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年居民社会化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中年居民社会化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20200501124912]
摘要:本文以南京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运用交叉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城市中年居民社会化养老意愿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人们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且在社会化养老方式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并认为年龄、儿子数及对社会化养老的了解程度是影响中年人是否愿意选择社会化养老的因素;月收入、单位性质、婚姻状况及对社会化养老的了解程度是影响中年人更愿意选择哪种社会化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中年居民;社会化养老;养老意愿;影响因素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2
一、研究背景与相关概念界定    2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3
(一)研究资料    3
(二)研究方法    3
1.logistic回归模型框架    3
2.logistic回归模型中的变量描述    4
三、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一)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二)社会化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7
四、结论和建议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南京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的人口占9.2%,超过国际标准值2.2个百分点,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难题突出。在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子辈的就业压力增加,无暇照顾父辈;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使父辈社会保障收入水平提高,其养老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自我独立意识增强,依赖家庭养老的程度明显降低。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方式已是大势所趋。
保证社会化养老资源供需平衡是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的实现养老资源的供需平衡,避免养老资源的缺乏或浪费,使养老资源利用率和群众满意度最大化,进行养老意愿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社会资源配置等诸多因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普遍快于农村,社会化养老在城市更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另外,现有关于城市养老意愿的研究对象多为城市老年人,对未迈入养老步伐但即将面临养老问题的中年人的养老意愿研究较少,而中年人的养老意愿恰恰能够预测中国未来养老方式及养老服务的变化趋势。基于这些情况,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对城市中年居民社会化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相关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关于养老方式的分类林林种种,没有确定的分类。但分类依据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居住方式为分类依据;二是以养老支持力的来源为依据分类。前者通常把养老方式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亦或分别称为分散养老和集中养老,其关注点是养老时希望居住的地点[1-4]。后者以穆光宗的观点为代表,他根据养老支持力的来源,将养老模式区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三种[5]。
结合已有研究,本文以社会化程度为划分依据将我国现有养老方式划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两种。家庭养老指依靠自己的储蓄、劳动收入和其他收入,或依靠子女、老伴或其他亲属供养来维持生计的养老方式。社会化养老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即借助社会力量,突破自己和亲属的能力局限进行的,非仅仅依靠个人和亲属力量养老的一种养老方式。社会化养老可划分为三种形式: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其中,机构养老是以养老院为代表的,老人日常生活起居完全依靠社会机构的一种社会化程度最高的社会化养老方式;社区养老的社会化程度次之,是以日托中心为代表的白天托付老人到社区服务中心,晚上由亲属或自己照顾的一种方式;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不同,是指老人需要时专业人员进行上门照料服务的一种方式。
不同的学者将养老意愿进行不同的操作化。以李建新等人的观点为例,很多学者将养老意愿操作化为是否同意“养老靠子女”、“养老靠自己”、“养老靠政府”,也有学者将其操作化为居住意愿和对老年生活护理照料的意愿形式[6,7]。论点则主要集中在养老方式选择、养老服务选择和养老意愿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养老方式选择方面,多数研究认为家庭养老仍是主流,但也认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其中,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而不是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更可能是主要的养老形式。龙书芹和风笑天更是提出未来居家养老的形式将更趋多样化[8]。姜向群认为机构养老现在正被人们逐渐认同,并指出目前享受机构养老的对象属于救济对象的很少,有一定家庭经济收入的居多[9]。养老服务选择方面,已有研究认为人们对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照顾、餐饮提供等的需求更为迫切,其中医疗护理即健康照顾被视为最紧迫的需求。除了这些物质需求,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养老意愿影响因素方面,多数学者认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孩子个数、居住因素、社会保障收入水平等是社会化养老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10-12]。
