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民间祭祀习俗考
目 录
1 引言 5
2 无锡民间祭祀的类型 5
2.1 祭祖先 5
2.2 祭物 7
2.3 祭鬼神 10
3 无锡民间祭祀习俗的特点 12
3.1 受生产方式的影响 13
3.2 祭祀以纳福为主 13
3.3 时代特色鲜明 13
4 无锡民间祭祀习俗的社会功能 14
4.1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4
4.2促进人与社会的和睦 14
4.3传承吴文化 15
结论 16
致谢 17
注释 18
参考文献 19
1 引言
早期,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在风雨雷电、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以及战争等人祸,显得是微不足道,只能任随自然界变化莫测。封建落后时期,对虫害、洪涝等自然灾害无法解释和控制,逐渐对这些神秘力量产生恐惧和敬畏的心理。人们希望有对应的精神力量来保护自己,健康平安和风调雨顺,为此逐渐有了祈祷、祭祀的方式来求得神灵的庇护。
祭祀最早是出于人们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与信仰,千百年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深深扎根与人们心中,被认为是能带来美好祝愿和福祉的吉祥之事。逐渐在民间形成礼仪,有着固定的一套祭祀方法和程序。
作为吴文化发源地——无锡,这里的民祭受到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的深远影响,传统的祭祀活动非常丰富。无锡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滨临太湖,河渠纵横,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南北农业皆宜且作物种类繁多。无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米市、钱码头、丝都、布码头之称。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所以随处可见人家凿井。养蚕业也发达,甚至成为众副业之首,也是近代开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才慢慢消失。
2 无锡民间祭祀的类型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民间祭祀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祭祀对象广泛,按照祭祀对象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2.1 祭祖先
无锡人对祖先的崇拜自古有之,相信氏族祖先和家族祖先的在天之灵会保护子子辈辈。无锡人祭祖,仪式规模小但却讲究,有着一定的程序和形式。典型的有年祭与清明墓祭。
2.1.1 年祭
“过年”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规定过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过年”,直到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正式确定在正月初一。从殷商至清朝,“过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名称。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在民间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
在无锡地区,人们所说的“过年”,一般意义上是指的过年祭祖,即在家中仪式性地请家中先祖列宗来家中吃年夜饭。过年是家中大事,仪式讲究颇多,程序繁琐和细碎。过年最重要的是要选日子。必须按农历来看,要逢单,避开农历十五,还一定要在立春前。过年仪式的准备工作开始的很早,家中的祖母等长辈们会在半年前就把早已买好的锡箔、黄表折成纸锭或元宝。
过年是庄重的,大凡庄重的事就很讲究。过年必须在家里的正厅举行。通常需要准备荤几样素几样的八大菜。敬祖宗的筷是严禁数的,也不能分筷。家人到齐后,点燃香烛、斟酒、开门招呼,仪式就开始了。年祭里也有很多禁忌,例如酒不能一次倒满,要分三次敬;不能碰着桌子和凳子;仪式一旦开始,不得随意走动和喧哗。
当香将燃到三分之一的时,按辈分年龄和长幼次序,开始向祖宗行跪拜磕头礼。香将燃到二分之一的时,便是第二轮的敬酒和行磕头跪拜礼,同时半年前就准备好的纸锭和元宝,投向准备好的陶钵或旧釜。在香已被燃去了三分之二,纸锭元宝的灰烬只剩些青烟残留,敬酒和磕头又照前两次进行了一轮后,就可以上饭了。盛饭时只能装一锅铲。当三根线香燃到了头,仪式就接近尾声了,吹灭蜡烛,上前收拾菜肴碗筷,动动凳子,示意让祖宗先走。而从桌上撤下的饭和菜要先到灶台上放一放,然后才能重新吃。全家人的年夜饭就放在祖宗的年夜饭后。
2.1.2 清明墓祭
起初,清明并不具有纪念祖先的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其实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在无锡民间,扫墓俗称“上坟”。无锡人也在传统祭祖节日清明节去祭祖。清明祭扫是家族大事,会提前通知,子女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必须回家参加。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以及初春的雪化冰消,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清明前家中壮年男性会带着铁锹要修坟头,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
