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西藏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20200501124722]
摘要:鉴于传统的西藏民居建筑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遭到严重破坏加上没系统的保护措施,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查找、分析资料结内地保护民居建筑文化的方法、具体措施,汲取其精华,与通过实地调查和查找资料得到的西藏当地民居建筑文化现状结合起来,分析,试图形成保护西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理论体系、找出西藏民居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研究希望希望西藏人民能够意识到自己独有建筑文化在我们快速发展脚步中渐渐被吞没,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重视保护民居建筑文化的这项工程使西藏独特的建筑文化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能够一直保留下来。
关键字:民居建筑文化、保护措施。发展方向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culture in residential buildings
Student majoring i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Urban Planning Name:Cidanzhuoga
Tutor:Liuyouzhao
Abstract:Given the traditional Tibetan culture was severely damaged residential buildings plus no protection system in modern society therefore,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search, analyze data protection knot Mainl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culture methods , specific measures draw its essence combined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find local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and cultural status of Tibet data obtained analysis trying to form a protective culture of Tibet traditional dwellings theoretical system find a way Tibetan houses a sustainable future .The study hopes to be able to realize that they want the people of Tibet s unique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 our rapid development pace gradually engulfed , we hope that more people can pay attention to protect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culture makes this project uniqu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Tibet in humans can
Key words: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Culture、Protection methods、Development direction
绪论
传统的西藏民居建筑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遭到破坏却没有系统的保护措施。本文主要总结内地保护民居建筑文化的方法、具体措施,从内地带民居建筑文化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汲取精华,结合西藏民居建筑文化的现状试图形成保护西藏民居建筑文化的理论体系。
1研究的背景
传统民居建筑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宝贵的历史资源与文化资源,它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价值,展示了当地过去的社会生活及文化艺术的综合形象,并丰富了现代城市的建筑景观,同时它也是创造城市个性和维系城市公众的象征形体。由于世界被现代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小了;由于大众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由于业主的媚外、媚新、媚奇;由于传统道德观念的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名人讳;由于受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中国建筑界出现了些值得反思的现象。典型的现象如:(1)建筑创作手法的模仿和复制。表面上套用一些民居的建筑形式和手法,复制一些已经失去原有意义的符号如大屋顶、斗拱、吊脚楼等谎称“民族形式”和“地方风格”的做法。(2)发展观念上表现商业化与肤浅化。(3)建筑风格的流行性与趋同性。为了使城市面目“日新月异”,不少城市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建设与改造.让人失望的是,由于一些决策者缺乏对城市历史的全面认识,对本土文化缺少应有感情,使得毫无特色的“千城一面”的开发模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个突出的城市建设问题.(4)建筑评论的苍白无力。(5)建筑设计市场的信用缺失和混乱无序。