根据上文对于社会化养老方式的界定,在此指出,本文将社会化养老意愿界定为“在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两者间更倾向于选择哪一个”和“在社会化养老的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方式中,更倾向于选择哪一个”这两个方面。相对应的即“养老方式选择”和“社会化养老方式选择”两个方面。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2年9月进行的“城市中年居民社会化养老意愿调查”。本次调查调查对象为45至59岁的南京市中年居民,共发放问卷201份,历时1个月左右。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有效回收率为91.5%。
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
性别分布上,男性占54.3%,女性占45.7%。从年龄分布看,45至49岁占41.3%,50至54岁占32.1%,55到59岁占26.6%。此次调查的性别、年龄结构与南京市中年人的总体分布大体一致,显示出调查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可信性。
样本中受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的占76%。月收入在2001至4000元的样本占41.3%,明显突出于其他组别。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年医疗费用支出在2000元以下的共占81.5%,其中年医疗费用支出在500到2000元的人数占总样本人数的48.4%。社会保障方面,与单位性质对应,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享有人数比例为27.1%,与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样本比例大致相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享有人数比例为40.2%,仅次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享有人数比例59.2%。家庭特征方面,有效样本均有婚姻经历,且配偶健在的比例为83.7%;有儿子、有房有产权、和配偶或子女一起居住的居多;需要赡养老人的样本占大多数,占总体的76%。
(二)研究方法
交叉分析通常被作为初步判断自变量与因变量间是否存在显著关系的工具,然而,由各自变量间可能会存在相互影响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自变量的影响程度及显著性水平。本文在研究影响社会化养老意愿的因素时,首先采用交叉分析,然后进一步利用SPSS 20软件对城市中年居民社会化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研究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时,先对各自变量与因变量间进行交叉分析以初步判断自变量与因变量间是否存在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各自变量进一步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在研究影响“社会化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时,同样先进行交叉分析以便初步判断自变量与因变量间是否存在关系。但与研究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时不同,因变量“社会化养老方式选择”有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个变量,故在交叉分析的基础上要对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1.logistic回归模型框架
    (1)养老方式选择的回归分析模型
养老方式是一个二分变量,包括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两种。设Yi表示人们在这两种养老方式中是否愿意选择社会化养老:Yi=1时,表示愿意;Yi=0时,表示不愿意。P1表示愿意的概率,P0表示不愿意的概率,P1=1-P0。
建立如下计量模型,其中Xi(X1、X2…Xn)为自变量,βi为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Pi(Yi=1/Xi)=1/[1+e-(β1+βiXi)]                  (1)
一般的对于此类二分变量模型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但从上式可以看出,βi的正负只能表示自变量Xi对因变量Yi的影响方向,但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程度仅根据βi是不够的,一般还应计算出Xi对Pi的发生比,即Pi对Xi的偏导。
    (2)社会化养老方式选择的回归分析模型
社会化养老方式是一个三分变量,包括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设Ni表示在社会化养老的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方式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哪一个:Mi=1时,表示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养老;Mi=2时,表示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Mi=3时,表示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P1表示选择社区养老的概率,P2表示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P2表示选择居家养老的概率,P1=1-P2-P3。
建立如下计量模型,其中Ni(N1、N2…Ni)为自变量,βi为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Pi(Mi=1/Ni)=1/[1+e-(β1+βiNi)]                  (2)
    如上步所述,得出自变量Ni对因变量Mi的影响方向之外,还需计算出Pi对Ni的偏导才能看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2.logistic回归模型中的变量描述
(1)因变量的选取和度量
本文将社会化养老意愿界定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两种养老方式间的选择”和“社会化养老的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方式间的选择”两个方面,故因变量分别为“是否愿意选择社会化养老”和“在社会化养老的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方式中,更倾向于选择哪一个”这两个。
(2)自变量的选取和度量
自变量有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收入、单位性质、婚姻状况、儿子数、住房拥有情况、居住状况、自己的年医疗费用支出、老人数量、自己对于社会化养老的了解程度等。变量定义及赋值情况见表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