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对士林社会的鞭笞

目 录
1 引言 1
2 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2
3 吴敬梓笔下的士林丑态 2
3.1 士子道德沦丧 3
3.1.1 “仁”的扭曲 3
3.1.2 “义”的缺失 4
3.1.3 “礼”的畸形 5
3.1.4 “智”的消亡 6
3.1.5 “信”的泯灭 7
3.2 文官品行堕落 8
3.2.1 奴颜媚骨,胆小怕事 8
3.2.2 贪污腐化,穷奢极欲 9
3.2.3 党同伐异,嫉贤妒能 9
3.2.4 玩忽职守,酷虐小民 10
3.2.5 虚骄做作,死要面子 10
4 吴敬梓心目中的理想士人 11
4.1 高士型 11
4.2 名士型 11
4.3 真儒型 12
4.4 隐士型 12
结 论 13
致 谢 14
注 释 15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小说史上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秉持公心,通过不隐恶、不夸张、不虚美的辛辣写作手法,对儒林百态进行描摹刻画,对世相人情进行揭露批判。书中人事,“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其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使人笑中带泪。尽管后世作家对此手法多有借鉴,但终难以企及吴敬梓思想的深广度。这种讽刺手法背后的思想深度正是立足于作者对当时儒林群体的反省和鞭笞。而《儒林外史》对士林社会的批判指责,也是这部作品的精华所在。正是拥有了如此深刻的内涵,这部作品才大放异彩。
所谓知人论世,作家的创作本是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思想的间接表达,要想深刻全面地了解一部书的深刻意旨,必须对作家的经历,社会,思想做细致深入的了解。其中,思想构成则是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吴敬梓对士林的深重优思正是建立在他对晚清社会思想的深刻领悟之上。他对儒林社会堕落的痛心和呼喊,也表露着他对理想士林社会的重构。我们可以在其笔下的反讽中,深味其中的批判意识。通过吴敬梓笔下对士林群像的批判来认识作者的传统儒家士大夫的精神品格和家国梦想。
2 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全椒人,出生于一个“家声科第从来美”[]的官僚地主家庭。作为人生启蒙老师,其父吴霖起不慕名利,为人方正,对吴敬梓的正义之气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吴敬梓十三岁丧母,二十三岁父亲病故之后继承了二万多两的巨额遗产,可是由于“素不习治生,性富豪上”[]“倾酒歌呼,穷日夜”[],“生性豁达,急朋友之急”[],族人之间有夺产之变,“兄弟参商,宗族诟谇”[],吴敬梓被视为败家子,“乡里传为子弟戒”[]。三十三岁迁往南京,生活困窘却仍然交游甚广。这些经历都对日后小说中的杜少卿形象的塑造有直接的影响。
吴敬梓自幼秉承父祖的旨意,饱读诗书。他“少有六甲之诵,长余四海之心”[],心存大志。及至成年以后,他“抱义怀仁,被服名教”[]。为了求得功名,他也和当时读书人一样,读朝廷所规定的四书五经,做八股文,在这段学习期间,他不但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浸染和熏陶,而且也有所感染魏晋风度的潇洒和风流,并对当时以尚真反伪,崇实黜虚为特点的实学思潮发生兴趣。 他十八岁时考取了秀才,后来也参加了一些考试但几乎屡试屡败,榜上无名。三十六岁时,被博学鸿词科廷试,但他以疾病为由放弃考试机会。此后,吴敬梓无心科举,自食其力,广结良朋,孜孜不倦的致力于文学事业。
坎坷的人生经历为吴敬梓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同时奠定了超常的思想高度。双亲的去世,遗产风波,使得社会的炎凉之态在年少轻狂的吴敬梓面前展露无遗;家财挥尽之后仍广交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他的鞭笞思想和叛逆精神愈加强烈。不断拓宽的知识面和眼界,加剧了他愤懑情绪的深沉化。在这样思想不断凝练的基础上,他开始跳出个人的命运多舛,带着沉痛的目光去审视科举制度下白首穷经的士林,细腻捕捉心灵畸形者的言行举止和社会怪相,冲破个人荣辱生死观,剖析社会弊病,从而将对表象的不满和指责深化为对社会运行体系,制度和政策的思考。
3 吴敬梓笔下的士林丑态
吴敬梓对士林的讽刺重在揭露士林丑态,批判士林群体的堕落。在小说中,他用犀利的笔锋对准一个个性格和道德扭曲的士人,将他们在士林和官场中的种种矫揉造作和无良行径暴露于读者眼前。
3.1士子道德沦丧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对维护社会稳定,教化民众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安邦定国,封建统治者大多利用儒家文化,而士林则是儒家道德传承发扬的关键人群,他们的道德理念是很值得研究的。《儒林外史》就对这一人群的道德沦陷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大致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描摹。
3.1.1“仁”的扭曲
《论语》上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白虎通》:“仁者不忍,好生爱人。”[]。“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的核心是爱人。指的是人们之间互助互存,推己及人。仁的根本是孝悌,即一种从父母兄弟开始的由近及远的爱。《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很多兄弟不和,子女失孝的事例,使得饱读圣贤书的士人身份已经成为他们的耻辱。
人在关键时候的取舍往往就能反映出他的心之所向。小说中荀玫这一人物的设置就表现了士子为争功名而不孝的可耻行径。荀玫本年少有为,仕途一帆风顺直至进士,就在考选科、道之际母亲去世的消息却传至京城,为了避免丁忧及时考试,他听从了王员外的意见,不但请了在吏部掌案的金东崖,而且求范进、周进两位老师保举。在确定职位太低,无法通融的情况下才告假回乡。荀玫与母亲相依为命,至亲去世,回家料理丧事本就最合情理,而且它并非与功名有取舍的冲突,只是推迟三年。但荀玫四处求人妄想瞒报实情,这使得吴敬梓对他在接到消息时痛心疾首的描写成了莫大的讽刺。此外,这一情节中牵涉的三位为官者和一位士子都对此种行为表现出默许甚至赞同的态度。可见,荀玫的选择,在当时并不是一种少见现象,为了功名富贵,人性有时是可以抛却的。
“悌”,也是“仁”的组成部分,吴敬梓在小说中对这方面的破坏也做了一定的批判。其中,严家两兄弟之间的恶劣关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弟弟严致和是监生,胆小有钱又小气,哥哥严致中虽是贡生,却像个地痞流氓一样做坑蒙拐骗的事。在小说第五回中,严贡生由于强行关王小二家的猪且欺诈老人黄梦统的利钱被告到衙门。严贡生为躲避追捕一走了之,弟弟严监生出钱为其摆平。但严贡生并不铭记弟弟的恩德,在严监生死后,妄图以二儿子为弟弟立嗣,从而占据弟弟的大宅并夺得由妾位扶正的赵新娘手中的财权。此时,严贡生一心想的就是弟弟辛苦攒下的家业并用尽一切阴谋得到它,手足之情换不来荣华和享受,自是不值一提。
显然,孝悌之道士子们早已烂熟于心,只是他们一心为功名为利禄计,将书本上的道德准则只运用在口头在考场,到实际生活中,一切阻碍自己仕途,危害自己利益的人事,无论亲人还是无辜者,都可以利用,都可以牺牲。“仁”所指的爱,早已被扭曲,被滥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691.html

好棒文