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都市文化及精神解读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目 录
1 引言1
2 孟元老和《东京梦华录》 1
3 《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都市文化及精神3
3.1 城市建筑及其文化精神3
3.2 城市交通及其文化内涵4
3.3 饮食及其文化内涵 6
3.4 服饰及其文化内涵9
3.5 岁时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11
3.6 都市商娱业及其文化内涵 13
4 结论 17
致谢 18
注释 19
参考文献21
1 引言
北宋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迅猛发展的标志性阶段,宽松的经济政策促进北宋手工商业的繁荣,都城东京也由单纯的政治中心转变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繁荣的超级大都市。著名的历史学家漆侠先生也曾说:“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东京汴梁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超级城市,拥有着可与现代大都市媲美的集聚功能,吸引各种文明在此汇集、融合、升华,从而凝练出绚丽多彩的都市文化。《东京梦华录》的创作正是基于此背景下,它的叙述内容集中体现了北宋都市文化精神。作者在真实、朴素,自觉地民俗心理下,描述了东京都市建筑交通、商业娱乐业、市民的饮食服饰及生活习俗中一些具体民俗事象,使得本书成为研究北宋都市文化切实可依的珍贵文献资料。
2 孟元老和《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作者孟元老的人物资料不多,他自己在该书序中没有过多透露个人生活相关信息。从目前掌握资料来看:孟元老号幽兰居士,出生时间具体不可考,大致在北宋末年。崇宁二年(1103年)随父亲来到东京,到建炎元年(1127年)北宋灭亡后南上,在东京共生活了24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至于他是否做过官,在书中并未明说,后人诸多猜测。李致忠先生考证《东京梦华录》作者的详细情况,认为作者孟元老,本名孟钺,曾任开封府仪曹,是孟昌龄之孙,孟扬、孟揆子辈。孟元老晚年追忆往昔京都开封的繁盛,著成《东京梦华录》十卷,描绘了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被后人誉为“文字版清明上河图”,是研究北宋都市文化的可靠文献。
孟元老在该书序中还说:“自幼随父亲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可见孟元老是在汴京长大的,在北宋都城生活时,看到的是歌舞升平、一派繁华,“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竟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街,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厄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但这繁华景象转眼烟消云散,靖康癸未(1126年),金军大举南下,汴京沦陷攻破东京,俘虏徽宗钦宗。第二年,他离开东京南下,大约在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以后去世。这就是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孟元老大概生平,作为一名在东京生活24年的北宋人,其笔下的“东京”自然情浓意切,如梦似幻,让人读后似之神游当日北宋京都一般。
成书于南宋高宗绍兴丁卯年《东京梦华录》,历代均有刊刻,繁衍为庞大版本系统,“现在流通的有下列几种:一是日本静嘉堂文库影印黄丕烈旧藏的元刊本,二是秀水金氏梅花草堂影印的汲古阁景写宋本,三是明代胡震亨的秘册汇函本,四是清代张海鹏的学津讨源本,五是涵芬楼据明钞卷刊本说郛所引刊本。”目前最多使用的是流传于世的元刻本《东京梦华录》,但也有学者认为元刻本的《东京梦华录》存在诸如充斥着文理不通、叙述混乱、误错遗漏等相当多的问题。
《东京梦华录》全书共十卷,其中第一卷到第三卷以空间为顺序,主要对东京的城市格局展开了全方位的描述,不光有外城内城、河道桥梁,还有皇宫内外的官署衙门,甚至是城内市井坊市、酒楼店铺,都描述得很详尽。在卷四和卷五记录了宫室风俗和行业生活民俗,按照皇太子纳妃、公主出降、行会、娶妇、育子等社会不同阶层的事象为主线叙述。第六卷到第十卷则以正月至十二月一年的时间为主要线索,叙述了东京民众一年四时的岁时节庆,除夕大傩辞旧迎新,元旦朝会,元宵灯会,清明游赏,四月浴佛,五月端午,七夕乞巧,中元祭鬼,中秋赏月,重阳品菊,冬至祭祀等东京四时风俗,反映出当时都城繁荣的工商业、繁盛的文化、便利的交通和四时风貌。
靖康之变后,东京人大多随朝廷南下,避地江左,然心中始终挂念故国故土,“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囊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邹寸之盛。”[]孟元老在与年轻人提起东京当时繁华,年轻人往往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为了避免谈论东京风俗脱离实际,能够让后人东京当时阅卷领略东京当时的繁盛,因此孟元老在怅然中举笔回忆少年至青年阶段所见的东京的风土人情,编撰成书。
3 《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都市文化及精神
3.1 城市建筑及其文化精神
北宋东京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文化聚集地,其城市面貌颇具特色。不同于唐朝开放浪漫的文明,宋代文明趋向于内敛含蓄。在建筑风格上,宋朝不同于唐朝的恢弘庄严,更趋向于细腻柔和。北宋都城的结构,基本上是秉承隋唐以来的风格。但东京城因为是由旧城改建而来,再加上穿城而过的河流不规则性,使其不能像隋唐都城完整严谨、统一规划,所以布局上显得随意灵活。其次,宋朝城市面积小于唐朝,东京面积尽管只有唐代长安一半稍多,但是城市人口却比长安多出一半,城市经济也超过以往朝代,这些政治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综合影响东京城的布局。
3.1.1 建筑的伦理性
东京城有三重城垣围护,皇城居中,外为内城,最外是外城。其中皇城作为北宋封建王朝的中枢,是东京的核心区域,主要分布着宫城和中央官署,符合儒家提倡的“不正不威”的思想。为保障居于内城之中的皇城的安全,作为商业区和居住区的内、外城自然而然地成为拱卫东京的重要屏障。从《东京梦华录》所载,可以看出外城是保卫东京的首要屏障,设置了瓮城、马面、战棚等防御设施,而内城则是重要的缓冲地带,这种城市布置充分体现出皇城绝对的核心地位。在都城建设上,宋都使用的是四合院式的布局方法,即通过城墙将都城围成封闭性较强的整体,保证皇都气势聚而不散,不仅体现出中国古代内外有别的礼法要求,而且也将中国古代一贯遵循的“外城内廓”的城池结构发挥的淋漓尽致。东京城的街道纵横交错,从皇城宣德门向南,经里城朱雀门,到外城南薰门,是一条中心大道,被称为“御街”,是皇帝祭祀太庙和游幸玉津园的通道。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坊巷御街,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杈子里有砖石瓷砌御沟水两道,宣和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这条“御街”通过御道、黑漆杈子、朱漆杈子和御沟划出中心御道和左右人行道,显示皇室的威严。除此之外,整个东京城里还有三条主要的干道,一条从皇城的宣德门到达外城的新宋门;一条从州桥起到达外城的新郑门;一条经从土市子出发到外城的新封丘门止。这四条是东京城内的主要的街道,其它街道都纵横通向各个城门,垂直交叉,呈网格状。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一点的是:因为皇城处于全城的中央,就使得主要的街道到达宫城以后就终止了,东京城内不能出现纵观全城的十字型交叉街道。宋政府自开国以来,致力于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除了采取一些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外,还将儒家文化中伦理观融入到建筑中去,通过建筑形制确立森严和鲜明的等级秩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65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