按照旧俗,头三年的“新坟”必须在清明前的正日子祭扫,在上坟的路上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插在祖先坟头,意在为死者祈福。并且要准备好祭奠的酒食果品、香烛、纸钱等等,火化纸钱,然后轮流叩头行礼祭拜。
但现在懂得这些祭祀礼数的普遍呈现老龄化,无锡的“老无锡”越来越少。又城市土地规划,乡间坟地渐渐被统一整齐的墓地取代,现在扫墓简化了很多。以前还要求祭奠的酒菜需五荤三素,而现在通常只要带一些鲜花、水果、干点心。仪式简单,以磕拜为主。
2.2 祭物
中国古代讲究五祀,即灶神、土神、户神、门神和井神。在无锡,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具体生活状况,对部分神明更为崇拜和重视。
2.2.1 床神祭
祭祀床神的风俗由来已久,宋朝已流行此俗。宋人杨循吉《除夜杂咏》诗云:“买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即是指此。旧时有些地区还有“安床”习俗,即在婚礼举行的前几天在洞房内安放新床;其位置要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来确定,忌与桌、柜、橱相对。安床要选择吉日良辰进行。安床后,当晚要拜床母。在明、清时就有拜床母的习俗,清代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就有这方面的描写。
床神也是民间流行的吉祥神之一,与门神有着类似的形制和作用。人们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呆在床上,除了睡觉之外,男女之欢、育儿生女,都离不开床,床和门、灶、水井一样,所以对床就有了一种敬畏的心理。所以最初人们祭拜的床神是自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客观的具体形象。床神最初只是概念神,而非形象神。但从明清开始,东阳艺人就在在床罩、楣板及围栏、落脚架上雕花,形态各异,技术精湛。
经我国资深的木雕收藏夹赵羽军几经考证,这种古花床上雕刻的床神,只存在于江浙地区。
床神,有公婆两位,床公床婆。同土地神、灶神一样,古时是重要住宅神之一。因坊间流传床公喜茶而床母好酒,所以祭祀时都会分别待之。民间祭祀床神,旨在祈求保佑小孩平安、全家安寝、夫妻和美。因此床神也被视为孩童的保护神, 16岁前都要拜床神。小女孩还要在七夕时拜床母,以求有一双巧手,能多做巧事。民间祭拜床神大多在年底,各地不同,也有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祭拜的。祭祀床神时,会供奉茶酒于卧室,祈求床神保佑终年安寝。平时的祭拜,程序简化形式简单,一些瓜果糕点就可以代替大鱼大肉。若更简化的,上一炷香也是有的,床神在人们心中脾性温和,是好说话的。旧时,新人入洞房时,也要必须祭拜床神,还有一套专门的仪式。目的是祈求床神保佑夫妻和美,多子多孙,子孙满堂,族丁兴旺。祭拜床神之俗,南方比北方盛行,至近代已逐渐衰微。床公床母一般没有塑像和画像。后来,出现了一种纸质的床神,如剪纸模样,一男一女,构图简单,剪裁方便,好像就是人们私下剪裁的。将这种纸质床神贴在床上,就可以保佑平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床神也有了自己的供奉对象[1]。一般有二说:一说是真君和元君;另一说是周文王夫妇。
1 引言 5
2 无锡民间祭祀的类型 5
2.1 祭祖先 5
2.2 祭物 7
2.3 祭鬼神 10
3 无锡民间祭祀习俗的特点 12
3.1 受生产方式的影响 13
3.2 祭祀以纳福为主 13
3.3 时代特色鲜明 13
4 无锡民间祭祀习俗的社会功能 14
4.1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4
4.2促进人与社会的和睦 14
4.3传承吴文化 15
结论 16
致谢 17
注释 18
参考文献 19
1 引言
早期,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在风雨雷电、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以及战争等人祸,显得是微不足道,只能任随自然界变化莫测。封建落后时期,对虫害、洪涝等自然灾害无法解释和控制,逐渐对这些神秘力量产生恐惧和敬畏的心理。人们希望有对应的精神力量来保护自己,健康平安和风调雨顺,为此逐渐有了祈祷、祭祀的方式来求得神灵的庇护。
祭祀最早是出于人们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与信仰,千百年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深深扎根与人们心中,被认为是能带来美好祝愿和福祉的吉祥之事。逐渐在民间形成礼仪,有着固定的一套祭祀方法和程序。
作为吴文化发源地——无锡,这里的民祭受到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的深远影响,传统的祭祀活动非常丰富。无锡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滨临太湖,河渠纵横,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南北农业皆宜且作物种类繁多。无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米市、钱码头、丝都、布码头之称。湖塘棋布,排灌结合的水网系统,所以随处可见人家凿井。养蚕业也发达,甚至成为众副业之首,也是近代开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才慢慢消失。
2 无锡民间祭祀的类型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民间祭祀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祭祀对象广泛,按照祭祀对象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2.1 祭祖先
无锡人对祖先的崇拜自古有之,相信氏族祖先和家族祖先的在天之灵会保护子子辈辈。无锡人祭祖,仪式规模小但却讲究,有着一定的程序和形式。典型的有年祭与清明墓祭。
2.1.1 年祭
