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专业的专业认同与就业选择倾向的相关性研究高校的调查(附件)

摘 要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在社会上的认同度和影响力渐渐有了一定的提升,不管是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域还是社会工作的实际操作领域,现价段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此同时,我们也面对着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即在教育领域,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认同度整体偏低的问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流失问题。在本科四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就业选择倾向之间具有一致性,往往对于专业认同度较高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实习和毕业之后选择成为社工的几率就越大,即笔者提出了假设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就业选择倾向是呈正相关的。基于此假设,笔者从济南各个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并且针对收集来的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专业认同和就业选择倾向之间的相关性,而研究结果表明,专业认同和就业选择倾向之间是呈正相关的,即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认同度越高,对于社工职业的就业选择倾向就越高。针对社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普遍偏低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个人,高校,社会三个层面来改善。个人应该加强学习,提高专业认同;高校应该加强课程以及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社会方面也应该加强政策支持,提高社工人才的待遇,支持社工专业教育,加大关于社工的宣传力度。
目录
一、前言 6
(一) 研究背景 6
(二)本课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7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7
1.国外研究现状 7
2. 国内研究现状 8
(四)关键概念的界定 9
(五)问卷设计的原则 10
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统计分析 11
(一)样本资料 11
(二)累计频次检验 12
1.不同性别的学生对社工专业认同程度的调查 12
2.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社工专业认同程度的调查 13
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和就业选择倾向的相关性分析 15
四、结果分析 17
五、总结以及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策略 19
(一)个体层面 19
(二)高校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面 19
(三)社会层面 20
六、参考文献 21
一、前言
研究背景
社会工作作作为新兴专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同时也呈现出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起步时间较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远远未能适应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急迫需求。“2012年中央组织部等19个部门联合颁布的《中长期社会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一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而截止至2018年3月,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增加至102万人,其中70%在社区工作,离原定规划还存在巨大缺口”[1]。因此,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方针后,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以及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激励保障工作等政策相继出台,以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本土化的进程。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培养适应世界新的发展大势以及能真正促进社会发展的专业性社工人才已经被提上日程,各个省份在中央的号召下也相应颁布了针对本省份的社会工作发展规划,并且都在积极的落实和实施。
因此我们根据历史数据分析,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其实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社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并不高、部分高校社工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社工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等等。但是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能够很好的说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存在极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前景。
自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工作管理专业以来,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且社工人才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据了解,2017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会员单位本科加专科400多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取得了飞速的增长,这是社会治理创新对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在教育领域的呈现。在当前的历史时期,优异的本科教育是各个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的主要任务,其目标是为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性人才,能够很好的融入到我国社工队伍之中,壮大发展我们的社工队伍。现价段,我们要抓住机遇,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生们对社工专业的专业认同,留住人才,发展好人才,提高学生和社会各界对社工专业的认同。
但是,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高速发展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招生问题,社会公众对社工专业不理解,就业前景不认可大大缩减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生源,其次教学手段、理论实践等问题也使学生对本专业产生不认同心理,成为抑制专业发展的难关。尤其在双一流建设的冲击下,有些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面临着停招、撤销的窘境。
笔者的论文就是要从留住社工专业人才方面入手,通过调查研究和探讨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入手,以教育为先的专业化和实践为用的职业化为基础,大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即是从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入手,放眼社工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方向并且以职业选择为落脚点,研究毕业生的职业选择倾向,并且提出了专业认同和职业选择倾向呈正相关的研究假设,根据问卷法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本论文的问题来源其实是源于现实生活和个人经历,笔者本身就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当中,结识了很多同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他们有的以做一名优秀的社工为自己的第一职业,有的把从事社工当做备选项,还有不少同学声称绝对不会从事社工。同为社工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职业规划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直都让我深思。在点滴观察中笔者逐渐发现,两类对社工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的人,很大一部分是受到本身对社工专业的专业认同的影响,当然一定存在其他影响因素,但是总体解除下来,我发现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越高的学生,选择成为社工的概率就越大。另外,在笔者查找和参考的文献当中也发现,各专业的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他们对于本专业的专业认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专业认同不仅仅包含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认同,伦理的认同更包括对职业群体的地位认同,心理认同等多方面。因此笔者以社会工作专业为特例,从专业认同的角度去研究与就业选择倾向的相关性,以证明是否如笔者假设一致,即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就业选择倾向呈正相关。
(二)本课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进行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研究对于完善专业社会工作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使学生在接受本科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能够有针对性的指导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促进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程。
2.进行关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就业选择倾向的相关性研究对于提高专业人才对口岗位输送率具有重要意义,真正了解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待本专业的深层次认同,有的放矢地解决专业人才流失的现象,提高专业人才对口岗位输送率。
3.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和就业选择倾向的相关性研究可以为专业价值观教育提供实证依据,有利于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教育模式的建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帕森斯的因素特质理论和霍兰德划分的六种人格性向和职业类型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又称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特质因素论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1909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在其《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中心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因此与自己所独有的人格模式相对应着,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类型。所谓“特质”是指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包括他的能力、兴趣、价值和个性,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测量工具来衡量。“因素”一词是指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条件或资格,可以通过对工作的分析来理解。
在人格和职业的关系方面,霍兰德于1959年在著作《如何选择你的职业》提出了人业互动理论:在现实的文化中,可以将人的人格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个特定类型的人都会对应着自己特定的感兴趣的类型的工作。比如,研究型人格适合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型人格适合带领企业等等。在理想情况下,个人可以找到与他们的性格类型重叠的职业环境。在一个符合他性格类型的环境中工作的人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实际效用,并且在工作中会感受到身心愉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9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