几千年来,由于西藏地处高原,文化生态处于半封闭状态,而能够较好地抵挡、不能轻易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因此在传承过程中保持了良好的独立性及民族特色性,呈现出一种相对纯粹的表现形式,成为世界多元文化资源之中的瑰宝。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宗教信仰,加上青藏高原独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共同构成了西藏的地域整体特征,也造就了特色鲜明的藏族民居建筑文化。不论是拉萨、山南、日喀则的碉房,林芝的坡顶木构宅屋,还是牧区的帐篷,都弥漫着浓郁的区位特色。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大规模开展,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欲望下的驱使和市场法则的无形引导下,传统民居建筑正处在被城市开发与建设步伐 吞没的危机中。加上早期对过去西藏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多数集中在独具特色的宫室建筑、宗教建筑和园林,对广大民居的重视明显不足。目前对藏族民居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理论分析仍不够深入。
论文主要总结国内外保护民居建筑文化的方法、具体措施,从内地在民居建筑文化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汲取精华,分析西藏当地民居建筑文化现状结合西藏的情况,试图形成保护西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理论体系,这样既可以在现代化脚步越来越快的时代能保护传统的民就建筑文化历史。结合西藏当前民居建筑文化的现状提出保护西藏民居的方向。希望这求新求异的时代能散发出西藏民居的独有的魅力,吸引各方的眼球,有利于西藏经济快速发展,希望西藏人民能够意识到自己独有建筑文化在我们快速发展脚步中渐渐被吞没,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重视保护民居建筑文化的这项工程使西藏独特的建筑文化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能够一直保留下来。
1、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国内关于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相关资料,掌握国内相关研究动态。并通过收集西藏建筑文化历史资料民居建筑文化发展历史资料来了解西藏民居建筑文化。
2.实地观察和访问的形式来了解西藏民居的现状以及在从中还存在问题。
图1本论文思路图
1中国民居建筑定义及包含的内容
民居,是指民间居住建筑,我们现在学术上指的是传统民居建筑,包括古代近代。它为了区别于现代新住宅而称为民居。传统民居建筑篇布与各地,在其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受该地区特有的气候,地理、地貌以及材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受各地区不同的民族爱好、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影响、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进行设计建造,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1.1中国民居分类
中国民居的种类 一级分类 二级分类
按式样划 吊脚式 、井干式、干阑式、穹窿式、环形土楼式、窑洞式 、天幕式、绑扎式、干扎垒、土坯砌筑式、穴居式,另有合院式(三合院、四合院 )、连排组合式等
按材料划分 草顶房、泥土顶房、灰土顶房、砖顶房、瓦顶房、竹顶房 等;
按构造方法划分 有木结构、砖构造、土造房屋、砖木 混合式、砖石混合式等
按类型划分 四合院、吊脚楼、天井房、蒙古包、客家围屋等;
按民族划分 满族民居、回族民居、维吾尔民居 、白族民居 、黎族民居 、侗族民居 、基诺族民居 、蒙古族民居、独龙族民居、藏族民居等;
按地理位置划分 海南民居、广东民居、湖南民居、四川民居、广西民居、贵州民居、浙东民居、江西民居、安徽民居 、客家民居 、泉州民居,赣州民居、湖北民居、川西民居、拉萨民居、云南民居、青海民居、新疆民居、藏族喇嘛庙及喇嘛住宅、内蒙古喇嘛庙喇嘛住宅、山西民居 、陕西民居、河北民居、山东民居、河南民居 、辽宁南部民居、绍兴大瓦房、上海民居、吉林民居、黑龙江民居、西部碱土平房等。
表1-1中国民居分类
总体来说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民居有八种:傣族竹楼、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蒙古包、江南水乡民居、藏族碉房、客家围屋、土家吊脚楼。
2.西藏建筑文化研究现状
2.1国外西藏民居研究
西方对于藏学的系统研究早于我国。法国藏学界泰斗石泰安(R.A.stein)长期研究藏族的文化、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论著,所著《西藏的文明》(TibetanCivihzatinn1962)一书在国际藏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其中不乏对藏族民居的论述。意大利学者图齐(Giuseppe Tucci )的著作《西藏宗教之旅》(LeRehgioniDelTibet1970)也解释了藏族民居的一些宗教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用途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介绍与探讨。范霄鹏、赵之枫(2005)比较了拉萨和日喀则、藏东南林区、牧区等不同区域的藏族民居,认为影响民居风格形态的因素大体分为自然环境和气候因素、经济与生活方式因素、建筑材料和技术因素、基本色彩和细部因素等。随着民居研究的视角逐渐开阔、内涵逐渐充实,部分学者将关注的重点进一步投向了人文背景因素对藏族民居聚落的塑造。郑莉等(2002)从宗教社会学角度分析了藏族民居中所体现的宗教内容。杨永红(2005)论述了西藏寺庙、宗堡和庄园以及民居建筑的军事防御特色及形成原因。王志蓉(2006)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和方法,分析总结了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民族文化因素与香格里拉东北地区村落格局和民居建筑的密切关联,初步探讨了该地区民居建筑、村落景观的现状问题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我国藏族建筑的资料积累工作日臻完善。
