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研究
摘 要摘 要政府改革开展至今,深化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已成为推进整个大部制改革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最典型的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模式有湖北的“上下基本对应”、成都城乡统筹、顺德“党政合署”等成功改革模式。镇江地方政府也积极进行了大部制的改革,采用了 “两集中、两到位”模式,但面临部门间协调难、平衡难;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中心审批项目“含金量”问题;配套工作跟进缓慢等困境。因此,在“整体性治理”观念下,根据镇江市的实情应从完善公众参与渠道,增强改革外部推动力;继续深化配套改革措施的推进;建立健全服务评价反馈机制和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以强化监督和制约机制等方面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大部制改革。关键词:大部制;实践;困境;路径;对策目 录
0 引言 1
1 大部制改革的理论概述 1
1.1 大部制的内涵 1
1.2 大部制改革的特点 2
1.3 大部制改革的原则 3
2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模式与经验 5
2.1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历程与现状 5
2.2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模式 6
2.3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经验与不足 8
3 镇江市大部制改革的实践研究 10
3.1 实施的现状 10
3.2 实施的模式与特点 11
3.3 面临的困境 12
4 对完善镇江市大部制改革的思考 13
4.1 镇江市大部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13
4.2 解决镇江市大部制改革面临困境的对策 15
结 论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
镇江市大部制改革研究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层制政府机构自身的一些弊端渐渐暴露出来。在此基础上,西方国家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行政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主要是在划清权力边界时,根据各项职能的不同特征对政府行政机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合,从而将具有相近或相同业务的机构重新整合在一起。通过精简的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的数量在整体上有了减少,政府每一机构的职能领域范围较之以前都更加的宽泛,这就是大部门体制改革(简称“大部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进步,科层制政府机构自身的一些弊端渐渐暴露出来。在此基础上,西方国家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行政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主要是在划清权力边界时,根据各项职能的不同特征对政府行政机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合,从而将具有相近或相同业务的机构重新整合在一起。通过精简的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的数量在整体上有了减少,政府每一机构的职能领域范围较之以前都更加的宽泛,这就是大部门体制改革(简称“大部制”)。根据西方各国家的大部门体制运行至今的情况来看,可以说大部门体制是当今最有效率的政府机构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1]。大部制改革自十七大提出以来,已然成为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开展至今,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是其中仍然存在问题[2]。
西方大部制改革的实践启示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大部门体制,因此,加快推进地方各级政府的大部制改革尤为重要。地方大部制改革尤以广东顺德、广东深圳等地效果最为显著,这些先试先行、因地制宜推出的大部制改革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首选,而我国其他地方政府的大部制改革尚未被全面深入研究。
实行“两集中、两到位”模式的镇江市政府大部制改革,即进驻到行政服务中心的各个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向同一个处室集中,各个部门的行政服务处同时也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不同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面进驻到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一定要落实到位,各个部门对于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的授权要落实到位。镇江的大部制改革的模式主要就体现在对于职能整合方面的要求,镇江市一直以来推行的改革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有极大地改善。但是同时也必须指出,镇江市大部制改革在机构和职能集中、事项和人员到位这两方面过分单一的注重,无法真正去体现现行各种行政权力之间相互协调的诉求。在问题浮现之后积极分析原因,探讨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涵义,根据镇江市的实情为镇江市大部制改革面临的困境寻找出路[3]。
1 大部制改革的理论概述
1.1 大部制的内涵
其实对于大部制的涵义,学术界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例如,范广根认为,大部制是指政府为了推进政务综合管理,按照政府的综合管理职能来对政府部门进行合并,依此来组成一种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4];张伶俐认为,大部制的概念有两种界定:首先,这是政府部门设置的一种客观状态,部门的数量少,因此各个部门职责范围大,多为国家机构设立之初的状态[5]。其次,就是机构的重组过程,最显著的就是同级部门的归并;陈科霖的观点是,大部制指的就是在政府部门机构的设置当中,主要按照政府的综合管理职能来将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或者业务范围相趋同的事项进行集中与整合,集中合并到一个政府部门来进行集中管理,进而组成一个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6]。
部门机构的设置是以合理的分工合作为准绳,纵观中国政府机构设置,可见许多政府部门职能重合、交叉,导致出现相互推脱责任、多头领导等问题,故而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1.2 大部制改革的特点?
