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业公益性和教育性视角下的美龄宫的保护与再利用
中国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风格多变的建筑,中国的建筑按时间可划分为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其中数量众多、风格多样的南京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代表。近几年,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其中美龄宫作为官邸类民国建筑的代表之一,政府对其进行大规模修缮,采用了再利用的保护模式,而当前关于美龄宫公益性和教育性的研究还不多。本文通过资料整理、实地走访和发放问卷的研究形式,对美龄宫的情况进行概述,从公益性和教育性这两方面对美龄宫保护与再利用进行研究,总结美龄宫在两方面出现的问题,为政府提出公益性和教育性方面的建议,完善再利用的保护模式,提高历史建筑的保护程度。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南京美龄宫概述2
(一)美龄宫建筑概述2
(二)南京美龄宫的保护与再利用3
二、公益性视角下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4
(一)美龄宫公益性现状4
(二)公益性现有问题分析4
(三)公益性的改进建议6
三、教育性视角下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7
(一)美龄宫教育性现状7
(二)教育性现有问题分析7
(三)教育性的改进建议8
致谢9
参考文献9
附录1 南京美龄宫的现状调查问卷11
附录2 采访提纲13
基于文化事业公益性和教育性视角下的南京美龄宫的保护与再利用
引言
如今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关注,但从现状上看,民国建筑保护力度不够,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保护方式“再利用”,就是在保护历史建筑原貌与文化氛围的同时,注入新的功能,重新焕发活力。海内外学术界对于历史建筑的“再利用”保护研究较多,但往往是在再利用技术、理论设计等发面进行研究,而以文化事业公益性和教育性为角度的研究却很少,在各类期刊网站上,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7篇,没有针对美龄宫的公益性和教育性的文献资料。笔者通过对美龄宫的实地调研、采访相关负责人以及发放问卷等方式,对美龄宫的公益性和教育性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55份,实际收到有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问卷153份,将调查结果和之前走访查阅收集到的数据文献加以整理,作为撰写论文的依据。以公益性和教育性的角度对再利用保护后的美龄宫进行研究,以期满足公众的公益性需求,提高美龄宫的对公众的教育意义,向有关部门提出美龄宫保护与再利用的政策建议,完善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从而能更好地保护南京民国建筑。
一、南京美龄宫概述
富有时代特色的南京民国建筑建成于中国新旧交替、中西方文明交汇的时期,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而美龄宫是南京民国官邸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一)美龄宫建筑概述
美龄宫,坐落于南京东郊的小红山上,原国民政府主席官邸,又名“小红山官邸”。因宋美龄女士经常来这里做礼拜,抗战之后蒋氏夫妇也常在此居住,所以当时的人们也称之为“美龄宫”,并沿传至今。
1.美龄宫的建筑过程
在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举办了婚礼,婚后宋美龄便同蒋介石到南京司令部定居。在1926年6月1日,蒋氏夫妇在前往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路上,宋美龄见到四方城往东二百米的小红山,环境优美,古树参天,空气清新,便向蒋介石提出在小红山兴建别墅的想法。于是,在1930年的秋天,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便收到了蒋提出的“拟借陵园小红山建筑别墅”的要求。陵园管理委员会在1930年10月24日第24次会议上,出席的委员们讨论并且表决了“对蒋主席拟借陵园小红山建筑别墅案”,提案被最终通过。[2]