2.2国内西藏民居研究
上世纪50年代末期,中央文化部曾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西藏的文物包括古建筑进行过调查,之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也组织编写我国各少数民族历史。遗憾的是,十年浩劫期间,各种研究活动基本上停滞,西藏宗教建筑受到严重的破坏。文革过后,百废待兴。八十年代起很多藏文典籍被翻译成汉文发表,至九十年代后,汉藏文档案的整理工作不断深入,藏文书籍的汉译日渐完善,为更多学者研究藏学领域拓宽了道路。考古工作的逐步展开为研究西藏原始建筑的演化过程找到了科学的依据。江道元(1982)从建筑学角度对昌都卡若文化遗址二次发掘的典型建筑遗构进行初步研究,探讨了藏族地区原始文化的建筑营造技术的演变、发展以及与周边古代文化的相互关系。早期藏族民居的研究属于普及认识阶段,成果以介绍性为主,对其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叶启巢教授的著作《四川藏族住宅》(1989)详述了四川西部高山地区藏族人民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风俗等创造出的各种类型的住宅建筑,涉及聚落布局、单体空间、结构构造、装饰装修等。筱洲(1997)介绍了藏族传统民居的类型,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归纳了其主要影响因素。于水山(1998)依据西藏社会和政治的历史发展阶段描述了西藏建筑及装饰发展的大轮廓。
总结上述西藏民居建筑研究:
在西藏民居建筑研究方面有很多研究其社会文化要素、民居类型和特征、建筑形制等但没有如何保护西藏民居建筑文化专项研究。
3.国内外民居建筑保护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3.1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更新性保护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循环观念、限度观念, 对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价值和保护策略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际上, 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 不是为了它们本身如何,而是为了将其融入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去; 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 也不应仅仅看作是对过去的回忆或是历史发展的物质表现, 而应看作是与现代生活的一种共同创作。
3.2 修复性保护
传统民居建筑历经上百年的过程中, 一般都经过住户多次的维修、改造。早年的改造、续建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我们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时应保存民居的现状, 它不是指现存的残破状况, 而是指它原有的形态, 再附以各种维结构所形成的“共同存在”的健康面貌。它可以是老的, 但并非残破而不能继续其使用功能的。它包括了各个时期在这座传统宅院中留下的痕迹, 是任何文字不能代替的原始资料。在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工作中, 保存现状式的修缮。
3.3开发性保护
事实上大多数的传统民居建筑也正是以居住生活的载体的形态保存至今。对传统民居建筑加以维修与改造, 让居民更好地在其中生活, 不仅使建筑本身“具有生命力”的生存,对传统居住文化及居民本身的利益也是一种最好的保护。对历史建筑不得任意拆除、加层、搭救及外观改动,为适应其再开发利用, 可在不损害原有建筑风貌和装饰特色的前提下, 对其内部设备采用现代技术更新改造。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再利用应以传统民间文化为依托, 以旅游经济为主的产业。。
3.4传统的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体现历史生活方式与技术水平的传统建筑体系, 在物质形态的总体上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死亡, 但它的审美形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象征却会长久留在当地居民的记忆中, 同时, 传统建筑文化中观念形态的东西( 无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 不会因为物质载体的死亡而彻底消失, 它的某些方面可以暂时被遗忘, 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复活或以新的面貌出现, 不过我们现在关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中( 比如传统的建筑观、空间观、环境观、审美观及某些设计理论与手法等) 那些积极的、能够超越时空的局限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东西。
(1)在现代建筑小区或者组团设计当中运用传统民居村镇布局的基本理论,结合现代建筑的规划方法,在住宅小区或者组团设计当中,体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
(2)在现代建筑外观造型设计当中,运用传统民居外观上的建筑元素,并采用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些理论和犯法,对传统民居建筑元素进行归纳、整理、组合、变形,运用在现代建筑的外观上。用现代的建筑结构和构造方法,仿制传统的构建和构造,营造具有传统韵味的现代建筑空间。
