所有的信仰在功利主义的冲击面前都很脆弱。这也包括我自己的精神状态。没有信仰就没有精神家园,是精神弃儿和流浪汉。这就是悲剧。
什么是信仰,信仰即信任所在,但与信任不同的是,信仰同时是你价值观的所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知识分子更是如此,比如《活着之上》中的聂致远。阎真的作品,看起来是由一系列琐碎细节所搭建起来的故事,然而却更显得真实,使人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聂致远的影子在很多人身上都能看得到。作为一个教育者,他敬佩着古代的圣贤们想去效仿,他想要追求理想、不和世俗同流合污、超越平凡,但这些显得无比艰难。刚上任时范晓敏的事情就让他知道自己无能为力,他不想妥协却又不得不妥协,常常感觉是两个自己在打架。聂致远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我一定要前进。但他前进的路条条都不畅通。没能在一级刊物发文章,就不给评高级职称;可没有高级职称,文章又不能在一级刊物发表——他陷入了这类匪夷所思的“怪圈”之中。这一系列的事情让聂致远认识到自己的信仰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但同时他又坚持的自己的信仰,每到想放弃的时候都能坚持下来。信仰与现实的碰撞让聂致远纠结不已,同时信仰的失落与寻找也在这部小说里刻画得淋漓尽致。
相比揭露校园黑暗面的《活着之上》,《沧浪之水》则是一部典型的官场小说。父亲是中国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在他的教导下,池大为继承了他的信仰和性格,父子俩同样的清高正直。池大为在生活中将这种信仰和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哪怕面对恋人时也没有改变,最终致使他和许小曼分手。参加工作后他也是这样,不与人同流合污,不对上司阿谀奉承,严守着自己的清高和自尊。然而,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作为一个不合群知识分子,池大为的这种性格让他处处碰壁,他一贯信奉的终极价值信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打击。因为他对买车的事情提出了意见,原本对他器重的马厅长不再对他赞赏有佳,把他从厅办公室这个人人挤破头都想进的地方贬到清水衙门的中医学会。由于无职无权不受器重,连小小的科长也在他面前冷嘲热讽,指手画脚。他得不到知识分子应有的尊重;分不到房子,只能和岳母孩子三代同居;连小孩生病住院这样的小事还要去找他看不起却有权的丁小槐打招呼等等。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池大为想放弃他的信仰却又犹豫再三割舍不下,内心无比困惑、挣扎,然而彷徨过后也只好无可奈何而接受。“最深刻的道理从来就改变不了最简单的事实”,更何况“ 现实从来不怕别人不服气,服,得服,不服,也得服。谁以为凭自己一腔热血能感动了谁,那就是大错特错,再以为凭这点血性之勇能改变什么,那更是大错特错”。生存的真实困境迫使池大为逐渐接受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及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道理。他逐步放弃了知识分子的操守,干起了“被人就是拿着刀子逼我干我也绝不干”的事。传统知识分子固有传统信仰中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被世俗意识取代,尽管生命原则问题、人格问题、真诚问题等时刻敲打着他的的良知,使他不断地追问自己生命与生存的意义。小说结尾,他怀着忏悔的心情在父亲坟前烧了那本《中国历代名人素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