到了1931年的春天,美龄宫准备工作正式开始。蒋介石将美龄宫的兴建交由南京市政府办理,而官邸的设计则交给了市府工务局局长赵志游,市工务局技正陈品善负责主办,由新金记康号营造厂负责承造整座建筑。就官邸设计,工务局曾向多方专家征集意见,著名工笔画家陈之佛先生就曾为美龄宫内的装饰提出过建议,而别墅南侧裙檐天花板上的蓝底云雀琼花图,就是陈之佛先生的杰作。1931年3月7日,工务局局长赵志游写信给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主席小红山官邸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等待动工,所有在这区域内的房屋都应先行拆除,为了工作的顺利进行,经商定下达通知,请转告贵会的警卫处,为了方便拆除屋舍兴建官邸,将现驻扎在小红山的一部分警卫当天迁移。”管理委员会随即让驻扎在此的一个宪兵排迁移。1931年冬,美龄宫正式开始兴建。
建造之初,官邸的预算造价为26万多元,但是整座建筑因为太过富丽堂皇,在建造过程中,经费已经大大超出了建造之初的预算,受到了舆论的非议,以致项目一度停工,直到1934年官邸才最终建成。最后官邸占地120亩,共耗资36万银元。[3]
2.美龄宫的建筑特色
美龄宫整座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是中西方风格掺杂的折中主义建筑,整座建筑为中式建筑风格,但是采用了西方建筑的处理方式。整体造型呈现一个“凸”字,官邸选取中国传统的仿传统清宫殿样式外观,体型高大。
官邸屋顶的整个屋面是弯曲的,上面覆盖了绿色的琉璃瓦,前后门廊和腰檐也采用了这类屋瓦。美龄宫屋顶的几条高起的屋脊、屋脊上的鸱吻与小兽、筒瓦上的帽钉、以及上面雕有1000多只展翅欲飞的琉璃瓦,这些都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官邸墙身采用了现代技术,外墙贴有黄色的面砖,并用长方形钢窗,下面用条石作为建筑基座,建筑运用石制的平台和栏杆,而内部则采用木质装修,运用精美细致的马赛克、彩色水磨石、铸铁花西洋等装饰官邸。[4]从高处往下看,整个美龄宫犹如一条蓝宝石项链,主楼屋顶的绿色琉璃瓦呈蓝色,是项链上那颗熠熠生辉的蓝宝石,而通往主楼的橄榄形环状车道则是珍珠链子。
在官邸建筑二楼的大厅之外、四周围绕的清式汉白玉栏杆的“凸”字形平台,应是整座建筑最吸引人的地方。阳台场地开阔,有台阶至庭院中,与内部大客厅相连,且地形较高,可以观赏到附近的景色,因此这里无论是休闲茶饮还是举办活动都是最佳的地方。而平台上的34根汉白玉栏杆的顶端都雕有一只凤凰,共34只凤凰,有人猜测凤凰代表了官邸的女主人宋美龄女士,而“34”的寓意则是宋美龄女士自出生的1987年到提议建造这座官邸的1930年,正好是34周年。[3]而平台裙檐天花板上的蓝底云雀琼花图装饰,则极其雍容华贵,富有民族气韵,为整个平台增添了华丽的色彩。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南京美龄宫概述2
(一)美龄宫建筑概述2
(二)南京美龄宫的保护与再利用3
二、公益性视角下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4
(一)美龄宫公益性现状4
(二)公益性现有问题分析4
(三)公益性的改进建议6
三、教育性视角下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7
(一)美龄宫教育性现状7
(二)教育性现有问题分析7
(三)教育性的改进建议8
致谢9
参考文献9
附录1 南京美龄宫的现状调查问卷11
附录2 采访提纲13
基于文化事业公益性和教育性视角下的南京美龄宫的保护与再利用
引言
如今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关注,但从现状上看,民国建筑保护力度不够,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保护方式“再利用”,就是在保护历史建筑原貌与文化氛围的同时,注入新的功能,重新焕发活力。海内外学术界对于历史建筑的“再利用”保护研究较多,但往往是在再利用技术、理论设计等发面进行研究,而以文化事业公益性和教育性为角度的研究却很少,在各类期刊网站上,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7篇,没有针对美龄宫的公益性和教育性的文献资料。笔者通过对美龄宫的实地调研、采访相关负责人以及发放问卷等方式,对美龄宫的公益性和教育性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55份,实际收到有效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问卷153份,将调查结果和之前走访查阅收集到的数据文献加以整理,作为撰写论文的依据。以公益性和教育性的角度对再利用保护后的美龄宫进行研究,以期满足公众的公益性需求,提高美龄宫的对公众的教育意义,向有关部门提出美龄宫保护与再利用的政策建议,完善南京民国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从而能更好地保护南京民国建筑。