(3)在现代建筑外观色彩当中,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搭配自然朴素的当地材料。采用传统民居的色彩体系,营造象传统民居建筑统一和谐的色彩感觉一样的现代建筑外观色彩。
(4)在现代建筑的室内空间布局上,结合传统民居庭院建筑平面布置上的特点和理论,利用传统民居对称等美学原则,结合一定的风水理论,并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建筑空间中营造符合传统民居精神的室内空间。
(5)在现代建筑空间装饰上,大量采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建筑和装饰符号,用现代设计手法和建筑装饰材料进行在演绎。并对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装饰图案去芜存精的保留运用。
3.5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关中历史城镇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明古国的突出特征,它们独具魅力的历史遗产对旅游者有较大的吸引力。近年来,历史城镇旅游热逐渐升温,不仅北京、西安、杭州、桂林这些历史旅游城市游客量迅速增长,位于云南边睡地区的丽江古城和位于中原地区的山西平遥以及江南水乡古镇同样成为旅游热点地区。关中地区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省会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闻名遐迩,众多的小城镇也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遗存,如临撞的秦始皇兵马俑、延安南部黄陵县的黄帝陵、三原的城煌庙、蒲城的文庙六龙壁、韩城的党家村等,吸引大量游人访古巡游。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蒲城县应借助区域旅游发展优势,充分利用自身旅游资源,促进城镇旅游经济的发展,以达到提升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
3.6重视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
3.6.1突出重点,分级保护.
在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古民居的建筑特色、建筑规模、建筑质量和历史文化价值先对古民居进行分级评价,再根据结果划定不同的保护区域,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3.7同心协力保护传统民居建筑
3.7.1政府建立相关研究和保护部门
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会更进一步,由于人才的聚集,研究内容更深刻,研究任务因人多力量大更容易完成,研究的面也会越来越广。民居建筑遭到破坏也会有相关部门保护。
3.7.2强化关于民居建筑保护法制
在城市日新月异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对古民居的保护要有相应的法制法规。如《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总体规划纲要(2005―2010)》[中提出“保护城中村的珍贵文化遗存,继承优秀地方文化传统,促进文化融合,构筑和谐社会。加强实施保护力度。
3.7.3对现存传统民居进行普查和归档
对现存的历史建筑进行普查是保护传统民居保基本方法,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周围究竟还有多少传统建筑存在,以及这些建筑目前的状态,而且能让我们恒细致的理解这些建筑的特征。如今随着设备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这为历史建筑普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可以使传统民居的普查工作做得更好,因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建立现存传统民居建筑的档案资料库已经不再困难。而将这些建筑的文字描述、测绘图纸、影像资料归档,还可以为今后的研究、甚至毁损后的重建提供依据,这也可以认为是对历史与文化的另一种传承。
4西藏民居的现状
表1-2西藏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2001-2010年)
年度 国内生产总值(现价) (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可比价上年=10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现价)(元)
2001 138.73 112.8 5307
2002 166.5583 112.8817 6093
2003 189.09 112 6871
2004 220.34 112.1 7779
2005 248.8 112.1 9110
2006 290.76 113.3 10430
2007 341.43 114 12109
2008 394.85 110.1 13861
2009 441.36 112.4 15295
2010 507.46 112.3 17319
从上表可以得知西藏最近几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现如今西藏变化很大尤其是拉萨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当你一走进拉萨,要不是布达拉宫屹立在那里还真不敢确定这里是拉萨。由于拉萨经济快速发展,拉萨地理位置好,以及气候适宜,这里聚集了来自各方的人居住或来做生意,进而拉萨人口越来越多,传统的一二层楼西藏民居供不应求,加上传统民居室内光线好、空间不便等愿因人们更愿意居住在新建的公寓楼里,传统民居在拉萨渐渐退去。在对藏一些地方进行调查后, 作者发现当今西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对历史住区中的保留与保护缺乏应有的重视
