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经济欠发达地区耕地退化成因及其解决路径

川西经济欠发达地区耕地退化成因及其解决路径[20200501124551]
摘要:耕地是整个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耕地资源又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保护好耕地对于人类社会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了数据资料分析的方法,对目前梓潼县耕地资源及耕地退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耕地水土流失、土壤污染、耕地的非农业占用与损毁等方面,并从自然因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制度因素等方面出发,探究出了耕地退化的原因,并针对导致梓潼县耕地退化的原因从耕地占用补偿、法律效应以及耕地配套政策体系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耕地退化;原因;解决路径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一、引言 1
二、调查区域耕地情况及退化现状 2
(一)调查区域概况 2
(二)数据来源 3
(三)调查区域耕地资源退化现状 3
1.耕地水土流失情况 3
2.耕地土壤污染情况 3
3.耕地的非农占用情况 4
三、耕地退化成因 4
(一)自然因素对耕地退化的影响 4
1.气候资源 4
2.地震影响 4
(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耕地退化的影响 5
1.环境破坏 5
2.修路建房等对耕地的占用 5
3.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造成耕地的闲置 5
(三)制度因素的影响 5
四、梓潼县耕地退化的解决路径分析 6
(一)退化耕地的治理和改善 6
1.合理复垦,扩大耕地资源 6
2.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6
3.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6
(二)实行严格的耕地占用补偿 6
1.增加环境方面的财政投入 6
2.完善耕地占用制度 6
(三)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 6
1.加强对耕地的监督管理力度 7
2.切实解决好耕地产权问题,调动多方保护耕地的能动性 7
(四)建立和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7
1.完善政府政策,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7
2.规范和完善管理体制 7
五、研究结论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川西经济欠发达地区耕地退化成因及其解决路径
——以四川省梓潼县为例
引言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需要解决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可想而知耕地对于我们的宝贵。但是我国近年来可利用耕地资源越来越少,仅1996年至2003年,我国耕地减少面积达1亿亩,而且我国耕地面积锐减的势头仍在继续,依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下个世纪初,我国人均耕地将不到0.07公顷。同时,我国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也在不断下滑,耕地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需要重点解决问题,保护耕地资源已刻不容缓。学术界也围绕这一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对土地退化的定义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 1971 年发表的《Land Degradation》,首次提出了土地退化的概念。后来,一些学者和国际学术组织又针对土地退化的类型进行了深入探讨Boels(1992)和 Laland Steward(1990)所著的《Soil Degradation》等一系列专著的相继出版标志着土地退化研究的活跃和日益成熟。Johnson(2005)认为土地退化是人类干预造成的一个地区的生物生产潜力和/或使用价值的显著下降。李博(2000)认为土地退化是指土地物理因子和生物因子的改变所导致的生产力、经济潜力、服务性能和健康状况的下降或丧失。刘慧(1995)认为土地退化是指在人类活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和影响下,土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土壤和环境质量变劣,调节再生能力衰退,承载力逐渐降低的过程。
耕地利用现状方面,孙爱军等(2008)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中耕地数量的不断减少,耕地质量的不断降低,大量农业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变,撂荒现象严重。吴东旭(2009)认为目前我国的耕地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并存,较高利用程度与严重的闲置浪费情况并存,后备资源短缺且改良与开发的难度大。另外根据《中国荒漠化报告》(1996),我国西部地区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的退化耕地面积为772.6万hm2,退化比例为40.1%。
耕地退化的原因方面,李福兴(2002)认为耕地的耕地土壤养分亏缺和土壤性质恶化以及耕地的非农业占用与损毁是造成耕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张殿发等(2006)认为不合理地安排农、林、牧用地比例,过度集约化利用耕地,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大量耕地的退化。谭淑豪等(2001)认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引起的耕地退化程度不一,并且都直接或间接与有关经济政策有关。蔡运龙等(1999)通过研究认为,造成耕地退化的原因,一方面是退化耕地生态系统本身比较脆弱,抗干扰能力、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差;另一方面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陡坡开垦等。
针对上述原因,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建议。杨雪(2013)认为首先应该加强加强国情教育,增加“惜土”意识。吴海燕等(2009)认为应该改变农民施肥观念,促进科学施肥技术推广,改善耕地土壤理化现状。王剑等(2005)认为应当合理轮作,改善耕作技术。赵振勇(2010)认为适度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是守住我国1.2×108hm2耕地资源这条红线的重要战略之一。冯君等(1998)认为应建设平衡、高效循环的土地生态系统,加强耕地环境质量的保护。因地制宜,做好退耕还林(草)规划,预防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蔡运龙等(1999)认为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是一种基于环境与发展思路的综合“ 社会工程”,应立足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改善。
大量耕地退化不仅会造成巨额经济损失;还使得耕地生产潜力降低或耕地的丧失,影响社会稳定;并且还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耕地退化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耕地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来看,对耕地退化问题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试图通过参考当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搜集到的梓潼县耕地的相关情况,分析出梓潼县耕地退化成因及其解决路径。为更好地解决我国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耕地退化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二、调查区域耕地情况及退化现状
(一)调查区域概况
梓潼位于东经104°58′08″~105°26′45″和北纬 30°25′47″~31°51′53″之间。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丘陵向低山过渡地域。下辖32个乡镇、县经济技术产业园区。2007年底全县总人口3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5万人。全县幅员面积1342.32平方公里,折合144232.48公顷,其中耕地40331.25公顷,园地8469.13公顷,林地58468.57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486.68公顷,交通用地585.13公顷。
(二)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主要涵盖了文昌镇、黎雅镇、观义镇、卧龙镇、长卿镇、石牛镇、许州镇7个镇。于2014年1月至2014年2月在梓潼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先到研究区域各镇国土局进行初步了解耕地情况和基础数据的获取,然后再将实际观测到的情况与数据进行核实,对有疑问的数据在县县国土局求证。本文梓潼县的县情概况来源于《四川年鉴》(2007),梓潼县的耕地面积和耕地减少面积数据来源于历年《梓潼统计年鉴》。其中,各种退化状况的所造成的耕地减少面积数据来源于当地国土局的资料。
(三)调查区域耕地资源退化现状
我国土地退化一般可分为可分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地贫瘠化、土地污染、土地损毁6大类。也可按照其退化性质划分为物理性的退化和化学性的退化,物理性退化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损毁等较容易直接观测出的退化;化学性退化包括土壤盐碱化、土地污染等不容易直接观测出的退化。就梓潼县的情况来说,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壤污染、耕地损毁三种退化形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32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