一、南京美龄宫概述
富有时代特色的南京民国建筑建成于中国新旧交替、中西方文明交汇的时期,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而美龄宫是南京民国官邸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一)美龄宫建筑概述
美龄宫,坐落于南京东郊的小红山上,原国民政府主席官邸,又名“小红山官邸”。因宋美龄女士经常来这里做礼拜,抗战之后蒋氏夫妇也常在此居住,所以当时的人们也称之为“美龄宫”,并沿传至今。
1.美龄宫的建筑过程
在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举办了婚礼,婚后宋美龄便同蒋介石到南京司令部定居。在1926年6月1日,蒋氏夫妇在前往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路上,宋美龄见到四方城往东二百米的小红山,环境优美,古树参天,空气清新,便向蒋介石提出在小红山兴建别墅的想法。于是,在1930年的秋天,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便收到了蒋提出的“拟借陵园小红山建筑别墅”的要求。陵园管理委员会在1930年10月24日第24次会议上,出席的委员们讨论并且表决了“对蒋主席拟借陵园小红山建筑别墅案”,提案被最终通过。[2]
到了1931年的春天,美龄宫准备工作正式开始。蒋介石将美龄宫的兴建交由南京市政府办理,而官邸的设计则交给了市府工务局局长赵志游,市工务局技正陈品善负责主办,由新金记康号营造厂负责承造整座建筑。就官邸设计,工务局曾向多方专家征集意见,著名工笔画家陈之佛先生就曾为美龄宫内的装饰提出过建议,而别墅南侧裙檐天花板上的蓝底云雀琼花图,就是陈之佛先生的杰作。1931年3月7日,工务局局长赵志游写信给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主席小红山官邸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等待动工,所有在这区域内的房屋都应先行拆除,为了工作的顺利进行,经商定下达通知,请转告贵会的警卫处,为了方便拆除屋舍兴建官邸,将现驻扎在小红山的一部分警卫当天迁移。”管理委员会随即让驻扎在此的一个宪兵排迁移。1931年冬,美龄宫正式开始兴建。
建造之初,官邸的预算造价为26万多元,但是整座建筑因为太过富丽堂皇,在建造过程中,经费已经大大超出了建造之初的预算,受到了舆论的非议,以致项目一度停工,直到1934年官邸才最终建成。最后官邸占地120亩,共耗资36万银元。[3]
2.美龄宫的建筑特色
美龄宫整座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是中西方风格掺杂的折中主义建筑,整座建筑为中式建筑风格,但是采用了西方建筑的处理方式。整体造型呈现一个“凸”字,官邸选取中国传统的仿传统清宫殿样式外观,体型高大。
官邸屋顶的整个屋面是弯曲的,上面覆盖了绿色的琉璃瓦,前后门廊和腰檐也采用了这类屋瓦。美龄宫屋顶的几条高起的屋脊、屋脊上的鸱吻与小兽、筒瓦上的帽钉、以及上面雕有1000多只展翅欲飞的琉璃瓦,这些都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官邸墙身采用了现代技术,外墙贴有黄色的面砖,并用长方形钢窗,下面用条石作为建筑基座,建筑运用石制的平台和栏杆,而内部则采用木质装修,运用精美细致的马赛克、彩色水磨石、铸铁花西洋等装饰官邸。[4]从高处往下看,整个美龄宫犹如一条蓝宝石项链,主楼屋顶的绿色琉璃瓦呈蓝色,是项链上那颗熠熠生辉的蓝宝石,而通往主楼的橄榄形环状车道则是珍珠链子。
在官邸建筑二楼的大厅之外、四周围绕的清式汉白玉栏杆的“凸”字形平台,应是整座建筑最吸引人的地方。阳台场地开阔,有台阶至庭院中,与内部大客厅相连,且地形较高,可以观赏到附近的景色,因此这里无论是休闲茶饮还是举办活动都是最佳的地方。而平台上的34根汉白玉栏杆的顶端都雕有一只凤凰,共34只凤凰,有人猜测凤凰代表了官邸的女主人宋美龄女士,而“34”的寓意则是宋美龄女士自出生的1987年到提议建造这座官邸的1930年,正好是34周年。[3]而平台裙檐天花板上的蓝底云雀琼花图装饰,则极其雍容华贵,富有民族气韵,为整个平台增添了华丽的色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