政府对历史住区的改造多于保护。历史住区的保护和特色强化需投入, 只是这种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与回报是一种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与改造更新为城市和居民带来的瞬间变化无法比, 快速的效益回报及可见性政绩驱动下使政府部门更倾向于改造, 而不是保护。那些需要得到保护的地区由于得不到相应的政府支持, 居民也就只能过改造来改善居住条件。
对保留历史住区保护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目前大部分对历史住区的保护研究与实践都侧重于对历史住区整体的保护方面, 而对历史住区中仍有继续存留价值的老的、真实的物质实体的保留性保护方面研究相对较少, 很多人对保留的重点传统民居建筑认识不足。
在历史住区保护中的地位认识不足, 甚至认为不值得研。究与保护。有所保留就应有所保护, 若保留下来的历史要遗存缺乏应有的保护, 它们也难以长久生存下去, 因此,往往在进行历史住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 一些优秀传统民居建筑无人问津, 或被拆毁、改造。
4.2历史住区保护中相关法规与管理机构的缺乏
( 1) 规划管理部门的具体操作缺乏法规的指导城市规划法规定, 批准后的城市规划具有法律效力, 但从保护实践看, 规划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往往差强人意。一方面是规划制定不细,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规划管理部门执法不严, 对一些项目审批不当或对威胁保护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
( 2) 历史住区的保护缺乏政策法规的保障与相关机构的管理为了解历史住区保护工作所遇到的障碍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除调查了现存的一些历史住区以外, 对原来保存较好但现己遭拆除的历史住区及传统民居的消失原因及过程也进行了调查, 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相关的法规及管理机构, 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应该保护的和应怎样保护, 建设性的破坏、错误的保护、甚至拆除了也无人来管。
4.3 资金短缺是客观障碍
历史住区的保护是一个需长期投入的工作, 而其产生的效益及回报则是一种长期、缓慢且不是很直接显现的过程, 而其中的保留性保护工作更是投入大而收效慢。因此, 其保护工作很难得到资金资助。历史文化遗产没有再生性, 无论是有形文化还是无形文化, 一旦破坏, 则无从恢复! 城市的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 但建设现代化不等于要割断历史文脉, 抛弃传统特色。如果破坏这些历史文化遗产, 不仅是没有尽到为子孙后代保护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的责任, 而且将丧失扬长避短, 凸显地区独特魅力的机会。
5西藏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方法与措施
5.1因地制宜借鉴成功经验
自从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以后,各地都有结合自己民居文化特点来探索,也获得了不少成功经验。面对他人的经验,我们需要合理的借鉴,认真分析其成功背后的原因,探讨了解别人在获得成功之前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地理区位所做的分析和研究,然后结合西藏自己民居建筑文化现状要开展的保护工作,思考哪些措施可以为我所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保护民居建筑的目标。
5.2以旅游开发为主的开发性保护
(1)西藏在旅游资源上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自然风光资源由于西藏特殊的地质历史时期和地形地貌特征,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西藏山水,造就了西藏独有的自然景观。 山水旅游资源。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又有“雪域圣地”之称。其山地风景原生独特,地貌形态多种多样,山岳山雄浑壮美。西藏的水,河流众多,不仅水能资源丰富,而且可供旅游活动如漂流的河流也为数不少,是开发西藏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动植物旅游资源。西藏的高山草原,高寒草甸风光,则是一个特殊而蕴藏着神秘色彩的世界,是动植物生活的天堂。西藏的动物旅游资源,西藏复杂的自然条件为动物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很多是世界稀有品种。在西藏,动物对于加强旅游景观的整体美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人文景观资源西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构成了历史古迹、民族风情、文化艺术、城乡风光、神秘宗教、革命史迹等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古建筑和雕塑、壁画、宗教经典、文学、哲学、医学、艺术、藏有稀世珍宝,留下了许多宗教故事传说,历史名人遗迹。成为宗教徒朝圣和游客观赏的旅游胜地。民族风情。藏族是西藏人口最多的民族,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灿烂的藏民族文化,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其淳朴、原生态的民风,闻名国内外
(2)旅游开发促进西藏经济发展