“过年”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规定过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过年”,直到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正式确定在正月初一。从殷商至清朝,“过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名称。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在民间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
在无锡地区,人们所说的“过年”,一般意义上是指的过年祭祖,即在家中仪式性地请家中先祖列宗来家中吃年夜饭。过年是家中大事,仪式讲究颇多,程序繁琐和细碎。过年最重要的是要选日子。必须按农历来看,要逢单,避开农历十五,还一定要在立春前。过年仪式的准备工作开始的很早,家中的祖母等长辈们会在半年前就把早已买好的锡箔、黄表折成纸锭或元宝。
过年是庄重的,大凡庄重的事就很讲究。过年必须在家里的正厅举行。通常需要准备荤几样素几样的八大菜。敬祖宗的筷是严禁数的,也不能分筷。家人到齐后,点燃香烛、斟酒、开门招呼,仪式就开始了。年祭里也有很多禁忌,例如酒不能一次倒满,要分三次敬;不能碰着桌子和凳子;仪式一旦开始,不得随意走动和喧哗。
当香将燃到三分之一的时,按辈分年龄和长幼次序,开始向祖宗行跪拜磕头礼。香将燃到二分之一的时,便是第二轮的敬酒和行磕头跪拜礼,同时半年前就准备好的纸锭和元宝,投向准备好的陶钵或旧釜。在香已被燃去了三分之二,纸锭元宝的灰烬只剩些青烟残留,敬酒和磕头又照前两次进行了一轮后,就可以上饭了。盛饭时只能装一锅铲。当三根线香燃到了头,仪式就接近尾声了,吹灭蜡烛,上前收拾菜肴碗筷,动动凳子,示意让祖宗先走。而从桌上撤下的饭和菜要先到灶台上放一放,然后才能重新吃。全家人的年夜饭就放在祖宗的年夜饭后。
2.1.2 清明墓祭
起初,清明并不具有纪念祖先的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其实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
在无锡民间,扫墓俗称“上坟”。无锡人也在传统祭祖节日清明节去祭祖。清明祭扫是家族大事,会提前通知,子女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必须回家参加。经过一秋一夏的雨水冲刷和一个冬天的冰雪压盖以及初春的雪化冰消,坟茔上黄土有些被冲落,变矮变小,清明前家中壮年男性会带着铁锹要修坟头,扫一扫,添点土,让先人的房子不至于漏风淋雨。
按照旧俗,头三年的“新坟”必须在清明前的正日子祭扫,在上坟的路上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插在祖先坟头,意在为死者祈福。并且要准备好祭奠的酒食果品、香烛、纸钱等等,火化纸钱,然后轮流叩头行礼祭拜。
但现在懂得这些祭祀礼数的普遍呈现老龄化,无锡的“老无锡”越来越少。又城市土地规划,乡间坟地渐渐被统一整齐的墓地取代,现在扫墓简化了很多。以前还要求祭奠的酒菜需五荤三素,而现在通常只要带一些鲜花、水果、干点心。仪式简单,以磕拜为主。
2.2 祭物
中国古代讲究五祀,即灶神、土神、户神、门神和井神。在无锡,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具体生活状况,对部分神明更为崇拜和重视。
2.2.1 床神祭
祭祀床神的风俗由来已久,宋朝已流行此俗。宋人杨循吉《除夜杂咏》诗云:“买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即是指此。旧时有些地区还有“安床”习俗,即在婚礼举行的前几天在洞房内安放新床;其位置要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来确定,忌与桌、柜、橱相对。安床要选择吉日良辰进行。安床后,当晚要拜床母。在明、清时就有拜床母的习俗,清代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就有这方面的描写。
床神也是民间流行的吉祥神之一,与门神有着类似的形制和作用。人们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呆在床上,除了睡觉之外,男女之欢、育儿生女,都离不开床,床和门、灶、水井一样,所以对床就有了一种敬畏的心理。所以最初人们祭拜的床神是自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客观的具体形象。床神最初只是概念神,而非形象神。但从明清开始,东阳艺人就在在床罩、楣板及围栏、落脚架上雕花,形态各异,技术精湛。
经我国资深的木雕收藏夹赵羽军几经考证,这种古花床上雕刻的床神,只存在于江浙地区。
床神,有公婆两位,床公床婆。同土地神、灶神一样,古时是重要住宅神之一。因坊间流传床公喜茶而床母好酒,所以祭祀时都会分别待之。民间祭祀床神,旨在祈求保佑小孩平安、全家安寝、夫妻和美。因此床神也被视为孩童的保护神, 16岁前都要拜床神。小女孩还要在七夕时拜床母,以求有一双巧手,能多做巧事。民间祭拜床神大多在年底,各地不同,也有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祭拜的。祭祀床神时,会供奉茶酒于卧室,祈求床神保佑终年安寝。平时的祭拜,程序简化形式简单,一些瓜果糕点就可以代替大鱼大肉。若更简化的,上一炷香也是有的,床神在人们心中脾性温和,是好说话的。旧时,新人入洞房时,也要必须祭拜床神,还有一套专门的仪式。目的是祈求床神保佑夫妻和美,多子多孙,子孙满堂,族丁兴旺。祭拜床神之俗,南方比北方盛行,至近代已逐渐衰微。床公床母一般没有塑像和画像。后来,出现了一种纸质的床神,如剪纸模样,一男一女,构图简单,剪裁方便,好像就是人们私下剪裁的。将这种纸质床神贴在床上,就可以保佑平安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床神也有了自己的供奉对象[1]。一般有二说:一说是真君和元君;另一说是周文王夫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