1.2.1 职能整合与结构优化
在职能形态方面,将以往分散在不同部门中相似或重合的职能进行系统有机的整合,来实现机能的统一,主要体现于合并同类或者相近的职能上,按照一般管理的要素譬如司法、内政、外交、能源、交通等来设置机构,保证同一职能不继续由多个不同的部门分别行使的局面。
在政府机构内部治理结构上,通过决策、执行和监督之间的分离与联系,实现治理结构优化。结构优化和职能整合是相辅相成的,组织机构的设计更加合理,横向与纵向的分工更加合理,机构的数量更加合适,各机构职能之间实现协调和平衡,满足各部门管理社会事务的需要,从而达到政府部门运行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1.2.2 机构精简与统一领导
在机构设置方面,通过机构精简、人员裁减和管理层次减少来实现统一、精简、效能。职能的整合给机构的精简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很好的避免了一些关于职责权限交叉不清的现象,还有机构和人员单调重复配置导致人浮于事等若干问题,既解决了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问题,又达到了精简机构的目的。
在权力结构方面,改变以往传统的多头领导方式,将政府的管理权限进行相对的集中,从而实现统一领导。在大部制改革中,政府部门里相近的职能尽量的被整合到同一个部门,相近或相似领域的工作确定由一个部门来负责,从而避免多头领导,同时也可以保证在上下隶属关系上的统一协调,理顺大部门体制内部的关系,加强部门内部的纵向联系,以此来更好的履行政府行政职能,最终促使政府决策得以有效地贯彻执行。
1.2.3 运转协调与资源共享
在组织运转方面,一改以往分离的状态,
0 引言 1
1 大部制改革的理论概述 1
1.1 大部制的内涵 1
1.2 大部制改革的特点 2
1.3 大部制改革的原则 3
2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模式与经验 5
2.1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历程与现状 5
2.2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模式 6
2.3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经验与不足 8
3 镇江市大部制改革的实践研究 10
3.1 实施的现状 10
3.2 实施的模式与特点 11
3.3 面临的困境 12
4 对完善镇江市大部制改革的思考 13
4.1 镇江市大部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13
4.2 解决镇江市大部制改革面临困境的对策 15
结 论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
镇江市大部制改革研究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层制政府机构自身的一些弊端渐渐暴露出来。在此基础上,西方国家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行政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主要是在划清权力边界时,根据各项职能的不同特征对政府行政机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合,从而将具有相近或相同业务的机构重新整合在一起。通过精简的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的数量在整体上有了减少,政府每一机构的职能领域范围较之以前都更加的宽泛,这就是大部门体制改革(简称“大部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进步,科层制政府机构自身的一些弊端渐渐暴露出来。在此基础上,西方国家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行政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主要是在划清权力边界时,根据各项职能的不同特征对政府行政机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合,从而将具有相近或相同业务的机构重新整合在一起。通过精简的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的数量在整体上有了减少,政府每一机构的职能领域范围较之以前都更加的宽泛,这就是大部门体制改革(简称“大部制”)。根据西方各国家的大部门体制运行至今的情况来看,可以说大部门体制是当今最有效率的政府机构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1]。大部制改革自十七大提出以来,已然成为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开展至今,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是其中仍然存在问题[2]。
西方大部制改革的实践启示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大部门体制,因此,加快推进地方各级政府的大部制改革尤为重要。地方大部制改革尤以广东顺德、广东深圳等地效果最为显著,这些先试先行、因地制宜推出的大部制改革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首选,而我国其他地方政府的大部制改革尚未被全面深入研究。
实行“两集中、两到位”模式的镇江市政府大部制改革,即进驻到行政服务中心的各个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向同一个处室集中,各个部门的行政服务处同时也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不同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面进驻到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一定要落实到位,各个部门对于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的授权要落实到位。镇江的大部制改革的模式主要就体现在对于职能整合方面的要求,镇江市一直以来推行的改革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有极大地改善。但是同时也必须指出,镇江市大部制改革在机构和职能集中、事项和人员到位这两方面过分单一的注重,无法真正去体现现行各种行政权力之间相互协调的诉求。在问题浮现之后积极分析原因,探讨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涵义,根据镇江市的实情为镇江市大部制改革面临的困境寻找出路[3]。
1 大部制改革的理论概述
1.1 大部制的内涵
其实对于大部制的涵义,学术界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例如,范广根认为,大部制是指政府为了推进政务综合管理,按照政府的综合管理职能来对政府部门进行合并,依此来组成一种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4];张伶俐认为,大部制的概念有两种界定:首先,这是政府部门设置的一种客观状态,部门的数量少,因此各个部门职责范围大,多为国家机构设立之初的状态[5]。其次,就是机构的重组过程,最显著的就是同级部门的归并;陈科霖的观点是,大部制指的就是在政府部门机构的设置当中,主要按照政府的综合管理职能来将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或者业务范围相趋同的事项进行集中与整合,集中合并到一个政府部门来进行集中管理,进而组成一个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6]。
部门机构的设置是以合理的分工合作为准绳,纵观中国政府机构设置,可见许多政府部门职能重合、交叉,导致出现相互推脱责任、多头领导等问题,故而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1.2 大部制改革的特点?
1.2.1 职能整合与结构优化
在职能形态方面,将以往分散在不同部门中相似或重合的职能进行系统有机的整合,来实现机能的统一,主要体现于合并同类或者相近的职能上,按照一般管理的要素譬如司法、内政、外交、能源、交通等来设置机构,保证同一职能不继续由多个不同的部门分别行使的局面。
在政府机构内部治理结构上,通过决策、执行和监督之间的分离与联系,实现治理结构优化。结构优化和职能整合是相辅相成的,组织机构的设计更加合理,横向与纵向的分工更加合理,机构的数量更加合适,各机构职能之间实现协调和平衡,满足各部门管理社会事务的需要,从而达到政府部门运行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1.2.2 机构精简与统一领导
在机构设置方面,通过机构精简、人员裁减和管理层次减少来实现统一、精简、效能。职能的整合给机构的精简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很好的避免了一些关于职责权限交叉不清的现象,还有机构和人员单调重复配置导致人浮于事等若干问题,既解决了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问题,又达到了精简机构的目的。
在权力结构方面,改变以往传统的多头领导方式,将政府的管理权限进行相对的集中,从而实现统一领导。在大部制改革中,政府部门里相近的职能尽量的被整合到同一个部门,相近或相似领域的工作确定由一个部门来负责,从而避免多头领导,同时也可以保证在上下隶属关系上的统一协调,理顺大部门体制内部的关系,加强部门内部的纵向联系,以此来更好的履行政府行政职能,最终促使政府决策得以有效地贯彻执行。
1.2.3 运转协调与资源共享
在组织运转方面,一改以往分离的状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