据拉萨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拉萨旅游业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26亿美元,占全区比重达到98.8%;其中,出口7.65亿美元,占全区93.9%;进口0.65亿美元,占全区99.2%。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着力实施招大引强战略,成功举办了雪顿节、市长高峰论坛等招商引资活动,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6.08亿元,同比增长20%。旅游业增势强劲。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13.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399.02万人次,增长28.6%。实现旅游总收入42.11亿元,增长28.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507.23万美元,增长39.3%现如今西藏经济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之下实现快速发展,然而在国内还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在这经济主宰的时代里西藏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大旅游开发项目,实现再一次的快速发展。开发旅游项可以( l)增加就业、(2)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外汇收入的重要补充。资金充足就可以再建筑保护方面可以迎进各种新设备,也可以吸引更好的人才更全面的保护民居建筑。
(3)文化旅游的发展
旅游业可细分出以自然风景观光为主的旅游和以民俗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相较于自然风景旅游,文化旅游在西藏这个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域更加具有先天的优势、也更具有生命力与无限的潜力。文化旅游业是以历史古迹、特色民族文化、民俗为景点以观光服务为核心,从而带动餐饮、住宿、交通、商业、歌舞娱乐等配套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产业群。文化旅游是一消费文化的方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就是经济效用。在建设特色国际旅游城市的进程中,西藏自治区政府认识到文化旅游发展的巨大的经济潜力,因此,以西藏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为依托,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树立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5.3传统民居保护意识的宣传
6结论
6.1民居建筑文化的发展方向
西藏民居建筑早在石器时代出现,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承载着西藏社会的历史文化,但由于长期以来西藏建设的停滞,使得许多传统建筑处于超负荷状态,由于这些建筑组合而成的村落、街区、聚落呈现出年久失修、破败、设施陈旧环境杂乱等现象,因此无论作为物质资源还是文化资源我们应进行修复性保护,使传统的民居建筑文化加固并且使其延年益寿。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化的浪潮波及西藏,,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造成了令人堪忧的“文化趋同”现象。许多跨国家、跨地区、跨文化,具有很强的普适性的现代建筑传入藏区,尽管其形式适应了大部分的现代使用功能,却使西藏强烈的高原特色和魅力遭受了很大的冲击。以藏族人奉为“圣城”的拉萨为例,如今,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和内地一般无二的现代建筑已随处可见,即使在布达拉宫的附近也不例外西藏传统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了特色危机。我们应对民居建筑文化进行开发性保护使传统的民居建筑在现代的社会中“更具生命力”,也可以把传统的民居建筑元素巧妙的应用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让传统的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发光发彩,同时还能展现西藏民居建筑的特色。西藏近几十年来飞速的发展使得关于保护民居建筑文化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保护西藏民居建筑文化的理论体系还未形成。西藏古老建筑数量多在保护过程中遇到资金匮乏的问题,所以应重点分级保护、重视规划科学规划。传统的西藏民居建筑低矮狭小,采光不好,室内空间分布混乱即使是几千年来自然选择形成的有他自己的好处但在今天人在现代人看来有很多不方便,所以我们在未来改进民居市应注意合理分布民居室内空间,室内家用设备现代化,让老百姓拥有宽敞明亮的家。
6.2以上方法应用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开发性保护能保护现存的民建筑,然而现实中因为开发过度或开发的意图扭曲反而破坏了民居建筑。如:旅游业的发展对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影响。一些古村、古镇甚至城市的历史街区一旦被确定为旅游开发项目,即会掀起一场大规模的建设,修筑道路、兴建宾馆以至于内部的建设与改造就会随之而来。略乃至人为毁坏这些特殊资源而开发的旅游,不仅重演了过去在城市中曾经出现的“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同样也未必能让旅游者获得真正的满足。希望西藏在民居建筑开发利用时不再重复“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
致谢:
最后,我还要向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同学和朋友们致敬。感谢你们的鼓励支持。
参考文献
[1]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改造总体规划纲要(2005-2010)[EB/OL].[2011-06-15]
[2] 罗迎新.闽粤赣三角地带典型客家民居及其旅游地的空间竞争[J].热带地理,2010,30(3):299-304.
[3]贾倍思, 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当代建筑思潮的批判 ,历史建筑与文化名城价值的重估[J] 建筑师, NO. 88, 2001.10.
[4] 刘启红.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保护问题的探讨 基建管理优化[J]2011年第4期
[5] 卢兴.川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研究[J].四川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6] 胡卫华.城市改造更新中古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深圳市为例[J] 带 地第32 卷 第6 期2012 年11月
[7] 沈福煦.人与建筑[M].北京:学术出版社,1989.
[8] 何峰,柳肃,杨燕,易韦建.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名村住宅更新设计实践研究[J].建筑学报,2011.
[9] Bernard Rudofsky. 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Non一Pedigreed Architecture[M].New York: The Museum of Modem Art,1964.
[10]Paul Oliver .Encyclopedia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d[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xxii
[11] 刘启波,周若祁.绿色住区综合评价与设计准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11.
[12] 张烨.传统民居建筑研究与发展应用——以山东泰安地区为例.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12
[13] 徐宗威.西藏建筑导则
[14] 陈立明.西藏民居文化研究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8-1
[15] 和泉.西藏民居建筑文化的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16] 赵国庆.关于旅游业作为西藏经济主导产业的探讨[M]1005一557(X )(2004)03一0040-08
[17]华中理工学建筑学院民居资料统计[J]2007、9(未刊稿)。
[18]陆元鼎.中国民居研究五十年[J]建筑学报2007中国历史文化保护与民居研究.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91
[19]单德启.赵之枫.中国民居学术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
[20]顾孟潮.中国民居建筑文化研究的新视野[J]民居漫谈2011.N0.9 第10卷总第95期
[22]陆元鼎.中国民居研究十年[C]中国历史文化保护与民居研究.北京:研究出版社,2002:191
[23]西藏政府统计年鉴2011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
目录
摘要 3
关键字: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绪论 3
研究的背景 4
1中国民居建筑定义及包含的内容 5
1.1中国民居分类 5
2.西藏建筑文化研究现状 6
2.1国外西藏民居研究 6
2.2国内西藏民居研究 6
3.国内外民居建筑保护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7
3.1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更新性保护措施 7
3.2 修复性保护 7
3.3开发性保护 7
3.4传统的民居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7
3.5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8
3.6重视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 8
3.6.1突出重点,分级保护. 8
3.7同心协力保护传统民居建筑 8
3.7.1政府建立相关研究和保护部门 8
3.7.2强化关于民居建筑保护法制 9
3.7.3对现存传统民居进行普查和归档 9
4西藏民居的现状 9
4.1对历史住区中的保留与保护缺乏应有的重视 9
4.2历史住区保护中相关法规与管理机构的缺乏 10
4.3 资金短缺是客观障碍 10
5西藏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方法与措施 10
5.1因地制宜借鉴成功经验 10
5.2以旅游开发为主的开发性保护 10
5.3传统民居保护意识的宣传 11
6结论 12
6.1民居建筑文化的发展方向 12
6.2以上方法应用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西藏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4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